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家藏书至清代为顶峰时期,吴骞便是当时藏书大家之一.其所建拜经楼藏书有十万之多,仅元代刻本就有千卷以上.存续期间一百余年,对后世藏书及对中国文化传承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骞是清代中期旅居浙江的著名徽州籍藏书家,曾因建造拜经楼使得其藏书事业为世人知晓。然而后人只知吴骞是藏书大家,善于校勘和精通版本,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吴骞通过收藏书画不断与当地人进行诗文唱和互动,从而摆脱自己的商人身份,并通过书画创作和书画考据,不断增强自己的获得感和人生情趣,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系列书画活动,对于徽州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作用。吴骞生前所收藏以及所作的各种书画经历了时代变迁,其中有不少已经被毁掉,也有不少书画经过收藏家的递藏而存世至今。因此,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吴骞的书画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吴骞及当时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 吴骞先生简介清朝乾隆年间在浙江海宁有座著名的藏书楼名曰“拜经楼”,楼的主人是藏书家吴骞。吴骞,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浙江海宁人。吴骞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海昌备志》曾对吴骞做了以下介绍:“吴骞,字槎客,号兔床,家新昌里。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久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又有《海昌艺文志》中写道:“吴骞,仁和贡生。居邑之小桐溪,筑拜经楼,貯书甲  相似文献   

4.
海宁吴氏拜经楼是清乾嘉时期最负盛名的藏书楼之一。拜经楼藏书不仅富甲一方,名噪一时,而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藏书特色,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时藏书风气的转变,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中,图书收藏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私人藏书楼起了重要作用.浙江海宁自古文风盛茂,藏书家代有闻人,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王国维在<敬业堂文集>序中叙述海宁藏书时说:"固文献之邦也.康雍之际,他山先生得树楼与马寒中道古楼,并以藏书著闻东南.至乾嘉间,吴氏拜经楼、陈氏向山阁之藏.  相似文献   

6.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7.
自明代迄于清末民初,广东私人藏书,不下四、五十家,详见徐信符所撰《广东藏书记略》和《广东藏书纪事诗稿》。各家藏书,陆续流散,其能抱残守缺者,百不一二。近年以来,常有献书之举,化私为公,最为得计。  相似文献   

