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奇缺状况,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夏天,是一个振奋全国人民精神的夏天。在滔滔洪水面前,无论是“三江”抗洪前线军民撼人的壮举,还是后方人民对前方的款款深情,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而国庆节前夕,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反映的又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这是历史的再现,亦是现实的映照。 《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亚太公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林州市政府联合拍摄的。它是一部描写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作品。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又称为“人造天河”。为修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魄,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仅凭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巍巍太行山腰间开凿了干、支、斗总长1500公里的,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国际友人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仅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今年适逢红旗渠通水50周年,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红旗渠依然在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拼搏奋进.而林州市档案局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使红旗渠建设过程这一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无论对当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指导作用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5.
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一个伟大创举.工程建设于1960年至1969年,正是国家发展遭遇极大困难的时期.在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的艰苦条件下,林县农民凭着"一锤一钎"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开太行山",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相似文献   

6.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旗渠》描绘了一幅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壮丽画卷.修建红旗渠的规模是空前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7.
闻名中外的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历经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物质生活和技术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10年(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总长26公里;架设渡槽155座,总长6.5公里,共挖砌土石方1700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方修建一条高1米、宽4米的公路,可从林县北至哈尔滨,南到广州."[1]59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它的成功修建,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其精神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不止一次地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他希望到中国来的各国朋友都要去认识认识红旗渠."[1]众所周知,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于1960-1969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历尽千难万险,持续奋战而建成的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  相似文献   

9.
简讯     
4月份以来,安阳日报在林县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日前后,发表了社论《红旗渠精神放光芒》和《红旗渠精神在林县》系列报道,并开辟《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专栏,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红旗  相似文献   

10.
引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是国人心目中温暖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与无价的精神宝藏.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访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和红旗渠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起步较早,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场所和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之下,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一则穆青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凿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相似文献   

13.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开工,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历时近10年,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运行40年,创造效益17亿,其品牌价值达10亿。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为世人广为传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红旗渠是林州(原林县)人民20世纪60年代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60年2月开工,1969年7月竣工,全部工程历时近10年,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运行40年,创造效益17亿,其品牌价值达10亿。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为世人广为传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对当前乃至今后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哲 《中国档案》2023,(5):84-85
<正>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令人感同身受的是,在与红旗渠同纬度的齐鲁大地上也记载着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人工水渠——太河水库一干渠,其蜿蜒纵横在连绵山峦之间,滋润养育着淄博人民。  相似文献   

16.
红旗渠是林县(今河南林州)人民在巍巍太行建树的一座社会主义的历史丰碑。近半个世纪来,有150多家媒体,老、中、青三代1600多名记者采写、拍摄过红旗渠建设和  相似文献   

17.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一座名城.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林州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优势,又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林州红旗渠自建渠以来,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前来参观访问,给林州(原林县)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本文从林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人手,分析了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结合DI设计的定义、特点、内容,阐述旅游地形象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追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子,红旗渠精神无处不在!然而,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一些人的奉献精神打了折、显得倦怠.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弘扬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一座名城。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林州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优势,又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林州红旗渠自建渠以来,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前来参观访问,给林州(原林县)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河南林州(原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以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历经十年寒暑,用双手和钢钎、铁锤,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一举改变了林州千百年来严重缺水的自然状况,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