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领域的应用已遍地开花.在万物皆媒时代参与式信息传播范式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提供“数字资源—人—机”三者双向多元信息互动的数字出版智能服务平台,将改善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2.
张秀梅  郑鹏  潘春玲 《编辑学报》2014,26(2):188-191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在未来出版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出版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人才匮乏是我国数字出版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加快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成为我国数字出版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SECI模型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将其引进数字出版领域,有利于解决我国当下数字出版人才紧缺的严重问题,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数字出版行业,通过对当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人才的状况分析,结合SECI模型的相关理论及其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基于SECI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是融合了内容生产、管理、营销和信息服务的出版支撑平台.欧美各大出版集团普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信息管理与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其建构理念主要包括专业化、信息服务化、内容与技术融合集成化.基于全球经验和国内实际,国内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需要解决“定位大而全”及“严重同质化”的问题,构建差异化、专业化、服务化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给科技期刊的传播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内也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跨媒体发展方向达成了共识.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互联网的繁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出版也使传统出版与多媒体相融合,形成全媒体出版成为可能.国内一些科技期刊也开始逐步由跨媒体传播向全媒体传播开始探索,改变纸质期刊的信息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将各种信息快速、准确、无障碍地送达农民手中,已成为农业出版的重要议题.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的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初,我国农民的手机拥有率已达到90%.移动电话在农村早已经得到普及.农村移动电话的普及成为发展移动网络出版的必要前提.移动网络出版就是利用移动电话来传播信息的一种数字出版方向.这种数字出版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可以存储和查询,因此,越来越多的农业信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和精准推送提供了途径,科技成果快速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重要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中文DOI优先数字出版科技期刊论文的快速精准推送策略,将采用单篇定稿方式完成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同步注册中文DOI,并即时进行论文的精准推送。将DOI作为每篇优先数字出版论文的唯一标识,充分发挥DOI的解析、链接功能,使优先数字出版论文快速进入全球知识传播体系,并同时实现优先数字出版论文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学看,数字新媒体具有非对称的市场均衡,容易对消费者形成锁定,进行数字出版时需分清网络竞争态势和精确定位产品网络。从传播学看,数字新媒体的受众在传播中主动性增强、受众的行为能够被准确记录分析、信息传播可以更精确和直接,因而进行数字出版时应加入社交网络功能模块,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确传播,对用户信息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8.
出版物向读者传播了信息,即出版服务于信息传播。同时,读者通过阅读达到了解信息、享受信息甚至利用信息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信息服务。曾在和出版界朋友聊天过程中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你们出版社做数字出版了吗?""已经做了几本了"。显然大家都正在积极地尝试开展数字出版,并且很多机构也取得了诸如"已经做了若干本"的业绩。但是当今各种数字出版探索鲜见规模化成功的范例,同一内容的数字出版市场收益甚至还比不上相应的纸本出版的市场收益,原因和谜底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技术的飞速进步不仅带动着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在科技期刊的出版方面也有着飞跃式的进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逐渐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的出版转型,数字化的出版不仅能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多元化,更是方便广大读者、作者、编辑等人士的重要转型。本文就基于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出基于数字出版的科学交流系统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数字出版机构的成本与收益构成,指出只有数字出版机构的利润所得在科学交流各环节共同认可的范围内,科学信息才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传播.  相似文献   

11.
网络出版的标准化问题是数字期刊出版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直接关系到数字期刊信息的显示、存储和传播的形式或效果。充分重视和实施电子出版物、数字期刊等媒体的待传播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和任务。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几个大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 ,一些小型数据库也不断涌现 ,数据库间的信息交换也在进行。数据的标准和规范及数据格式的兼容性等问题应该及早解决。本文就目前纸介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如下探讨 :一、有关数字期刊标准的几个问题1.著录项目问题。数字期刊的著录项目可根据…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数字出版使学术期刊内容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探讨了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指出提升信息素养、对稿件的甄别能力、创新文章内容与形式、加强互动交流和努力从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是学术期刊编辑对数字出版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3.
杜斌 《出版广角》2023,(2):47-52
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Z世代”规模的巨大增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数字出版在出版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外宣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加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基础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的多种平台和载体;加强统筹兼顾,推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更多精品力作;实施倾斜政策,努力建设适应“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需求的国际化现代型特色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发布的《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将发展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实现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  相似文献   

15.
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手机出版使手机从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数字新时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手机出版和网络出版一样.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陈洁 《中国出版》2023,(3):5-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出版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力量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顶层设计指引,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基于面向数字中国的现实需求和坚守高质量出版的本质要求,要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力求用品牌化专业化助力出版融合发展精品体系,一体化建构出版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度开发内容与技术完善出版融合发展生态体系,为出版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数字出版的概念,分析了数字出版对出版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出版社、图书馆、读者、著作权、信息传播、知识和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方式,其内容编辑加工工作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同时借助网络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传播。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行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突破,重点突出了图书内容、生产模式、传播载体以及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发展。就数字出版而言,数字内容初始的编辑和加工,直接影响着数字内容的实际运营效果,笔者从数字出版入手,围绕数字内容的编辑与加工,对出版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字网络技术快速渗透到出版业,并最终改变了出版业,按照今天人们的理解,出版更突出的表现为信息传播,将有益的信息传递给受益人的过程就是出版,也就是信息传播。为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形式信息的要求,出版界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