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和移动社会媒体的发展推动传播生态的进一步变革,催生了众多的传媒景观,"网红"作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网生现象成为现代人视听生活的表达符号。本文主要从传播符号学角度研究网红符号的构建及拟态环境,为网红符号的强化路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内容型网红是消费社会中名人符号的典型形式。Ayawawa作为现象级内容型网红,从成名到被禁言的全过程,折射出该群体的符号价值建构逻辑及其存在问题。内容型网红符号价值建构遵循符号名声生成、符号价值迁移和符号价值深化的逻辑进路,显示了传播生态的多元活力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性。然而,该价值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表现为负面价值观对受众的侵蚀、网红隐含作者与真实自我的反差以及文化框架与社会互动模式相悖三方面,基于此,应从受众、网红、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相应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大量网络视听节目反向输出到电视播放平台的现象愈发凸显。这既是因为网络视听节目在制作水准上的提升,使电视成为更为适合播放的媒介,也是因为今天的家庭也更需要电视作为建构交往关系的媒介。无论是电视图像所提供的意义,还是电视在客厅营造的审美气氛,在公共话题和审美的共同领会沟通中,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增进感情、拉近距离。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家庭对于电视的诉求,融媒体内容生产者需要在视听呈现和家庭公共题材、意义、审美层面进行相应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8.
李媛 《新闻前哨》2005,(5):41-42
一、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电视媒介的意义(一)生态学视角中的电视媒介在社会环境中,电视媒介尤如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之中,它通过获取充分的信息资源成为自己的能量,同时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生存策略,因此,在这里我们引进生态学的概念和视角来动态观察电视媒介的变化状态。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关联的学说,我们用生态学的考察方式能克服"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成倩 《新闻知识》2022,(2):84-86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治理的媒介化已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语境下兴起的特有政治景象"电视问政"便是媒介化治理的实践.本文基于媒介学视角,以技术配置与文化配置为视角,探究了电视问政如何将国家的"权力"隐喻与"电视"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过程机制.一方面,电视问政凭借"问政展演"中的各种组构技术,打造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红打卡地”文化的流行和社会媒介化程度的加深,深刻影响着大众旅游目的地和游玩方式的选择。本文将从“网红打卡地”文化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现代游客旅游动机的转向和旅游媒介的演变,发展更新Mac Cannell的旅游符号吸引理论。最后从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宣传推广阶段和反馈再生产阶段来为地区旅游符号吸引力建构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要求电视的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复合策略能够支持并维护显在的意识形态价值信息,电视媒体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心.电视作为一个共享的视听共同体,既要提供参与到民族共同体中的文化模式,也要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电视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在推进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实践进程中,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后电视语境是相对于传统电视语境而言的概念。新的技术催生新的媒介环境和文化,几年前大家还对"云计算"知之甚少,而近期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三网融合"云媒体电视";随着三星等智能电视的出现,安卓系统也不再是专属于手机媒体了。电视正在一个有别于传统电视的科技、文化、经济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转型,未来电视媒体不但在制作方式上,而且在传播渠道上以及播出平台上都有别于传统电视。"大小视频"时代下的"双屏"策略电视从最初的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科技的发展不仅将电视的屏幕变大,更将  相似文献   

13.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11):45-51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这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科技产物在过去几十年内已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寻电视发生的历史便是见证现代文化发生的历史。电视作为现代媒介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生与盛行除了技术因素更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使用与满足、受众参与性、消费社会的兴起和视觉文化的流行等方面对电视媒介的发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未来已来,传媒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皆媒"的融合传播格局也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尝试.记者作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维,其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风格等对传播的效能产生着深刻的潜在影响.本文将以"网红记者"王冰冰的传播范式为切入点,在媒介视角下探析传统主流媒体在打造"网红记者"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个人网红被孵化公司批量生产,被营销和推广的KOL (相关意见领袖),将其产生的注意力资源变成实际的购买力,进而衍生出了日渐红火的网红经济。网红按照受众的需求提供满足和诱惑,受众为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付费,从而形成这一固定的经济模式。而网红被建构成为固定的、取悦受众的形象,力争"眼球效应",在被关注的过程中与受众互相建立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视角下进行研究,被资本操纵下的网红经济形态,从建构网红形象、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最后引导受众进行购买就是消费本身的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着力思考网红经济的价值影响,认识消费社会的背后逻辑,提出网红经济形态下的正确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19.
黄龙 《传媒》2019,(13):47-49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推动着电视媒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进步。在我国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产业也在实现着从单一内容输出向“内容+服务+体验”的智能电视发展新模式转变。智能电视作为电视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通讯媒体的融合产物,从视听娱乐、智能服务以及网络社交等角度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红被人们所熟知,网红现象是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涌现出来的热词,网红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网红行业的火爆.网红现象的出现是由网络新媒体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和社会心理机制所致.同时,网红的名人效应也会导致网民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