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从《人民日报》在新一轮的扩版中,增加"新兴媒体"版为突破口,阐述努力通过以党报为首的主流媒体积极引导网络民意,使之既能反映民意,在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同时,又能使其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电台既不像有些学者预料的被网络一"网"打尽,网络也没有简单地成为传统媒介的救星,但广播媒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媒介形态变化却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吴倩倩 《新闻世界》2013,(2):106-107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时代,媒体发展可以用众多"关键词"表述,特别是纸质媒体危机感越来渐近,但对这些"关键词"的研判与解读发现,未来报业发展依然是严峻的挑战与巨大的机遇并存。关键词之一:媒体经营环境和形势信息传播快捷化、传播平台多样化,特别是网络等多种新兴媒体的崛起,全球的报业盈收普遍呈萎缩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网络红人借助网络这一中介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帖子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无源之水,除了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外,它还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网络红人所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这与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宣传不无关系,新闻专业主义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都成 《新闻世界》2012,(3):70-71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热词的高频率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也引出了一种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全新载体,即"词媒体"。网络造词的语言特性使"词媒体"有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领域,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语域的相关概念,分析"词媒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晓航 《新闻世界》2014,(6):160-161
自"把关人"理论提出以来,围绕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信息,而在如今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情绪的表达、传递和宣泄,这就为"把关人"理论丰富了研究对象,扩展了研究范畴。情绪把关应是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防止负面情绪的多级传播也应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媒体更要树牢情绪把关意识,做好情绪把关人。  相似文献   

10.
汤伟军 《新闻实践》2013,(12):55-56
核心阅读:媒体间的竞争重心,从"新闻"逐渐让渡到"观点",这是近年来业内出现的变化之一但是,社交媒体环境下,舆情的非理性,信息的碎片化、失实,乃至于网络舆论对现实世界的重构与改写,都在不同的维度影响着评论的准确和客观。基于这样的传播语境,有必要检讨现有新闻评论在新语境中的流弊所在,重新梳理"事实"与"评论"的关系,或有助于重塑新闻评论的"权威"。新传播环境下的评论难点社交媒体环境,旧有的传受格局被结构性地改写,它作为信息披露、观点表达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汪洁 《新闻世界》2014,(5):92-93
环境新闻报道关注环境,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以《人民日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在环境报道上的不足,认为作为媒体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田全喜 《东南传播》2011,(1):145-147
2009年3月底至4月初,南美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国内各大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关注,"第四媒体"网络利用其特性建立专题给予强烈关注和全面跟踪,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代表了我国国内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领先水平,本文以四大门户网站的甲型H1N1报道为考察对象,分析网络作为"泛媒体"专题新闻报道所彰显的优势与缺陷。同时,面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信息环境,对网络专题报道的优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业的竞争出现"白热化"的态势,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之间、同类媒体之间展开一场场围绕着"读者群"的争夺战。在这场"读者群"的争夺战中,晚报只有以读者为先,打好"读者牌"才能扭转颓势,走出寒冬。  相似文献   

14.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叶金品 《新闻世界》2013,(5):161-162
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媒体中盛行,这与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有关,更有其社会根源——社会平民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刻板印象和对抗心理。本文以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这对相对的符号在现今社会的解读,和媒体言论的极端平民化倾向,从中发现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张亮 《新闻实践》2011,(2):35-37
"围观改变中国",成了当下的流行语。它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新的传播态势,让主流媒体面临着选择,似乎不参与到"围观"中,就会与社会热点脱节,而仅仅是参与"围观",又会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丧失话语权和存在的独特价值。主流媒体要引导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媒体生态环境急剧变化,以网络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作为电视媒体核心产品之一的电视新闻只有持续变革,才能牢牢坚守主流价值的舆论阵地。而电视新闻主播的价值一再被凸显,时代对主播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界和业界广为倡导的"记者型"主播还是"编辑型"主播,抑或是"采编播一体型"的主播,都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出发,探讨了在重庆"打黑除恶"行动中,媒体"桥梁"作用的实现过程,分析了政府利用媒体在群体舆论中建立共识机制的具体渠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等,以及媒体对此的响应。最后,对政府和媒体在重大事件中的关系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9.
网络、手机、户外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将传媒带进了丰富快捷的"多媒体"时代,这对于传统的报业经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保持报纸的广告份额,给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报媒纷纷将原来简单的"推销战略"转变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整合营销战略"。整合营销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理念为企业营销创下了佳绩,而报媒以其天然的优势在其中频频以核心力量引领全局,无不彰显着主流媒体的大气与魅力,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报纸在新时代传媒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姜风 《新闻传播》2010,(2):85-85
在同报纸、网络等各媒体的比较中,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处于"短板"地位,数量不多、品质不高、形式呆板。在其他媒体越来越重视并增加评论的"份额"时,广播如何强化评论类节目,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