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文忠 《传媒》2016,(8):50-51
在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为“黄金时期”,几乎每个省都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并逐渐形成了阵容颇为强大的文学大军,吸引众多读者,《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获得如此佳绩,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彼时,传播方式以纸媒为主,这就使知识分子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也使文学期刊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导引者,甚至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期刊化”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伊犁河》(汉文)杂志创刊于1979年。被誉为中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内公开出版的文学期刊还比较少,文学期刊担当起文学复兴的大任。从《伊犁河》早期的杂志中,我们可以找到北岛、  相似文献   

3.
文学期刊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是何等的辉煌,作家如雨后春笋,刊物漫山遍野。处于文化消费主角地位的文学备受读者的青睐,《人民文学》曾创下了发行量146万的显赫记录。进入90年代,文学期刊戏剧性地衰败,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江河日下,发行量的锐减使文学期刊的成本大幅上升。期刊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读者日趋减少,使得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编辑人员生存困窘。一些著名的文学期刊停办。《昆仑》、《峨嵋》不见雄姿,《漓江》“宣告断流”,文学界的优秀期刊《小说》也与读者依依惜别。大型的文学期刊相继停办,众多的中小型文学期刊也感到举步维艰,在四面楚歌声中茫然回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顾文学期刊动荡的历史,探寻文学期刊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山穷水尽的处境中寻求一条柳暗花明的蹊径的一个尝试。一、文学期刊衰落的原因1.文化消费的多元争雄文学作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受到读者的钟爱,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多元和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共存使文学受到读者的冷落。文字、音像、多媒体传播方式虽各有千秋,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但文化市场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娱乐生活类报刊的活跃、影视传媒的发展、电脑的网络化已夺走了文学期刊的部分读...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文苑漫步”节目中推出“江西作家之窗”专栏,这为我省文坛办了一件好事,对于展现“文学赣军”的风采,促进江西文学走向新的繁荣,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文学广播”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传播方式,是一本空中文学期刊,也是一本无形的文学期刊,它与一般的文学报刊不同的是,它是借助声音、借助电波来传递文学信息,研讨文学问题,评价作家作品的。“文学广播”覆盖面广,为广大听众,特别是文学爱好者及时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了解文坛动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文学广播”深受听众们的欢迎是必然的。江西…  相似文献   

5.
钦鸿 《出版史料》2009,(1):69-74
一、《范泉晚年书简》编后记 范泉先生是以一个卓越的文学编辑家闻名于世的。尽管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都无法与他从事文学编辑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他一生主编过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文学丛书和套书十馀种,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9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刘友芝  周豫  高璐 《编辑之友》2010,(12):36-38
一 当下文学期刊的生存困境与文化产业振兴的战略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曾经一度辉煌,当时普通文学期刊发行量有四五十万份.知名刊物的读者更足数以百万计.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来描述文学期刊在鼎盛时期的境况并不过分.进入90年代,文学期刊开始逐步从时代舞台的聚光灯下淡化出来,从中心踅向边缘.  相似文献   

7.
’98文学期刊:遭遇山重水复邓凯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一直恶梦不断。90年代之初,商潮涌动,众多文学期刊的发行量逐渐下降,办刊经费捉襟见肘,时时有“断炊”之忧,主编们只好四处“化缘”,与企业联姻,寻求经济援助,就这样在“狼来了”的惊吓中如履薄冰地走过...  相似文献   

8.
文学期刊作为一个整体如何走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境地,在不失却刊格和艺术良知的情况下,重新去获得广大读者对她的青睐,这是近十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数以百计的文学期刊的一个课题。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来看,在目前国内文学期刊中,除如《人民文学》等少数几家权威性“纯文学”刊物和部分被冠以“通俗文学”之名的期刊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外,其他大多数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无论是与自身曾经有过的“好时光”相比,还是与眼下期刊界其他种类如综合文  相似文献   

9.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文章认为,“80后”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因为他们很少在文学期刊上亮相。该文一出,立即引起“80后”作家韩寒的强烈反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的文章,对当…  相似文献   

