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语言契合新闻接受对象审视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对语言的审美观念要求也相应提高,那种千篇一律、单调俗套的新闻语言,已落后于社会发展,不符合新闻接受对象的要求。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新闻语言,要适应于社会演进的需要,同步于时代语言的发展,谐和于新闻接受对象的接受意识,使新闻接受对象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使之在美感愉悦的接受中受到教益或启迪,就必须改变千篇一律的八股腔和枯燥无味的干巴调,下气力研究如何丰富新闻语言的频谱和色调。因为新闻接受对象在接受新闻的同时,也在欣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6.
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普通摄影作品相比,新闻摄影作品具有语言特性,所塑造的客观事实常常以强烈的冲击造成情感共鸣。本文通过概述新闻摄影,对新闻摄影语言的纪实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期为研究新闻摄影语言特性的人们提供参考,促进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明杰 《新闻前哨》2013,(11):74-75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受众多为普通百姓。为满足百姓收视需求,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侧重报道与百姓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选题。电视节目解说词需要充分考虑观众接受信息的习惯,语言简明通俗,明白晓畅,富有口语化,更多地采用与采访对象互动对话的形式,充分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和收看心理,呈现出平民风格。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强调的是报道深度,用哲学语言来讲就是透过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现象,揭示事物本质与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报道。深度报道不仅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而且能使受众活跃思想,开拓视野。那么,怎样才能把深度报道写得丰满、充实、有深度,让读者觉得有看头,看后解渴呢?这就要求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深入采访,把新闻资源吃干  相似文献   

9.
庄千慧 《新闻实践》2004,(10):56-57
一 在新闻实践中,若采取简单、平淡的新闻语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往往显得呆板、干巴巴,读者不易接受;而若采取一定的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就能弥补新闻语言的不足,以软补硬,就能使新闻作品更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媒介道德审判"产生于语言的多义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媒体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法制观念淡薄以及制度建设的空白,在积极层面,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道德发展,坚守社会正义,但背离了新闻职业主义,导致媒介司法审判,误导受众,伤害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1.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如何使一篇新闻稿件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使得读者过目不忘呢?这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群众对新闻的要求。关于新闻稿件的写法,笔者略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社会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整个社会影响面之广、作用之大,是其它社会产品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单位主体的记者、编辑,多出新闻精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新闻精品,就是采编人员写、编出的稿件,除新闻事实准确、文字表述及标点符号无误,写法不拘一格,突破贯用模式,语言精练,生动活泼,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完整的思想外,主要是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作为地市报记者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素,深入采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新闻播音语言是广播电视新闻中重要的有声语言传播媒介,随着受众需求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语体不再是传统形式的中规中矩,尤其像在社会民生新闻中的轻松谈话式播音语言,受到了受众的欢迎。而电台、电视台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其时政类新闻的地位也从未动摇过,它的播报方式的演变与创新也是新闻播音语言的基本要求。本文试图分析时政类新闻播音语言的变化过程,探讨当下时政播音语言的特点,进而为新闻播音的发展路径做出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晓 《新闻世界》2012,(5):193-195
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新闻语言研究文献资料的统计、归纳、分析,认为新闻语言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狭隘、浮于表面、跟不上媒体发展等问题,提出新闻语言研究应与媒体发展相适应,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融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社会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对整个社会影响面之广、作用之大,是其他社会产品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单位主体的记者、编辑,多出新闻精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闻精品,就是采编人员写、编出的稿件,除新闻事实准确、文字表述及标点符号无误,写法不拘一格,灵活生动,突破惯用模式,语言精练,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完整的思想外,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新闻记者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新闻写作的实践已经无法离开网络资料的影响,然而网络用语作为一种语言新形式则更容易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网络语言在新闻写作中应用无所谓好与坏、利与弊,因此,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往往应该秉承的态度就是能够接受新语言又不过分地应用。一、传统新闻写作的弊端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写作形式往往都会过于死板,  相似文献   

18.
《记者摇篮》2007,(4):42-43
在当今时代,社会与自然突发事件频发,这是对新闻单位和新闻人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记者的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新闻从业人员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和反映。今年3月4日的一场罕见暴风雪,使阜新日报的新闻人接受了一场考验,也经受了一次职业精神的洗礼。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不仅要使识字的人能看得懂,而且要使不识字的人能听得懂。这样才能赢得受众,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所谓通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使群众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语言通俗化的涵义,就是指新闻的采编者从广大新闻受众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努力使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编系统是集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于一体的.它为报业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一个整体方案,使报社实现了报业生产和管理一体化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适应了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扩大了新闻信息的采集领域和传播范围,加强了新闻信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