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蕙 《青年记者》2016,(26):5-6
由于地理相近、民族相似、文化相通,中越两国边民之间通婚由来已久,越南新娘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大量存在.①2000年以来,越南新娘向内地扩散,其中一些人的婚嫁手段由自愿和自发的私下个人行为发展为有组织、有目标甚至包含暴力等非法手段的公开营利行为.由此,我国媒体对越南新娘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对越南新娘的媒介形象建构出现了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2.
李晶 《东南传播》2021,(11):97-100
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国家形象的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国家形象的评估.全面把握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需要从多维度来认知.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形象和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文化、国民和舆论都密不可分.意大利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是可以从以上维度来认知,没有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从文化维度和舆论维度来构建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在中国生活过的意大利人在互动接触中构建其中国国家形象.通过两类国家形象对比,互动接触能够构建出更加真实的一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方超 《东南传播》2018,(8):56-59
"他者"视域是一种独立于本体外的视角,而对于国家来说,本国国家形象在他国媒体上的整体呈现,则构成他国视域中的本国形象.作为与中国制度相同、文化相亲、山水相连的邻国越南,其主流媒体越南之声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关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中国影响力的态度,在2017年中越加强交往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馆藏文物、档案资料的科学梳理,对该馆早期"边民文物"征集与管理政策进行研究,了解当时美国人类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从去年3月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一年多时间里,中俄两国元首已经在各种多边和双边外交场合见面达7次。见面次数之多、互动之活跃在大国领导人交往中甚为少见  相似文献   

6.
罗奕 《传媒》2019,(14):79-82
国家形象是人们(形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国家(形象客体)由其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需要从主客体关系来讨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六国大众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舆情监测,了解这六国媒体作为“他者”是如何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建构的。本文认为,这些报道虽然存在偏差,不能“面面俱到”,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迪  彭思涵  凌洁 《新闻界》2023,(3):39-50+96
了解日本公众的对华民意关乎中日关系大局,是我国对外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关键推动力。本文以“寰球民意指数”(2020)调查结果为依据,客观评估日本公众的对华形象认知,及其如何受到群际接触、社会信任、国家认同、威胁感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表明,日本公众的总体对华形象认知较为复杂,既普遍认可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又将中国视为日本当前主要的威胁国之一。本文证实了群际接触对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这一影响机制中,社会信任影响着日本公众在群际接触中的认知和判断,间接预测了他们的对华形象认知;国家认同与威胁感知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作用突出,也影响了群际接触与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呼应了百年变局深刻演进、中日关系面临关键节点的时势,有助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逾50周年的背景下,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开创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琉球国为中国的藩属国.在与中国长达500年的交往的过程中,琉球国王呈递给中国大量的表奏文书,这些表奏文书不仅采用汉字书写,而且使用中国纪年和公文格式.这些特点,一方面反映中国与琉球国的君臣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汉文化对琉球的影响,是中琉两国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冯海燕  张莉 《传媒》2019,(17):75-79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平台,并在短短几年内就吸引了大量粉丝。本文以编码解码理论为依据,以2017年新华社海外社交平台热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际受众的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究热帖与中国形象认知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闻议题、说服策略和受众的中国知识水平是热帖“关注度”和中国形象“好评率”之间转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形象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负面化的政治形象认知、两极化的经济形象认知以及正面化的国民形象认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中国主流媒体进一步传播好中国形象提供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国秉持何种国家理念及其在这种国家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实践.从政治学理论上讲,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经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对峙紧张和良性互动三个大的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理念,应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合理分野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国家的事情"的观念;有助于发掘市民社会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真实而良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过程中,国家形象是一面旗帜,报纸则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中国和日本作为邻国,自古以来都是互为重要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有着诸多矛盾和羁绊的两个国家。媒体作为公共舆论的代言人,而且日本作为"读报大国",报纸的舆论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国民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本文基于文化折扣视角,以《朝日新闻》为例来研究日本报纸在呈现中国形象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以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以期有助于我们改进对外传播,改善中国在日本国民中的形象,从而对增进两国关系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越南稻谷的种植和生产情况、中国进口越南大米的数量和价值量变化以及大米贸易对中越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以明晰大米贸易在近代中国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4.
康秋洁 《现代传播》2016,(4):158-160
在既往的研究中,对"中国形象"的所有探讨和研究,都在本质上归结为"他"对于"我"的看法(认知和评价)。对于"他国认知的中国形象"的关照,起始于自我认知而又回归至自我认知。正如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所阐释,"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①。问题在于,与他者认知的中国形象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5.
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与我国灰姑娘型故事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中的鱼神相助母题明显显示出对我国古文献所载《叶限》故事的继承;二是越南灰姑娘故事与中国灰姑娘故事都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演绎出了姐妹争斗的情节。究其原因,自然是两国民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中越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在文化上是近亲,因而,中越民俗文化的相似甚至雷同也就不足为怪。除此之外,本人以为中越灰姑娘型故事的相似,还可能是因为中越目前口头流传的灰姑娘故事属于同源异流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上海长崎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往来频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且对两国与欧美国家的交往起到了桥梁作用,在中曰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仅以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所及,撮要叙述上海长崎间交往的若干史实,略加评说中日两国学界的研究状况,藉以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以及为推进今后两地交往有所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缅两国交往并不多,倒是国民党残留在缅泰老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带的残军既侵犯中国云南省边境,又阴谋颠覆缅甸政府.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中缅两国又有了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两国在边境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陈金文 《文化遗产》2013,(5):49-52,158
越南的"望夫"型传说很可能是从中国境内流传而来,因为与越南人民的情感、心理相符,而在越南扎根开花;另一方面,最初产生于中国的"望夫"型传说流传到越南后发生了变异,由社会悲剧转换成了命运悲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中、越两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而有许多文化为两国人民所共享,"望夫"型传说在两国的传承、传播正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企业档案学术交流的新起点──祝贺《中日企业档案、企业史料学术交流协议书》的签订与实施靳云峰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工商企业档案工作部门人员,建立了学术交流的联系,有了初步的交往。中国企业档案工作者曾两次赴日参观访问,进行企业档案工作的考察;日本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