10.
林范武 《传媒》2015,(4):48-49
目前,《新潮》《文艺》《文学界》《群像》和《昴》为日本的五大文学期刊,它们所出版的文学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日本文坛.自21世纪以来,日本文学期刊始终没有走出低迷期,再加上娱乐文学期刊发行量大跌,以及电子期刊市场的冲击,文学期刊更是经营惨淡.以《ALL读物》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其发行量大约在40万份,但如今却已经不足5万份,许多同类期刊甚至沦为出版社的征稿“工具”.  相似文献   

11.
1998年辞旧迎新之际,文学期刊界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体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大型文学期刊《昆仑》、《漓江》相继停刊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的《小说》也推出了“终刊号”。一时各种议论纷纷扬扬,“这是文学的悲哀”,“是《小说》难以为继之故”,“是出版社受...  相似文献   

12.
创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左翼文学期刊,是天津左翼文学的主要阵地,但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发掘和整理。本文意在通过对《星星》、《夜鹰》、《南中学生》、《当代文学》等十余种天津左翼文学期刊的梳理与论述,总结其文献学价值,为更为系统的天津左翼文学研究提供文献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报刊主办的文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接着登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这是文学青年较常走的一条成长路径.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坛的少年作家阵容日渐扩大--比如"80后"作家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受惠于"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是由改版后的上海<萌芽>杂志主办的文学赛事.分析<萌芽>这一个案,可以清晰见出青年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文学期刊的托举,而文学期刊的成功也离不开写作者的积极参与,在二者互为资源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尤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生态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9,(1)
近观近些年的文坛,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文学正面临着读者“大规模逃离”和“无人喝彩”的境地,作为文学作品传统阵地的文学期刊订数不断下滑,生存艰难。处在同一个环境中的少儿文学期刊亦未能幸免,在其他种类少儿期刊市场行情不断看好的景状下却门前冷落,独守一份寂寞...  相似文献   

15.
张萍 《新闻世界》2009,(3):59-60
新新闻报道是西方非常标新立异的报道类型。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小说笔法写新闻,由于兼具文学与新闻两种元素,因此它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新闻界视为反传统的新闻流派,故有“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文学新闻”等别名。新新闻报道传人中国并影响新闻界与文学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  相似文献   

16.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举国文学热的背景下,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出现在数百种文学期刊和大量的报纸副刊上.作品散落各处、水平参差而又多如牛毛,迫切需要有一种披沙拣金和荟萃精华的媒介出现.于是,《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纷纷创刊,到1985年前后各类文学选刊的数量多达30余种.此后,随着通俗文艺和大众娱乐的兴起,文学读者大量流失,文学期刊的数量和发行量都日趋萎缩.但大部分选刊依然存活了下来,也逐渐积累起了不错的资源和名气.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初,《西部》杂志又一次全面改版,与上海合作方携手并进,力图把杂志打造成华语世界里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文学品牌期刊。如同上一次改版,《西部》此举再次引起疆内文学界人士和期刊界的关注。在国内文学期刊大都步履维艰、勉强维持生计的状况下,《西部》却重举文学的大旗,猛然间令人有突兀之感,细细想来它的文学回归之路正是对文学期刊定位的明确:文学期刊的定位离不开文学,文学期刊的发展只能依托文学。  相似文献   

19.
赵志坚 《青年记者》2007,(20):39-40
文学期刊的困境扫描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曾经一度辉煌,发行量在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的刊物并不罕见。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文学期刊自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进入了彷徨期,它们被新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纪实、生活、时尚和实用期刊重重包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期刊陷入质量下降、读者群减少、声誉日弱、经济拮据的重重困境之中。面对困境,文学期刊作出了三种应对模式。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众多的文学期刊发行量下降,文学读者开始大量分流。据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统计,1998年全国主要文学期刊订数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文学期刊的读者日趋减少,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纯文学作品也受到商业文化的冲击。《昆仑》在1998年初闭门关张,《漓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