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新媒介环境下,新出版产品的质量保障需求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出版物的质量保障需求。出版产品整体质量存在监督的必要性表现在:新出版产品质量堪忧;传统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渠道亟待升级;新出版产品质量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建立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渠道的可能性在于:出版单位乐于被监督,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出版产品质量问题易于监督,新媒介环境提供了技术便利;新媒介环境下,构建新出版产品质量评价体系趋势明显,建议在主管部门、出版机构、行业协会、社会舆论四个主体层面,提出监督渠道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勇安  葛丹 《出版广角》2023,(18):19-23
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应构建精品出版体系,通过深层次系统间的不断互动做好精品出版,更好地助力文化传承发展。通过分析精品出版的战略规划、作者资源系统、策划编辑制度、质量保障体系、投入保障机制、资源深度开发六个要素,我们能够厘清精品出版体系与文化传承系统之间的深刻互动和系统整合,从而使精品出版助推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以来,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成绩斐然.从整体上看,主要呈现出版结构不断完善、数字产品成效显著、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及合作形式日趋多元等特点;从细分领域看,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的质量和效益均有明显提高.然而,在协作机制、出版种类以及综合实力方面也存在不足,仍需优化完善.未来,我国出版业应加强统筹规划,深挖文化内核,构建综合体系,多元化提升自身实力,多维度打造中国文化品牌,真正实现以出版业"走出去"推动文化"走进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涵盖广播电视、电影、表演艺术、书刊出版、新媒体等11个方面2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提炼了影响竞争力的5大因素.进一步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并分析了集聚程度、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明显,文化产出、人力资源等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是提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王伟超 《出版广角》2021,(19):68-70
出版业是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出版业自身的出版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科学合理的出版体系,按照"七个一"目标要求,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构建"线上+线下""出版+IP""出版+跨界"的传播渠道矩阵,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多层次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党中央提出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背景,认为中国图书出版IP象征着中国出版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议价筹码和议价能力.我国出版业要构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图书出版IP,通过提升中国图书出版IP在双循环中的流通,突破西方文化霸权的阻碍,提升中国出版业及出版物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议价能力.构建中国图书IP的文化创新路径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附加中国故事的外延、精选文化符号串联起中国特色文化表述.我国出版产业需依托数字出版、"出版+"、跨界衍生品、IP生态圈等助推中国图书出版IP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流通,推动中国出版业在新发展格局中一盘棋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持续增加,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编辑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我国当前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从地域文化认同、知识产权保护和新兴科技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出版资源开发与编辑路径研究进行述评,有助于厘清研究的主要脉络,把握研究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编辑者,为数字出版资源市场规律和体系构建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翻译出版迎合了域外读者在意识形态、诗学传统影响下所产生的阅读期待;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翻译策略的杂糅性以及出版机构的权威性构建的在域外传播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融进去”过程中构建和谐的主体间性,对话体系、形成完善的赞助人体系,解决政府助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翻译出版结构不平衡、译介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指出,构建中国诗歌“走出去”可持续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广泛的联动合作机制和完善的出版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相关技术不断迭代和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出版的精品化已在理念践行、体系构建和生态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面临选题设置能力欠缺、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挑战。因而,教育出版精品化战略的进一步有效实施,还需在加强选题设置能力、突出优质内容、重视科技赋能、提升内生创新和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产品质量上发力。  相似文献   

11.
郭欣 《现代出版》2013,(5):41-42
在国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下,我国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成必然趋势,但当前出版企业仍面临诸多转型瓶颈,急需加强数字出版意识、完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制定统一的数字出版技术标准及构建创新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出版企业绿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企业绿色文化建设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企业绿色价值理念、健全企业绿色制度规范、运用企业形象识别战略,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构建出版企业绿色文化,实现出版企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出评价图书质量的客观要素,即图书责任者和出版者,并通过对1995-2005年我国出版的C大类学术性图书进行引文分析来论证这种观点,同时,提出了构建图书采访技术体系的设想,阐述了技术体系的理论依据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材从出版到使用的过程,是凸显和传播我国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国英语教材出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内容过于简单、文化体系零散以及文化传承偏离等,而这些也一度导致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文化失语”现象。本文将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文化失语”和英语教材出版之间的关系解读,对英语教材出版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属性的本源出发,提出数字出版的特性理论与特征理论,分析由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和数字技术属性所构成的中国特色数字出版的基本属性体系,并进一步论述意识形态属性是我国数字出版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字出版的根本属性,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是其固有属性,数字技术属性是其特有属性,为构建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基础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香港出版印刷职业教育的亲身体验及相关文献研读,阐述香港出版印刷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从学术资历架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其质量保障的主要特点,指出香港出版印刷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可提供如下启示:构建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结构型”双师队伍建设、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构建学生实质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将极大推动出版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在大力推进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业要守正创新、勇毅前行,要重点关注创新出版机制,做优做强主题出版,坚守文化立场和精品价值追求,深化出版融合发展,推进行业智库建设,促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构建,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李贞 《出版广角》2015,(13):18-20
出版国际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出版国际化战略.本文在简述出版国际化对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现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意见,希望能为出版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术出版是重要的出版类型,它满足了社会对创新知识的极大需求,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国学术出版具有规模巨大、学术出版工程迭出、学术译著出版长盛不衰、中外学术互动、出版合作日趋密切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受到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紊乱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20.
质量强国建设和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图书出版企业在融合出版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产品质量控制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文章从图书出版企业的质量理念、融合出版产品实现关键环节质量管理的组织、质量要素控制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从构建质量管理新思路、形成质量协同机制、加强产品体验质量和用户服务质量等企业自身角度,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助推我国出版融合实现融合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