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手机移动阅读年限、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时间、读物类型、阅读方式与付费阅读等方面揭示了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同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证实性别、年级、学科和地区对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恩铭 《图书馆学刊》2013,(2):111-112,115
3G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设备的出现和普及,使广大读者越来越青睐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移动图书馆带给读者全新的基于海量信息资源的移动阅读新体验.笔者从涵义、现状、特点、功能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构建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就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移动设备的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读者需求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移动阅读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就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移动设备的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读者需求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移动阅读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7.
孙诺 《传媒》2015,(15):52-53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渠道拥有了良好的传播基础,而4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类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究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从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处理与使用三个阶段,以及干扰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信息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特征,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寻求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阅读寻求行为角度对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移动阅读用户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浏览器和客户端软件、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等无线网络获取读物,通过随意浏览、导航、检索、社会化推荐和广告寻找移动阅读内容;用户选择的主要移动阅读服务机构是电信运营商和知名传统互联网服务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传统出版机构和图书馆提供的移动阅读服务也较受欢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推广力度,基于用户的移动阅读寻求行为特征,开发与优化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加强移动阅读服务推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的传播得到了良好条件。而3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随着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受众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们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1.
手机阅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阅读是新兴的一种阅读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论文对手机阅读的要素、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以期引起图书馆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移动阅读的蓬勃发展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移动图书馆服务能帮助读者通过各种手持设备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图书馆各类数字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和查看正文,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学术速读,提高筛选和甄别文献的效率。当前建设移动图书馆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技术难点。该文以书生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为例,提出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思路,并展望了未来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国民阅读调查和本课题对读者和馆员的调查结果入手,提出了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以及进行移动阅读服务推广的必要性,最后对如何推广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给出了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手机通信的快速发展及其服务功能特点分析手机图书馆发展的可行性,介绍我国手机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及短信息服务的状况,并从手机阅读、3G网络和智能手机三个方面分析展望了3G时代手机图书馆功能的进化.  相似文献   

15.
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图书馆是移动网络环境下对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扩展。目前,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有:基于WAP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智能手机APP的开发、QR二维码的应用、短信服务平台的新拓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系统、数据库的移动阅读和获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面临的挑战以及图书馆尝试的新方式,提出了借助手机开展阅读疗法的步骤及其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在现有营销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与品牌聚合营销模式、用户数据化分析与品牌化定位相融合营销模式、移动阅读推广场景化营销模式。结合现有的营销模式特征,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需要基于细分理念、全景理念和痛点理念对其营销模式实现深度优化。  相似文献   

18.
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的文本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本阅读的现状,课题组从上海图书馆抽取了2010年各大类外借排行前100位图书的所有读者信息,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目前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的传统文本阅读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样本读者在阅读类别、性别差异、年龄分布、区域分布以及职业分布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obile phone use for mutual support within social networks of Alcoholic Anonymous (AA). A sample of mobile phone owners and non-owners in AA was surveyed to assess their perceptions and uses of this technology. Mobile phone owners reported very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recovery and heavy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for this purpose. Non-owners also reported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mobile phone as a resource for recovery and that expense wa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not using a mobile phone in their recovery efforts. Heurist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e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obile phone use for mutual support within social networks of Alcoholic Anonymous (AA). A sample of mobile phone owners and non-owners in AA was surveyed to assess their perceptions and uses of this technology. Mobile phone owners reported very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recovery and heavy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for this purpose. Non-owners also reported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mobile phone as a resource for recovery and that expense wa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not using a mobile phone in their recovery efforts. Heurist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e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