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萱 《新闻爱好者》2012,(23):43-44
本文在媒介文本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当代时政期刊"主题内容"变迁,特别是"主题内容"中最显著的符号标志——"标题"内容变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社会性演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新闻制作框架理论中"意识形态"、"新闻价值"和"媒介意向性"三个层面的针对性剖析,揭示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变化特征的社会性动因。  相似文献   

2.
期刊的装帧设计是打造期刊文化软实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当下,探索传统期刊及其新媒体多元形态的视觉表征与审美范式,拓展设计美学在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期刊发展不断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视角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为例,从生态发展观中的和谐美、品牌的多维之美、跨媒体多元平台的形式美、期刊思想内涵的意境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之美五个维度构建期刊设计美学.期刊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融合发展观中的期刊设计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关注国家政策与国际时事、新闻出版、生态发展等领域,融合前沿信息技术与新兴媒介,创新期刊内容的新媒体表现形态与跨媒体的多元审美.  相似文献   

3.
以对期刊“三次售卖”理论的剖析为起点,指出该理论的实质是“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在此基础上,对期刊竞争力的理论背景与实现路径进行了描述;最后,从期刊价值增值维度对促成期刊竞争力提升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期刊“一条龙”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宝花 《晋图学刊》2002,(2):30-32,47
论述了期刊"一条龙"管理模式继续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网络环境下进一步改进并不断完善期刊"一条龙"管理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农"期刊是我国期刊大军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在繁荣农业学术思想、传播科技致富信息、促进城乡互动整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应根据三农期刊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采取二元化的改革路径:对公益性"三农"期刊,政府须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使期刊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性期刊,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三农"期刊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经过体制、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环节的深度改革,面向市场的"三农"期刊完全有可能在农村开拓出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单位的定位、人员编制、管理期刊数量、期刊专业化情况等方面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实施期刊集约化发展现状,提出促进期刊集约化发展的建议,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华夏女工>杂志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指导,面向全国亿万职业女性的社会性期刊.创刊8年来,始终坚持党的新闻出版工作方针,坚持止确的舆论导向,以"新生活,新女工"为办刊宗旨,坚持以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为社会责任,不断加大维权力度,全力打造维权品牌优势,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办刊之路,连续多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艺术、人文与技术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分别阐述了各自在影视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所显示的作用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一人文一技术"三维合一"这一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9.
利用M.波特的"五力模型",分别从供应者、购买者、行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者五个方面,分析我国女性期刊的竞争环境,构建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分析的指标体系,对当前中国女性期刊的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在中国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了"中间阶层"对自身话语和品味的想象性认同,以及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积极意义和缺失.同时也注意到,中国的中间阶层目前只是少数人群,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强化,对应的是对其他阶层如农民、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话语的弱化,这都是媒体和社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本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近年来,中国出版业开创了多种"走出去"的途径与方式,无论是"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都有一批可贵的经验亟须反思与总结.在全球场域中,中国出版"走出去"需要上升到文明类型与文明道路的高度,面对不同国家优化出版"走出去"的方案.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仍在进行,需要我们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不断总结中国社会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在此意义上,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效果和规模最终仍然取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脉络,对电视剧事业发展的考察构成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论域.本论文试图对当代中国电视剧体制与生产的发展历史提供一种批判性反思.论文从对传统研究范式的批评出发,将电视剧事业视为由多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电视剧场",通过考察其体制与生产的发展.旨在揭示"电视剧场"如何结构化为一个自主性的体系,并说明它同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十三五"以来中国出版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途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动因、机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回望"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模式与路径,讨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透视中国期刊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中 《传媒》2007,(3):11-15
中国期刊业发展现状 1.中国期刊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 我国的期刊业与传媒业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期刊业与传媒业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而且期刊市场还有很多尚未开拓的领域,亟需有眼光、有胆识和有能力的人去识别、去利用,可以说,我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市场上还有很多市场空间亟待开发,中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期刊广告作为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外宣传的使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理念为期刊广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同时,期刊广告又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软实力"提升和文化传播.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为增强期刊广告宣传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期刊广告语言应秉承"以人为本"文化适应"的价值追求,发扬"绣花"精神,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真正实现与"一带一路"的战略融合.  相似文献   

16.
农业期刊已经走到一个历史的关口,其特征一是继续处于"弱势期刊群",二是猝然面临"‘疾病'高发期",其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服务"三农"既是农业期刊新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又是发展壮大难得的新契机.从全面优化选题、对农业发展起导航作用,"走出去"办刊、加强与农业部门及农业工作者的合作,为菜农服务、办支农惠农的实事等3个方面阐述农业期刊借助服务"三农"做大做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公众阅读方式的深刻变化,期刊业面临种种挑战,一些行业性期刊因所属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面临更大的冲击.但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行业性期刊与所属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其转型发展的潜在优势.本文从"媒体间融合"与"媒体和产业融合"两个层面,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行业性期刊的转型策略:一是通过"+互联网",将单一纸质期刊转型为以互联网形态主导的行业"垂直型"媒体群,极大增强自身影响力,通过"注意力经济"获得效益;二是通过"互联网+",与所属行业深度融合产生"乘数效应",分享行业转型带来的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18.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极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素养,以适应数字发展时代编辑的华丽转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分析"何谓社会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社会性意义上的法,从阶级性与社会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社会性与人性化三个角度扩大阐释了"法的社会性"的含义,最后论述了社会与法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关系,抛开了传统的"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社会性"这个固有关系的藩篱,重释了"法的社会性"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