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是一种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它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大型媒体机构重点分析的对象。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在“品质与效益”的要求背景下,新闻短视频节目应该始终坚持以品质生产为基础,编辑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因此,文章主要对新闻短视频节目的传播优势与编辑生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贻军 《军事记者》2012,(10):47-48
随着1991年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出现.人类摄影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过去20年里,数码相机和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新闻摄影的形态,由笨重繁琐到简易轻便、由机械复制到数字影像、由“小众”到“大众”、由专业记者专有到近乎普及……数字化如滚滚洪流,冲击着、改变着新闻摄影的理念和传播方式。如今,人人可成为信息的消费者。人人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研究数字化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消费新闻内容的主要途径。中国的移动新闻内容与世界发展同步,且产生了本土的内容生产和盈利模式。文章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并根据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移动新闻业态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岩 《当代传播》2008,(1):39-42
文章针对2006年在互联网展开的对国务院制定"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有关对媒体的处罚规定的评论文本分析,主要讨论下列问题:1、互联网是否可以成为中国式公众新闻的实践领域;2、在这种实践中,专家、媒介和网民是否称得上是公众,他们彼此之间言论回应的意义.3、互联网公众新闻实践对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4年新闻传播学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把握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和新趋势。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视角主要有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介转型、互联网思维与新闻生产、互联网思维与广告传播、互联网思维与自媒体、互联网思维与舆论引导这五大方面。文章最后分析研究局限和薄弱之处,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政策解读     
国家出台新规定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分类管理十多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成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媒体。但同时,一些虚假新闻、导向错误的新闻信息在网上流传,损害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针对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类管理《规定》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  相似文献   

8.
梁晏婷 《新闻界》2002,(3):34-35
不可否认,国际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报纸采编工作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除了利用互联网进行日常性的新闻信息掌握、检索资料、获取报道线索、与采访对象及受众联络之外,报纸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拿来主义”尤其值得关注。这里所指的“拿来主义”,是指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存在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文章、图片、资料)进行转载、汇编,这些信息的最初来源可能是其他传统媒体,也可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图尔敏模型,考察《人民日报》评论版和“侠客岛”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发展出一套测量指标。研究首先发现,“侠客岛”评论文章里,新闻论证中的主张数减少,间接依据增多,使用全称量词描述主张的成立程度较之报纸评论有所下降;其次,“侠客岛”评论文章中动员读者与赋予事件意义的意图减弱,更专注对事件进行阐释。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呈现出由“判断”向“解释”的转变,这一变化与移动互联网互动性的特征相契合。这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中的自我调适,其目的在于,在全新的传播场景下继续承担引导舆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快速、便捷、超大容量的互联网,迅速融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俨然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认为:舆论传播正在进入“麦克风时代”,即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都能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党报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影响力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杨华 《新闻世界》2012,(1):13-14
新闻报道是“话语”,是意义的框选和建构。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选择了“词语”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将词语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归纳为定性、渲染、规范、预设等四个方面。文章认为,新闻话语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从而使得纯粹的新闻客观性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条件下,出现了文化新闻的趋同性,造成了文化新闻的另一种贫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市报如何强化文化新闻的原创性,努力体现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从而提高竞争力,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呢?消除对文化新闻原创性的误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新闻的传播具有了即时性、同一性的特点。只要需要,许多新闻包括一些文化新闻都可以现场直播,受众几乎可以从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上及时得到同一信息。面对网络时代,不少的纸质传媒弱化了文化新闻的原创,成为“互联网文化新闻”的翻版。出现这种情况的…  相似文献   

13.
<正>“虚拟世界”似乎已成为互联网的一 个代名词,当人们高谈阔论互联网是如 何虚拟,自由开放,不受任何约束,甚至 可以为所欲为之时,互联网新闻研究中 心主任刘正荣却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声 音:网络世界是真实的,所有网上行为都 应该是负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前传统媒体的发展运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具体到新闻编辑的微观层面上也是如此。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得新闻编辑工作在信息占有和稿件选择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借助网络传播的假新闻也成为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定时炸弹”。流传网上的假新闻如何形成,有哪些特点,如何对其进行甄别和防范?这些都是现代新闻编辑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新闻的实效性、容量性、可检索性、交互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互联网新闻、移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新闻标题成为竞争的主题,它是使新闻引人注目的核心手段。一、新闻标题概述1.新闻标题的概念有新意、有个性、阐述明确的标题,不但能够提高人们对新闻内容的认识度,也能够增加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力  相似文献   

16.
<正> 2000年是我国新闻网站发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的一年,许多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年有了比较正规的开端。中央和地方传统媒体对网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使新闻网站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比较有气势的整体性亮相在国际互联网舞台上,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大亮点,引起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7.
毛嘉琳 《新闻世界》2014,(5):128-12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和使用。这一新兴的传播平台,成为了各个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和互联网巨头数字化延伸的一个战略高地。本文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分析其个性化的设计与独特的互动方式,以期对新闻客户端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实现更好的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子出版》1998,(4):13-14
北大方正电子报纸组编系统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拢来越大。加之报社新闻信息量不断增加,使版面有限的传统纸张报纸已不能适应报社的发展,于是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电子方式的报纸-“电子报纸”成为新闻报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家庭电脑的日益...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迅速成为一种便捷的新闻传播工具的同时,网络假新闻的存在给互联网新闻传播蒙上了一层阴影。互联网传播的爆炸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真新闻得到快速传播,也可以使假新闻肆意流传.造成对社会的危害。自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行之后.一些利欲熏心之徒在互联网上发布假新闻,企图以此谋取私利。一些网络媒体不负责任地发布新闻,给网络假新闻的流传以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在新闻传播界和人文社科界有重要影响的六份学术期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六份期刊1994年-2011年间发表的有关互联网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实证研究,对18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互联网研究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研究发现:互联网学术研究的状况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对互联网的研究日益理性和规范;互联网研究的国际化视野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