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国内知名数字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从唱片公司、独立音乐人与用户三方打造长尾市场,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首先,通过与唱片公司签订独家协议、跨平台达成版权转授权合作等方式突破版权壁垒;其次,通过基于不同规则"过滤器"的主动搜索与基于计算机算法的被动推荐,将"头部"用户引导至"尾部",扩大用户市场的"横向延伸"效果;另外,还采用UGC的生产模式,引导用户社交听歌行为以及大力扶持独立音乐人等做法促进了长尾市场的"纵向加粗"。研究网易云音乐长尾市场构建模式,以期对同类数字音乐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燕  徐丽芳 《出版参考》2015,(18):24-25
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音乐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在线听歌和音乐下载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MySpace在音乐社交领域的意外成功彻底拉开了在线音乐社交的大门,也为数字音乐的未来发展找到了新方向.此后,Turntable、Spotify、Rdio、Playground等音乐平台纷纷走上社交化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数字音乐服务平台Rdio凭借强大的社交功能、优秀的用户体验以及多样化的用户订阅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多元主体的博弈分析视角来剖析数字音乐平台版权保护的多重逻辑,考察音乐平台版权维护中不同主体面临的困境.目前,音乐平台的版权保护手段相对滞后,音乐权利人面临维权成本高、话语权弱势境况,音乐用户尚未明晰自身权利义务,版权管理组织也未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在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数字音乐版权的社会治理需要音乐平台、音乐权利人、音乐用户、监管组织的共同参与,明晰音乐平台版权维护的责任制度与优化路径,从而构建多元主体的音乐版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移动新媒体的普及使人们与数据的勾连不断加深,人们在网络上的自我呈现也更加立体多元。本文基于移动新媒体上的功能场景对用户自我呈现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进行探讨,并得出: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性功能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呈现行为拥有更多能动性和选择空间;在以音乐平台、外卖平台等为代表的实用性功能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呈现受到了商家利益、算法技术等因素的支配而略显被动。最后对数据过度连接造成的隐私泄露与社交倦怠等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昕野 《出版广角》2021,(14):92-94
随着大众消费习惯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流媒体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流媒体+音乐"平台崛起,以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为主体的国内音乐流媒体平台呈迅猛发展之势.文章从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流媒体音乐平台备受青睐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优化流媒体音乐服务,为我国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线音乐平台的崛起使得互联网"音乐社交"成为音乐传播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传播方式。本文引入"大众人际传播"模型,以信息的感知可访问性、信息的个性化两个维度来定义"音乐社交"。在这个全新的框架中全面剖析"音乐社交"传播动态过程,并发现音乐质量是这一传播过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而受众的创造力,即UGC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数字音乐平台的定位不再囿于简单的音频播放,而逐渐向连接用户的垂直社交平台转变.网易云音乐利用自身平台培养用户跟帖文化,主攻社交音乐领域,其平台上的音乐评论自成一派.文章选取网易云音乐热歌榜TOP30为研究样本,综合用户评论数量、精彩评论文本内容及点赞量等数据探析音乐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在音乐传播方式方面,"影视+音乐"形式效果突出,流量歌手的粉丝传播优势明显;在用户音乐需求方面,音乐市场整体呈现"分众+长尾"趋势,需求多元化,出现"小市场大热门"现象;在用户评论内容方面,特定粉丝群存在"小圈子"语言烙印,用户集体式迁移造就"观光团"文化,情感共鸣性内容引发"饮水机效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用户为音乐平台付费的意愿越来越高.个体用户可以获取高质量音源和伴随版权开发的增值服务,集团用户还可以实现媒介融合,减少企业成本,在这些动因的促进下,各个平台加大了版权购买力度并积极开发,网络在线音乐平台逐渐形成了一些基础性的版权开发模式:下载付费/会员付费、跨行业联合、音乐衍生品开发.为了提高竞争力,各音乐平台分别走向差异化的赢利模式.未来分散的音乐平台还有融合成旗舰式大型平台的趋势,并且音乐IP将会渗透到更多领域.  相似文献   

9.
石丰恺 《传媒》2015,(23):48-49
谈到在线音乐平台,用户对新浪乐库、豆瓣在线、虾米音乐、千千静听及百度音乐搜索都不陌生.但在数字化时代,一切都瞬息万变,当爱奇艺PPS成为主流,酷我音乐取代千千静听也毫不稀奇.我国在线数字音乐平台种类复杂多样,主要分为搜索类音乐网站、专业类音乐网站和综合类音乐网站.其中,酷我音乐、酷狗音乐、天天动听、QQ音乐等音乐网站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  相似文献   

10.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11.
版权保护背景下,数字音乐传播进入正版化轨道。各音乐服务商增强了版权保护,但也突出了付费欣赏与受众免费获取心理的矛盾。本文采用滚雪球抽样、偶遇抽样的抽样方法来发放自填式问卷,调查版权保护背景下,大学生这一主流消费群体对数字音乐平台付费模式的认可度和选择偏好,研究数字音乐平台的生存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数字音乐平台推出的付费模式认可程度不高;偏好价格实惠或者新颖的付费模式;对正版平台有着较丰富的期望。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数字音乐平台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艺 《东南传播》2018,(4):96-98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kugou.com)以其独特的"原创""古风"特性,成为网络音乐平台中不可忽视的存在.5sing的发展离不开国产网络古风游戏,两者具有强关联.深入分析其受众的使用时长、频率、主要使用方式和个人评价,可以发现网络音乐平台想要长久地发展,亟需解决如何平衡好商业和受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方洋 《新闻世界》2014,(5):142-143
音悦台于2009年7月份正式上线,上线后得到广大音乐用户的支持,是互联网上一个专注于高清MV在线欣赏与传播的音乐分享平台。本文以音悦台为例,分析当下网络音乐平台的特色并探讨其运营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远 《东南传播》2013,(8):10-12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移动社交网站不仅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移动社交网站的受众使用动机和行为,并且探讨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手机‘人人网’的使用情况及影响调查",分析用户的基本情况、使用频率和使用动机。期望能对移动社交网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薇 《传媒》2016,(15):81-82
移动碎片化场景下,在线音乐平台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格局加速整合、服务内容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同时也存在着侵权、推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移动碎片场景下的音乐传播必然应以音乐版权的正规合法性为前提,并注重音乐应用的多渠道推送,满足受众欣赏的愉悦心理,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我国网民的上网设备正逐步向移动终端转移。自我国2004年开始发展网络视频,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一路高歌猛进,很多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黑马",比如,抖音是一款主打"音乐+创意特效+个性化推荐"的音乐短视频社交平台,以"内容精简、更新速度快"的传播特点迎合了大学生收看信息"碎片化"、"颗粒化"的习惯,深受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喜爱。自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快,对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深,而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的主力军,受到的影响更加广泛,所以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行为值得加以重视,本文主要是对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路径展开研究,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结构要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的解析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四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移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具体引导策略,为有效破除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囤积之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抖音"是一款于2016年9月正式上线的音乐创意移动短视频社交软件,依靠精准的用户定位、对流量和内容的大数据掌控以及线上线下的推广造势,自上线以来便从行业黑马成为领头羊。随着抖音的迅猛发展,自2017年开始,关于"抖音"的专题研究也悄然兴起,涉及了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本文基于目前中国知网的文献,追溯了"抖音"研究的兴起和目前的研究概况,并从"抖音"的运营模式、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政务抖音"四个方面简述了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