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12月25日,南京《金陵晚报》在都市新闻版以“档案馆急寻民间档案”的通栏标题,用整整一版的篇幅,报道了南京市档案馆正在开展征集“民间档案”活动的消息。消息一经刊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大市民纷纷来电、来信,或表达捐赠意愿,或提供有关线索,一时间,南京市档案局征集利用处热闹非凡,有时一天接电话、接待来访者达100多人次。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5月25日一版发表了《减少会议,改进会风》的评论员文章;7月29日四版又发表了《治治开会癖》的《漫话》。这些言论都很切合实际。由此我想到,报纸上会议报道太多的“病症”,也应该好好治一治。我统计了一下7月份人民日报的会议消息,登在一至四版头条的就有20件;29日头版9条新闻,有6条是会议新闻,成了“会议专版”了。至于一些省、市报纸,对上边会议消息要照转,本省会议新闻又必登,会议报道泛滥的情况,更是不消说的了。  相似文献   

3.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是一篇独特而亮丽的新闻精品。其主要特  相似文献   

4.
弓玄 《当代传播》2001,(5):91-93
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体裁,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样式,即标题加电头或“本报讯”,加导语,再加正文。这种形式,已被现在的新闻教科书定为标准的形式,国内各新闻单位都普遍使用这种形式。然而,这种形式能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再增加新的内容,使消息变得更易读、易写,这是本文将探讨的内容。一、消息又有了新模样2000年12月29日的《北京青年报》第十六版《青年新闻》版上,头条位置登载了一条形式新颖的消息:北京青年调查之一:77.8%热衷国事,76.0%关注环保,62.0%倾心…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29日,《哈尔滨日报》以《江苏一农民听信假新闻赴哈“捐手”》为题披露一条消息。消息说。网上一条新闻“黑龙江救人英雄求购一只手”被南方一家大报登上了社会新闻版头条,称2月7日,因抢救小孩而被鞭炮炸飞左手的34岁的黑龙江人王小光,委托朋友在网上公开发布消息,愿出价20万元求购一只手,并煞有介事地说,王小光手炸飞  相似文献   

6.
晓言 《中国广播》2006,(7):75-75
在新闻书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引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此楹联出自何人之手,说法不一。《中华新闻报》2006年3月22日D版,大字通栏标题刊登《柔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海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陆海鹰》的文章。文章开篇写道:“明代义士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  相似文献   

7.
从“饭票新闻”到“支票新闻”,“钱指挥新闻”犹如毒蛇游徙,吞噬着新闻职业道德的健康机体。 一、悄然出洞扰中华 1983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在四版开辟了个新栏目《商品广告》,以小半版篇幅刊登商品求购类信息。这个新栏目的发刊说明表示:“本报新辟这个专栏, 作为改革商品广告宣传的一种新尝试。 欢迎各地厂矿企业提供类似的商品介绍 广告稿。”这个栏目,既有商品信息,又有 商品使用知识,宣传形式新鲜可信,被称 为“广告新闻”。在这个专栏刊登消息的 厂家根据版面的面积大小,适量交纳版 面费,而版面费作为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2005年3月9日第A34版(“广州新闻·重点”)由两则消息构成,分别题为《孕妇天台坠楼老公搓麻正欢》和《发廊女惨遭割喉丧命》(下面分别简称《孕妇》和《发廊女》)。它们都是负面的社会新闻,均发生在3月7日晚。两则消息的主要新闻事实分别是:一怀胎七月的孕妇从九楼楼顶天台坠落身亡,其时,丈夫却正在家里搓麻将;一发廊女随一男子上楼,几十分钟后,该女子倒在发廊门口,被割喉而亡。在版面编排上,两则消息分别占据了该版上半版和下半版。编辑为它们各配发了一幅图片——“事发现场模拟图”。其中,《孕妇》的模…  相似文献   

9.
从近期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的改革走势看,其特点之一是“当日新闻”、“昨日新闻”开始更多地见诸版面。这既是报纸新闻时效观转变的一种反映,也是受众对新闻时效性要求提高的直接体现。如《大众日报》在一版辟有“昨日新闻”专栏、三版开设了“京城传真”专栏,《深圳特区报》四版开设了“最后消息”专栏,刊发当日国际新闻。有些报纸不仅开设了此类时效性强的专栏,还开展了征文比赛。如《福建日报》一版就设有“昨日快讯”月赛,引导记者、通讯员树立新的时效观。这些专栏的开设,较之过去报纸上常见的“新闻集锦”“新闻简讯”类,对读者显然有更大更强  相似文献   

