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信息脱媒并非完全去媒,而是媒介的隐藏、简化、易得和遍在,实质是跨媒.信息脱媒表现为信息的碎片化、全网流动和自传播.信息的"内容元""形式元""技术元""影响元"各自在脱媒传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入5G时代,要改变"人本位"的信息观,摆脱"媒体本位"观,树立"信息本位"观.  相似文献   

2.
李斌 《传媒》2017,(24):37-3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信息传播打破了媒体刊发版面、播出时段的界限,也不再有空间阻隔,信息在浩瀚的网络里交互、在一个平台共享.在这个信息海洋中,即便传统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在网络世界里也只是微小的存在,甚至很可能激不起半点浪花."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舆论场中,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源,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发出的声音,影响力很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蒋学东 《出版科学》2018,26(3):78-81
拉斯维尔"5W"传播模式为研究信息传播提供强大指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提升,促进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5W"模式的核心内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为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媒体融合的特点、本质和内涵,综合利用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型媒体的优势,在学术信息传播五大要素方面深刻领悟媒体融合趋势对信息传播的巨大影响,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持人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作为节目的传播主体,她们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这是她们运用女性的眼光、角度与立场"看"世界,发挥传播功能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她们的"被看"是被媒介议程设置的为了满足有窥视欲的人去众说纷纭的.在"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持人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一时间,各种以"微"字当头的信息传播方式"势不可挡",微信、微博、微电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顿时进入了一个全民皆"微"的时代.本文从传播要素入手,分析"微"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同时较为详细分析几种特殊的微产物,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优势,阐述微产物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营造健康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形成"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特别是信息经济的崛起表明,利用某种资源或契机,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一个地域的知名度,吸引人的眼球,形成"注意力经济",是现代经济成长的一大特点.造成这种"注意力"有各种因素,如政府的推动、举办各式活动等.而传媒由于覆盖面广,传播信息速度快,在形成区域注意力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人们引领到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第三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且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都让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然而,尽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诸多优势,但是,随之而来也会产生缺乏深度、信息过剩、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传统财经期刊应当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自身的思想深度巧妙嫁接、相互融合,迸发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传播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要花费7倍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第一印象(或称"先入之见")很难改变.这一定律无疑表明了新闻传播时效的重要性.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透明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2008年,相隔两个月发生的"3·14拉萨事件"以及"5·12汶川大地震",像教科书般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9.
编辑要善于"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0,22(6):542-544
在对科研成果评判、扬弃、更新与组织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善于:向作者和审稿专家借"智力",以获得阐释创新信息的能量和增强内在的学术张力;向读者借"识力",以优化编辑创意和修正信息评判标准;向其他媒介借"传播力",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处于国际舆论焦点的三峡工程为研究案例,通过三峡工程信息传播系统的对内和对外传播政策的分析,考察该信息传播系统的目标分解和执行能力,推断出一般信息传播系统对内和对外传播时应采用的科学目标及其目标实现的路径.本文切入系统研究的关键环节,从传播的目标方面考察一个系统运行的优良程度,去讨论"内外有别"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机理,从实践环节中解读该机制运行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从"把关人"向"引路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兴起首先带来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内涵发生转换。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正在发生转换: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个人间信息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及其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人肉搜索"的概念、类型、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在信息来源、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平等方面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闻传播与"把关人"——试论网络新闻编辑的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媒的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的传播机制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漏斗"模式,信息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只有那些经过筛选的部分才能通过"漏口"传播给受众,而政府部门、记者、编辑等人就是处于"信息漏口"的"把关人",整个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16.
王晓娟 《视听》2022,(4):61-63
环顾当下,我国已进入媒体融合的"快进"阶段.在此阶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深刻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格局,互联网"弯道超车"形成新的舆论阵地,自媒体成为时代"宠儿",普通民众借助自媒体极大拓展了话语空间.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而完善的监管体制,自媒体的信息把关环节不够严密,信息传播主体较为混乱,信息内容参差不齐,自...  相似文献   

17.
于晗 《传媒》2017,(18)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或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其发生和传播与社会公共环境、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模式发生了颠覆式变革,突发事件的"公共性"更加突出,其信息传播经历了由组织主导的"控制型传播"到媒介机构主导的"大众传播"再到网络媒体发展背景下公众共同参与的"公共传播"的过程,这也是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公共化"的演化进路.《中国突发事件传播模式研究》一书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滕朋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6月出版的传播学学术专著,该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新闻框架分析法等方法结合的方式,从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概念差异解读出发,对突发事件传播、报道方式进行对比,提取出二者之间渗透、交替和取代的相互关系,进而总结出突发事件传播的"五模式"作为专著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党报中的"新联+评论"组合报道,担负着既传播事实信息,又传播理性信息的双重功能.如何使之更具有可读性,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积极探索的.  相似文献   

19.
一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实际上,在2007年"史上最牛钉子户"、"虐猫事件"、"厦门PX"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都是由"公民记者"借助于互联网发布的.  相似文献   

20.
"地球村"还是"全球化"?--解读今天的传播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凌 《当代传播》2003,46(3):16-19
近些年来,以电视直播技术、通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以此为基础,全世界的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我们要用一些关键词来说明今天的传播环境,"地球村"和"全球化"无疑不会被遗漏.在不少场合和文章中,甚至常见到二者混用的情况.全球传播、咫尺天涯、全球一村,在一些乐观主义者眼里,传说中的大同世界似乎已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而得以实现."电子信息瞬息万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同、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网络生活统一;时空差别不复存在,昔日遥不可及的海角天涯刹那可达.谁不说这就是弹丸之地?"①"数字化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信仰与思想,从未谋面的人们在无限互联的网络上将心灵拉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