8.
愚斋藏书在盛宣怀离世之后逐渐流散,藏书目录成为今天人们认识、研究愚斋藏书的基本依据。由于目录不止一部,没有明确的编纂体例,亦未说明著录对象的具体归属,一些研究者往往依据题名中“愚斋(盛氏)图书馆”的字样,将这些书目均视作盛氏所建愚斋图书馆馆藏之目录,并据此展开相关研究,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目录存在的问题,忽视了愚斋藏书的家藏部分,造成了愚斋藏书整体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崔欣 《图书馆杂志》2006,25(11):71-73
本文以清代嘉道年间上海藏书家李筠嘉的藏书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图书馆所藏《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与南京图书馆所藏《古香阁藏书志》稿本进行比较考察,揭示二者之传承关系,兼对《慈云楼藏书》的成书年代等问题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10.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绚皂文解字>大家桂馥一起买田建"借书园".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在我国金代文化史上的贡献堪称首位.他的藏书,是其家世代之积累,他在战火中冒着身家性命保存藏书,并依托所藏图书成就自身学问,将所藏之书嘉惠士林后学,永远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社会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文章以近代江苏藏书家群体为中心,在历史语境的视角下,探讨江苏私家藏书在近代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社会流向。从空间维度上,近代江苏私家藏书群体呈现出聚集分布于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尤以苏州最为密集的空间特征;从时序维度上,在对清代繁荣的私家藏书文化传统之余风的承续和在巨大的历史惯性的驱动下,江苏地区的私家藏书呈现出在近代前、中期的短暂繁荣后,由盛转衰的时序特征;江苏藏书家的藏书思想与特点则更体现出“藏为公用”“藏用并重”和“工商实业家成为新兴藏书家群体”的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在考证梳理江苏私家藏书主要流向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的桑基图动态揭示了江苏私家藏书通过“出售”“捐赠”“散佚”等途径的社会流向脉络,展现了在近代公私藏书的隆替演变中,私家藏书从长期聚集发展于江苏的区域性特征,到其藏书流向全国南北各地,甚至东流西布于海外,从高度集中逐渐向公开化发展的化私藏为公藏的流散历史,为探究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璐嘉  徐雁 《图书馆》2023,(2):84-91
随着近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一批工商实业家成为新兴藏书家群体,儒商藏书家严遨、严谷声父子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二者的藏书实践与藏书思想不仅是近代私家藏书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近代社会之流变的映照。文章通过钩沉索隐、考史辨事,梳理了严氏父子的藏书源流,勾勒出近代私家古籍聚散流转的轨迹,并揭示出古籍递藏背后所反映的近代私家藏书群体的转变特征。文章通过探究严氏父子藏以致用、嘉惠学林的藏书实践,体现出二人“整理古籍、刊刻流布、公开家藏”的先进、开明的藏书思想,展现出在近代社会剧烈变化的背景下,严氏父子为保护文献典籍、传播中华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的“万卷楼”藏书始末、藏书类型和藏管理,以及利用藏书著书立说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焦山书藏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之藏书机构,除官方和私家藏书外,尚有书院与寺院藏书。藏书于名山古刹者,可谓代有。其人。唐白居易分藏其集于庐山东林寺,孙珠得(古文苑)于佛龛等等,此之谓也。然向来研究官方藏书和私家藏书者多,而探讨寺院与书院藏书者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焦山藏书的考述,以求抛砖引玉。1焦山书藏之缘起焦山书藏乃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创建。他在嘉庆10年(1810年)于杭州灵隐寺设立灵隐书藏后,就设想在镇江焦山再建焦山书藏,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嘉庆18年(181年),阮元任漕运总督,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诗之暇,…  相似文献   

16.
徐是我国明代福建闽县著名藏书家,所收藏书达七万余卷,毕生致力于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等藏书事业。徐炬勃藏书以用为主,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他精于校勘,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个人著述也非常丰富,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代由于年代久远,藏书情况只能从传世文献的记载中略知一二,但出土文献为先秦藏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与新史料.殷墟甲骨的考古发掘与文字研究,使商代王室的所藏之书、藏书之所与藏书之人等问题得到解决.周代出土文献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与玉石等实物,它们为研究周代王室藏书与诸侯国藏书种类与内容提供大量资料.战国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简吊材料,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战国楚简大量出土,以郭店竹简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为代表,它们是对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也是研究战国私人藏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来新夏对中国藏书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藏书文化史的梳理,他理清了中国传统藏书文化观念,并形成自己的藏书文化思想:藏书是“文化的江山”的物质载体,其对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藏为支点、用为目的、藏用结合是藏书文化传统的精髓,但在现代条件下必须改善这一理论,实现由藏而用、以用为主的转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仁人爱物是中国藏书的人文精神,然必须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等等.这些在古代藏书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藏书思想,既有浓厚的历史观念,又有鲜明的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陆心源藏书目录》稿本,为已知多种陆氏书目之外的新见稿本,学界研究皆未涉及。该稿本为陆氏早期的藏书目录,其中存留卷帙、书价、流转等信息,也记录了皕宋楼早期的宋元版书入藏情况,可以结合《皕宋楼藏书志·续志》及日本《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进行比较研究。《陆心源藏书目录》之所以藏于早稻田大学,很有可能是岛田翰所寄赠。  相似文献   

20.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说文解字》大家桂馥—起买田建“借书园”。他们把自己的藏书,放在借书园,就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读书人可以在此读书、借书和抄书。周永年的举动让世代读书人感念不已。因此,著名目录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认为借书园“实为18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之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