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我由《人民日报》机动记者组调到经济部,开始涉猎能源领域,改革开放后才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为我主要的联系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也许和编辑工作有一种缘份,在大别山老区红安县县委办公室和宣传部工作了十年多的我,1975年春天被组织上调到首都北京人民日报,在经济部当了一名从事农村报道的编辑,1990年调到总编室,在编辑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夜班。人民日报的优良传统,老编辑们风范的影响,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做了一个编辑应该做的工作。 热爱的事业不觉得苦 长期夜班,再加上行政工作,苦吗? 当有些熟识的同志问我时,我真的觉得不好回答。说不苦,也不实际,铁锅顶在头上,长时期的大夜班,有时上午有急事,不敢怠慢;战役性报  相似文献   

3.
许林 《新闻实践》2005,(4):F002-F002
人民日报新闻版今年以来改革力度很大,在前年、去年设立《视点新闻》、《体育》新闻版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新闻版。这五个新闻版已经使人民日报的脸变了,变得更好看了。下面是对近期经济新闻版一组报道的版面处理作一评析。3月15日、17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版分别刊登了经济部记者彭嘉陵采写的《直面煤矿安全》上下篇文章。这是一篇针对性、启发性很强的文章,而编辑的版面处理尤为值得一提。编辑在版面处理上利用"下篇提示"和"上篇回放"的视觉形式(见版面一、二),融入了"推"意识。"推",有推动、推出、  相似文献   

4.
7月8日、9日两天下午,人民日报经济部举办了“搞活经济报道一招”演讲比赛。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保育钧出席了演讲会。经济部主任艾丰说,这次演讲会是为形成“百舸争流”、奋发争先的机制的一招儿。33位同志就提高报道质量、经济报道贴近群众生活、恰当触及经济工作的矛盾、抓好经济报道的拳头  相似文献   

5.
邓天文 《新闻界》2001,(4):46-46
一、新闻要讲角度新闻贵在角度提炼,如同照相要选择角度一样。我们日常接触的所谓新闻,严格地说在未进行角度提炼之前,只能是原材料,用新闻行话来讲叫素材。必须经过提炼筛选,选准角度。古人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高度,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能否抓住被表象掩盖的新闻,在于自己是否有一双新闻慧眼。我从事新闻工作已近20年,下面想从自己的新闻实践来谈一谈角度的提炼。1983年,什邡两路口镇有位养鸡专业户,去信用社存款,数额超过了万元,但…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17日——21日,山西省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太原隆重召开。这是我省工运事业上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我们作为省总工会主办的《山西工人报》要闻部记者,参与了会议全程报道,有着较之以往更深刻的感受。我们把各自的体会写出来,与同行共勉。 打破沙锅问到底 王毅伟:我曾经抱定一种信念,那就是从做记者的那一天起,永不停止地学习和追问,学习不懂的知识,追问不懂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何加正1974年进入人民日报,从事经济报道25年,现任经济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并担负中央常委活动的报道任务。25年来,何加正为人民日报经济报道的深入开展,正确贯彻中央精神,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的改革发展.诈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是该报也是首都新闻界现职编辑记者中从事农村报道时间最长和最具影响力的记者,采写、编辑和组织过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农村报道中起到过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农村报道领域建立起一定的权威,也在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和农业战线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走上经济部领导岗位后,他积极研…  相似文献   

8.
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武警8670部队通信营战士业余报道员金继章,一年来竟能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等军内外报纸杂志刊稿60多篇。他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第一年就荣立三等功,两次被部队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熟知他的人都说,这个小伙子很勤奋,不一般。  相似文献   

9.
网络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网络也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 让我们列举一些国内外的实例来看看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是怎样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 记者已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三件宝: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 李希光撰写了一篇题为《互联时代逼迫重塑自己》的文章(见1999年第2期《中国记者》),里面谈到了在《华盛顿邮报》当访问记者时普通一天的工作情况,指出:“在今天的记者生活中,我已经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三件宝: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当然,目前国内媒体的采编方式,与国外媒体相比,还…  相似文献   

10.
张养华 《青年记者》2012,(24):55-56
我从1987年起在乡镇干通讯报道员,后来调到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迄今已有25个年头。我觉得,做好宣传工作,必须沉下去,沉到基层,沉到生活的底层,多跑多思多交朋友,才能抓取到新闻的"活鱼"。多跑新闻是跑出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余先生  相似文献   

11.
张洋 《青年记者》2020,(13):36-37
"读者来信"版是人民日报的一块老版面,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始终肩负着刊登读者来信、反映人民呼声、调查现实问题、回应群众关切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为适应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人民日报着力加强和改进"读者来信"版的舆论监督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荣幸地加入这块版面的采编队伍,和同事们一起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我结合一些日常工作经历,谈几点关于党报舆论监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汪志 《新闻三昧》2004,(5):43-43
笔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员工,闲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爬格子”。工作十几年来,本人已先后有2000多篇各类体裁的章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新闻报刊发表,其中有30多篇在全国获奖,而获奖的章又都是些“豆腐块”。  相似文献   

13.
7月8日、9日两天下午,人民日报经济部举办了“搞活经济报道一招”演讲比赛。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保育钧出席了演讲会。经济部主任艾丰说,这次演讲会是为形成“百舸争流”、奋发争先的机制的一招儿。 33位同志就提高报道质量、经济报道贴近群众生活、恰当触及经济工作的矛盾、抓好经济报道的拳头产品、扩大报道面、改进经济新闻的图片、加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增加分析预测型的报道,以及解放思想、改进写作方法等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篇好的时评应该作到这样三点:一是来自生活,有的放矢。前几年,我在基层采访时,听一些干部议论说,上级部门布置工作时,要求基层都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结果分散了人力、分散了精力,不能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写了一篇时评《切勿乱用“中心”二字》,新华社发了通稿,还配发了一篇评论。好的时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感而发,切忌泛泛空论。二是以评为主,论点鲜明。不少时评篇幅不短,但述多于评,缺乏一针见血的议论,即使有点议论,也无关痛痒,毫无新意。好的时评所以给人印象至深,就是因为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论为主,观点明确,颇有…  相似文献   

15.
从“千万别刮风”谈起我在40年的新闻生涯中,保存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十分珍贵。那是1994年1月20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人民日报工作时的场景。我同人民日报的其他领导同志列席了那次会议,聆听了常委们对人民日报工作的指示。会上...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在我国新闻界诸多名家中,艾丰是颇有代表性与特点的一位。他是大器晚成者,起点高、步履大,从读研究生到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再到走上经济日报总编辑领导岗位,是改革开放20年间迅速成长、成熟并卓有建树的一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在日报新闻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采编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报纸新闻的质量。在当前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日报记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经验简单地探讨了日报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以期为其他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成放 《新闻实践》2010,(9):79-80
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作家袁鹰为《各具生花笔一枝——高集与高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写的书评后,就急切地想求得此书。因为,书中提到的高汾,我有幸与她同在大公报有过一段短暂的共事;高集是早年大公报著名记者,后来的人民日报大记者,早知其名,却缘悭一面。于是,就向此书的作者去电索书,不久书就寄至我手中,一读为快。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20.
调到报社工作,使我想起了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和上级党报编辑交往的几件小事,兹录于后,或许对我们从事基层党报编辑工作的同志能有所启示。199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评论《首先监督我》,斗胆寄给了《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选稿标准较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向这个栏目投稿。没想到稿子寄出不久即被采用,随即又被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文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