10.
旧题新作意在“深”———获奖稿《三找犁田人》采写体会□邓经民当我得知《三找犁田人》(原载《黔江日报》1995年5月23日二版-在1995年四川省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消息,作为作者,既感高兴,又始料不及。这是我从1992年以来4次获得省好新闻奖中档次...  相似文献   

11.
慧眼识珠锲而不舍──采写《打工仔奋勇救人“川娃子”名扬上海》的体会李代勋,姚益民刊登在1994年5月7日《四川日报》一版的《打工仔奋勇救人“川娃子”名扬上海》这条消息有幸获了奖。先是被评为1994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嗣后又在第三届全国省(区)党报...  相似文献   

12.
1989年3月25日,长春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条消息:在长春设摊8年的浙江修鞋匠张桂友,为素不相识的居民救火身负重伤,但因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而陷入困境。消息的标题是:《修鞋匠舍身救火——可赞!负重伤药费难付——咋办!许多人呼吁:不要让见义勇为的人“吞苦果”》。同时,配发编后随笔《请来帮助张桂友》,呼吁长春人向张桂友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天,当一份份长春日报送到读者手中时,长  相似文献   

13.
《明知落实不了为啥还要“落实”?》(去年10月28日头版头条)、《搞“花架子”何谈“主观愿望好”?》(去年10月29日一版)、《连长陈某用战士伙食费争“彩头”受处分》(去年10月31日一版)、《会议还没开何谈“圆满成功”?》(去年10月31日一版)、《别把“我有责任”变成“空头支票”》(去年11月8日一版)、《只有一个退伍兵竟派三人工作组》(去年11月29日一版)……当这些带着一定“火药味”的稿件在本报头版显位置刊登后,许多读打来电话鼓励:“好,《解放军报》的批评性报道又搞开了!”  相似文献   

14.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0,(17):75-76
翻开8月15日《生活日报》A6版,映入眼帘的头条通栏标题是: 整编“破烂王”,废品回收站统一挂牌 各区都将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1994,(2)
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区区读到3月13日四川某报4版一篇文章:《成都人看<情人>》。文章说:“近日成都将此剧搬上了舞台,……有人称此举‘立即在锦官城刮起了大小风。’其实,那不过是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这段话把我弄糊涂了:怎么?新闻语言会不免言...  相似文献   

16.
施宇 《新闻爱好者》2005,(10):39-40
刊登在《河南日报》2004年12月28日一版上的消息《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主题内容外的“新闻”没有一位省领导出席会议》,在前不久的2004年度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字消息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1979年吕月3日《新华社新闻稿》第3473期、第3474期新华社加编者按刊发了湖北省巴东县税家公社杨家坪大队谭实华给新闻单位的来信,以及新华社记者杨正文、田庄对来信的调查附记。题为《不能把落实政策的好事当“资本主义”来批》。 新华社通稿发出以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恩施报》随即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全文,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月。《湖北日报》从8月8日至9月14日在一版发文《肃清极左流毒,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以下称《决堤》)是中国青年报1998年8月8日在一版刊发的。 这是一组将真相告诉人民的独家新闻。 这是一组记者在风口浪尖上发出的现场短新闻。 这组在8个多小时连续发出的系列消息,在第九届(1998年)中国闻奖评选中被评为特别奖,并被评为'98抗洪救灾优秀新闻一等奖。这组消息的社会评价,经历了从"违反新闻纪律"到荣获中国新闻奖的颇具传奇的过程。或许,我们先来听听这组消息的作者贺延光的追述,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和评析。 8月8日下午,贺延光得知九江大堤决口,他和南京军区《前线…  相似文献   

19.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20.
翻开199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二版,当我看到《乐做“洋劳模”愿当“主人翁”》的消息时,竟然吸引了我。虽然,这条消息并不在显眼的位置,可我仍爱不释手地少说看了三遍,并且确实咀嚼了一番。这条消息一反老面孔,“老外”在中国获得中国奖,并且一个“乐”、一个“愿”,足见“老外”对中国人的追求感兴趣了。这消息怎不不令国人振奋?用新闻术语讲,题材非但新鲜,而且重大。这条消息全文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