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是其文化自觉的表现.明中叶后徽州出版的兴盛助推了徽商好儒之风,也加强了徽商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徽州商业书出版有助于商业文化的传承,助推了徽商的持续发展.以史为鉴,时今,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从业者富有创新意识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徽州刻书历史悠久,经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闻名全国,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全国刻书业的领军,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秦宗财博士所著《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考证了明清徽州出版的特点与影响,揭示了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经济互动的内在机制,既是一部研究价值高的徽学著述,又是一部优秀的研究文化传播之著作。  相似文献   

3.
叶青 《现代出版》2011,(1):63-65
上个世纪60年代起,并购和集团化逐渐改变了美国传统出版业的生态环境,全球化趋势下的重商主义倾向让独立出版事业举步维艰,安德烈·希夫林对媒体集团垄断下的商业出版潮流深感忧虑,组建非营利性“新新出版社”,以出版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价值方面有创新意义的书籍,力图重塑出版产业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郑剑 《出版广角》2015,(8):74-75
旅游书籍的出版是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本好的旅游书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而且对推广区域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旅游书籍的编辑出版而言,要设计出版一部好的旅游书籍,首先要理清它的设计要素,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次,要发掘旅游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徐端端 《出版参考》2021,(4):58-60,63
本文以人民邮电出版社"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传统手工艺保护丛书"之《绣娘》《陶工》为例,概括了项目的 策划背景、编写路径和出版理念,并介绍了利用手工艺品打破出版物边界、利用书籍设计方法论辅助图书生产的成效与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传统文化艺术题材的创新出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7.
书籍饱含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图书的出版需要好的书籍进行良性的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科技渐渐渗入到书籍阅读,精品图书的出版变得日趋重要,在纸媒中有着指导方向的作用,在出版发展的环节中越发重要。提高编辑能力是制作精品书刊的前提,紧跟科技发展条件下图书发展潮流、提高精品意识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核心,精品书籍的制作机制是发展精品书籍的战略保证。  相似文献   

8.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9月1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中国书籍出版社重点推出的"出版文化丛书"在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亮相.丛书立意在于把出版放在文化的坐标上考察,让文化成为出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殷小彤 《出版广角》2015,(13):40-41
西画东渐背景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本文对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在华传播与出版的兴盛景象进行了探析,指出传教土文化的出现是西方铜版画传播的开始;马国贤引进西洋铜版画并促成其出版;本土铜版画出版的鼎盛时期是在"郎世宁画风"形成阶段;明清时期西洋铜版画之所以顺利在华传播是清政府为了满足其统治的需要促成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得益于优秀的作者、良好的读者基础和编辑人员的努力,明清史论曾掀起了大众历史出版的辉煌,其经验启示当今走向沉寂的大众历史出版产业:避开同质化竞争、做好学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以及迎合当代视觉文化的审美,是行之有效的产业复兴之道。  相似文献   

12.
路宽 《出版发行研究》2023,(10):104-111+93
清末出版机构对社会主义书籍的出版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持续加深,知识界积极向日本和欧美国家学习和引进西学新知的背景下发生的。出版机构通常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出版和经营策略对域外新知进行“包装”,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书籍。这些策略主要包括迎合受众新知需求,出版社会主义理论专著和小说;以回答时代问题作为出版主题,引介社会发展形态书籍;结合中国文化精心改编,注重提高翻译和制作质量;利用报刊连载和广告营销策略促进出版发行。清末出版机构成功的出版和经营实践提高了书籍销量,扩大了书籍影响,促进了社会主义书籍走向中国社会,推动了社会主义观念的流行化。  相似文献   

13.
王翊语 《出版广角》2019,(23):58-60
17世纪,明清画谱经由中日海上贸易与私人携往这两种传播方式,将代表东方人文精神的绘画风格及技艺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明清画谱在日本受到喜爱与推崇。得益于早期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在日本,明清画谱被大量覆刻,使得精英文化逐步向大众渗透。在对绘画知识的追求与出版事业的推动下,日本木土艺术家开始自主出版绘画类书籍。通过把这些著作与明清画谱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江户时代的日本绘画书籍在内容与印刷技艺上都受到明清画谱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初的现代出版业基本是由传教士们发展起来的。出于传教的需要,他们在中国设立出版机构,出版书籍,创办杂志和报纸。这些出版活动在带来先进的印刷机械设备和出版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出版技术的革新和现代出版业的形成,并且在不自觉中培养了中国新一代出版家,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营出版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杨河源 《出版广角》2015,(12):120-121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的作者认为"明代商业出版打破了两千多年来精英文化独断的局面,实现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启蒙思潮和大众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读者见仁见智.对笔者而言,该书介绍明代商业出版的类型:通俗文学、日常类书及生活实用图书、蒙学读物、科举考试用书,很有意思.尤其是科举考试用书和大明王朝的关系,也许能矫正一些人对八股文的成见.  相似文献   

16.
易惠莉 《档案与史学》2000,(6):64-70,78
明清以来,士绅家族涉足商业经营以及大量“弃儒从商”者的加入,必然带来商人群体文化状态的变化。余英时先生关于明清以来商人文化状态的研究有精辟的评论:“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笋之处。”〔1〕同时余英时先生还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也决不能夸张明清商人的历史作用,他们虽已走近传统的边缘,但毕竟未曾突破传统。他们所遭到的阻力是什么呢?”〔2〕更丰富而具体的明清商人案例,对于余英时先生上述结论及问题的进一步探索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商人群体中,明清以来远涉海外贸易者为当时最具开拓冒险精神的一族,也…  相似文献   

17.
洪莹 《出版广角》2015,(15):56-57
艺术设计使书籍散发出不同的风格气息.艺术设计与书籍内容相结合,使其拥有了独特的风格魅力.本文尝试从文化书籍出版中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定位,艺术设计在书籍出版中的革新,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融合和在设计中升华物化之美等方面论述艺术设计与书籍出版的内在联系,提倡根据书籍的内容,多元化地进行艺术设计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海南书局是民国时期海南岛最大的图书出版、印刷、销售企业,在其短短12年的经营活动中,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推动了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其对海南文献的整理、出版,尤其引人注目,使其成为民国时期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有自。明代迁都北京后,北方书业开始复兴。河北地处京畿,政治、经济、文化因有京城的辐射,其文化及书业也随之活跃起来。至民国时期,河北辖区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政权交替更迭,战争频仍。但这个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创造了河北出版史的奇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实际来看,《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及相关书籍,它们总体上反映了河北出版从古到今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比较充分地挖掘、整理了党的出版史料,起到了资政、教化、存史的目的,促进了河北出版志的编写刊行,也为地方的出版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内有关出版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2003年成立了“国外出版行业协会研究”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国外出版行业协会研究”课题报告,现该报告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