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振宇 《今传媒》2007,(10):14-14
设立"评论记者"的现实依据 1995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新闻评论部,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创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更为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生机.但是,央视论坛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终于在2006年的新一轮改版中被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4.
记者就金浩茶油被传致癌物质"苯并芘"超标6倍一事前往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访时,被要求填写<新闻媒体采访申请表>,然后回家等消息,等待相关处室负责人、分管局领导等层层审批.有媒体记者认为,新闻单位正常的新闻采访似乎成了向湖南省质监局申请"行政审批".  相似文献   

5.
"底线"之一:隐性采访的对象一般应为违法行为 隐性采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采访手段.隐性采访报道的对象一般应为违法行为,这是记者揭露、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匡扶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新闻叙述以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这种现场报道方式深受观众的广泛欢迎,也一直被电视新闻界所推崇.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北京市的新闻高级职称答辩会上,有位评委问一位答辩人:"你们记者现在还采访吗?"这位答辩人回来纳闷地对我说:"评委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也不奇怪,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经越来越熟悉一些媒体记者的习惯,新闻发布会上拿了通稿就撤,网上扒个信息编编就发,再不就是几家媒体关系不错的几个记者凑一起"攒个新闻"充独家,打电话采访,那都算采访啦……  相似文献   

10.
吴加峰 《今传媒》2016,(3):43-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虎视眈眈,预示着对日战争将非一时之计.为使抗日战争有稳定战略后方,国内出现了"开发西部热".政府要员、实业家、专家学者纷纷赴西北地区考察.新闻界先后也有数十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并发表大量的新闻作品,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西北记者群".《新闻报》的顾执中和《大公报》的范长江是当时"西北记者群"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西北之行考察和新闻作品各具特定代表性.分析顾、范二人西北行在代表利益立足点、采访路线与对象、考察重点、表现手法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视民国期间官民"上、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修炼…  相似文献   

12.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3招修炼成“新闻强人”1990年初,全国电视台长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办的《国际新闻界》杂志,从今年起,公开出版,扩大发行。这个刊物的内容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外国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新  相似文献   

14.
目前,西方流行的新闻报道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客观报道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在新闻中,记者不发议论。新闻与评论、社论分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新闻界就出现了要求记者尽可能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的倾向。本世纪初,将消息与议论分开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客观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准  相似文献   

15.
每年七八月份,帮助寒门学子圆上大学梦的爱心动员,即"关注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是大众媒体的常规报道.近年来,我的"吁捐"新闻帮助多名贫困生找到捐助人,圆了大学梦.与此同时,我的"吁捐"过程也曾遭遇挫折,甚至吃过"闭门羹".对"吁捐"新闻如何融入人文元素,我认为可归结成一句话:"吁捐"新闻必须出于媒体记者的爱心,在采访及写稿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近年来,在新闻界日益兴起.记者以顾客、警察、患者、普通人或者某行业的工作人员,甚至是犯罪嫌疑人等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当中,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处于同样的活动状态,与被采访者打成一片,甚至成为主要当事人.  相似文献   

17.
记者还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记得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有位记者到甘肃采访,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采写了一篇叫做<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新闻,揭露了一些媒体记者借采访"西部大开发"之名,到西部地区"要吃要喝要赞助"的行为;还有近年来发生在山西的某煤矿老板给记者发红包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今后记者采访可能会受到领导"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的格外待遇.据报道,安徽某县近日出台了一份关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新闻记者涉及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报道采访,被采访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5日,《嘉兴日报》"嘉兴时评"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与之相伴,"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开始运行,这种工作机制的特点在于它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工作方针,打破新闻实地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相隔离的传统弊端,强调评论以采访为基础,评论从采访中来,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务必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的启迪性,吸引和感染读者,指导和服务读者。有别于"一部电脑一张网,一篇评论满天飞"的传统评论写作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评论工作机制,记者署名被冠以"本报评论记者某某","评论记者"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