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3.
钟鑫  张婧 《新闻传播》2009,(8):130-130
文化研究学者戴维·莫利(David Morley)是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贯穿莫利整个传媒学术研究的主线是电视受众研究。他从对BBC《全国新闻》观众研究开始,以不同学科理论为支撑,逐渐把电视受众研究.的视野向全球空间延伸,分析了新传播环境下的公共与私人、全球与本土、以及国族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同为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思辨哲学衣钵和解释性的学术传统,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双方因研究取向、理论框架、核心关注点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多次交锋。围绕"积极的受众"对"文化帝国主义"是否具有能动且有效的抵抗这一问题,双方曾展开多次批判与反批判。本文对双方论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析,认为莫利等对受众影响积极性的肯定,及其对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国内到国际的转向具有进步意义;但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虽生发于冷战土壤但仍未过时,且较"积极受众论"而言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与更强的现实解释力,并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凸显和进一步印证。  相似文献   

5.
5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视,从内容生产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①作为内容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因素,电视受众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收视条件、收视需求、收视心理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电视受众角色的嬗变历程,结合当前的社会语境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电视受众的角色、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  相似文献   

6.
张洋 《新闻界》2014,(1):2-6,16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新媒体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受众群体在电影预告片收视方面的"使用与满足"现状。本文分析了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等影响因素的关联,在检验理论的同时,从受众角度提出了优化电影预告片生产制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费斯克看通俗文化研究的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费斯克的理论为切入点 ,梳理了通俗文化研究的学术史 ,总结出通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明显转向———从大众文化到通俗文化 ;从使用 -满足研究到受众研究 ;从文本解读到传播语境解读 ;从“肯定文化”到“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 ;从阿尔图塞到葛兰西。论文最后还批判了费斯克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书作者大卫·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Goldsmith)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ChairProfessor)。他早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师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创建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 ,凭借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全国新闻》(1 973 -1 979)的受众研究确立了其学术地位。近年来,莫利试图把他的受众研究向全球范围延展,结合“后现代地理学”来分析全球传播当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接合”(articulation)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全球与地方在何处…  相似文献   

9.
解读民生新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小易 《视听界》2004,(1):19-22
本文通过全面阐述民生新闻的生成语境、意义、内涵和传播特征等,揭示了新闻平民化这一传播理念。该类新闻已经基本上寻求到了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主流政治与受众收视欲望之间融合的那个点,从而使该类新闻显露出了不同于西方“软新闻”的内涵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9,(3):43-5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日益成为西方媒介批判领域的显学,它反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化约论"倾向,通过对媒介文本及受众的聚焦来实现对意识形态控制与抵抗过程的分析。然而,由于对资本权力和生产性体制的忽视以及对"话语"和"快感"的过分沉湎,致使文化研究流连于象征性抵抗,并逐渐从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撤离、隐匿于代码之后。因此,只有破除对政治经济学的偏见,保持经济与观念的历史辩证性,将文本和受众分析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才能纠正晚近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虚假批判走向,恢复其激进性和政治性锋芒。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符号、语篇与文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中西广告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案例广告的文案、图像及其他文本要素进行分析,考察其传达给目标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层面的信息,并对照已有的不同文化语境人群的价值观念系统.对传递出的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中西广告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基本保持各自传统的同时,由于跨文化传播日益密切而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潜伏>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如下几个层面解读<潜伏>热播的现象及机制:一、<潜伏>电视剧热播与网络社区迷群体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促销作用;二、<潜伏>网络迷群体构建的二级文本;三、迷群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解读文本所呈现的符号转译机制.笔者认为,在新技术媒介环境下,网络迷群体对传统媒介文本诸如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新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介入原始文本的二级文本的再生产和再消费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迷群体强大的符号转译能力,将特定语境中的文本符号经过意识形态祛除、语境接合、情感游戏等多种方式转化成现实语境更易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而促成文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3.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约翰·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为我所用式"大众文化理论及其相关著述为对象,通过研究目前流行的"弹幕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弹幕词条和受众特征,分析费斯克的受众观在弹幕语境中的适用性。本文指出,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费斯克理论仍具适用性,并在一定的环境下有所增强。同时,受众的抵抗力在崛起但力量有限,费斯克"为我所用式"的大众文化理论过高估计受众的主动性,缺少对权力话题、文本制作过程的关注,没有看到阶级差异和圈层区隔。  相似文献   

15.
类型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不仅与媒介文本有关,并且也与工业、受众和文化实践紧密相关。电视从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对于类型的依赖,考察电视类型理论,就要求不仅仅从电视媒介文本去分析,更重要的是也要关注话语表述所涉及的范围,提炼出尽量多的类型要素,并将它们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和权利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类型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不仅与媒介文本有关,并且也与工业、受众和文化实践紧密相关。电视从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对于类型的依赖,考察电视类型理论,就要求不仅仅从电视媒介文本去分析,更重要的是也要关注话语表述所涉及的范围,提炼出尽量多的类型要素,并将它们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和权利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类型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不仅与媒介文本有关,并且也与工业、受众和文化实践紧密相关。电视从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对于类型的依赖,考察电视类型理论,就要求不仅仅从电视媒介文本去分析,更重要的是也要关注话语表述所涉及的范围,提炼出尽量多的类型要素,并将它们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和权利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受众与媒体及其栏目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行为定势。受众一定程度受制于栏目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这是传媒本体特征之一,受众通过选择接受、分析、判断、肯定与否定等反馈行为反作用于栏目。受众与栏目存在互动、对抗、逆转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受众群体的分类与结构,受众的需要、期望、本能、注意以及收视节奏、习惯、认知始终受媒体关注,并影响着栏目。因此,栏目设置的价值取向需对受众各要素综合考虑和把握,使栏目特别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栏目拥有尽可能多的收视群体,尽可能稳定的收视率,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里从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白晶 《记者摇篮》2009,(5):92-92
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出现,迅速成为继新闻、娱乐节目之后的第三大电视节目门类。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电视台纷纷推出法制节目,导致同类节目竞争激烈,节目定位重复率高,导致许多法制节目遭遇收视瓶颈。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层次、专业与否、收视心理对法制节目受众进行细分,分析每一类型的受众的具体收视需求,以不同类型受众的不同收视心理和收视需求为出发点,策划、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法制节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1):60-66
通过把对受众的研究置于媒介形态变迁下的复杂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本文试图厘清近几十年来受众研究范式发展的整体脉络,考察受众研究的转向并回应女性主义的批评。本文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对女性受众研究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指出政治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必须以多因素的和更具综合性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女性受众。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互联网的出现、媒介全球化的加快,凸显出女性主义受众研究的二难困境:是应该批判性别意识形态还是应该尊重女性的愉悦?这一切都显著地促进了女性受众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转向,人们开始试图瓦解被动/主动、文本/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努力寻求一种比文本分析与文化研究更有价值与更有发展前景的女性受众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