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大凡收藏的人,大都有一个斋号. 史树青先生曾经说过:"斋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晋书.刘毅传>中记载的‘盘龙斋'是我国古代可考的最早的室名之一."古人的斋号多以所居之处、所寓之志、所藏之物和所敬之人命名.收藏家的斋号则重在收藏的内容和品类上.如著名画家吴湖帆因收藏宋拓的欧贴四帧,而榜其居为"欧堂",后又收得珍贵的<常丑奴墓志>而将斋号改为"丑斋".  相似文献   

2.
蒙<中国图书评论>杂志青眼,约我写一个随笔专栏,并商我以书房"斋名"名之.我很惭愧,书读了几十年,文写了几十年,但却始终未敢为书房起个名字.一来过去寒舍逼仄,不曾有一个正经的书房,只是在儿子的起居室里摆上一桌两橱而已;二来也嫌"斋"字太大太正式,不敢僭越消受,因而作罢.看来这回是找着一个口实了,僭越就僭越一回,更何况熬至"人到中年"了,终于盼来了望眼欲穿的书房,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乐得乘机奢侈一回.  相似文献   

3.
正几年前,在上海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经武汉大学曹之教授的介绍,我认识了该校一位青年学者司马朝军教授。交谈之下,感到他腹笥深厚,谈吐不俗,所攻方向又是学界钟情的"四库学",不禁加深了几分敬佩。后又收到朝军惠寄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一书,当推该领域有关研究著述之翘楚。从而深期朝军更有进益,为中华传统学问增色。近时又收朝军新著《杂家提要》,并邀我一序。我近以日趋高年,精力衰退,婉拒者多,而朝军之请,心向往之而情不可却,姑缀短章,以表欣羡。杂家之起当在战国汉初,为折衷和杂糅各类思  相似文献   

4.
新闻史学竖丰碑──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彭援军按照方老的习惯,笔者在预约之后按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家的门铃。方教授热情地迎我进到他的书斋,环顾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柜,书柜里装不下的书,都高高码放在了地毯上...  相似文献   

5.
读毕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的<雁斋书事录>,有一种复杂的感受袭上心头:这部书轻盈、散淡、朴素,却能导人进入宁静的思索,读出文化苦旅的钙质和亮度,读出古典情怀的凝重和庄严,读出人在旅途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光华.  相似文献   

6.
"斋名频换"--刘二刚 我的书房就是画室,画室就是书房.合二而一,难分主次. 室在平民区.地名东瓜圃桥.三楼,一间;打通了一个阳台.南面一排窗子,光线不错.东壁为画板亦可挂画;西壁为五个书橱,橱顶陈一匾,为"午梦斋",是用的原来"大小由之斋"的旧框.  相似文献   

7.
我国私人藏书、刻书事业在清代发展至鼎盛①,乾嘉时期,江南地区的藏书楼、私人刻坊更是占据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7%)②,其中江苏和浙江两省藏书家数量最多③,可谓"清一代藏书几为江浙所独占"④.除了传统的士人藏书家,商贾也开始斥资进行藏书、刻书活动,他们纷纷利用搜集到的大量珍稀藏书从事刻书活动,成为具有藏书(刻书)家与商贾双重身份的著名士绅. 寓居杭州经商的鲍廷博正是这众多商贾藏书家中的一员.他以"知不足斋"丰富精良的藏书交结江南文人,以献书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以刻印《知不足斋丛书》获得了嘉庆皇帝的青睐和江南士绅的赞许,晚年被赐予了举人名衔.历来学者对鲍廷博和《知不足斋丛书》的研究⑤,多将重点放置在"有功于艺林为甚巨,今夫经之有传注训诂,史之有辩证援据,学问之大者尽于此矣"⑥之上.就算考虑到鲍廷博的商贾身份,大抵不过虽出身徽商,然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学者、文献家,体现了古人"贾而好儒"的特点⑦.  相似文献   

8.
鲍廷博與"知不足齋"藏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鲍廷博的藏书、刻书事业及其成为藏书家契机,进而评价了"知不足斋"藏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亥年秋.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应"福州市第二届读书节"组委会之邀,亲临榕城九仙山(于山)九日台讲授"朱熹读书法".承徐先生美意惠赠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刊物<藏书>创刊号和第二期两册,书样典雅玲珑,图文清丽,形神俱佳,爱不释手.当日挑灯夜读,见第二期刊有原杭州大学教授,现在南京师范大学执教的黄征师兄的大作"<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前言(附蒋礼鸿先生和师母盛静霞先生诗词选)",披读之余,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对中国通俗文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书坊主与编辑家.李渔编辑、出版过以通俗图书为主的各种书籍以及文化用品.除了他自己的诗文集《笠翁一家言全集》外,至少还《芥子园画传(谱)初集》、《尺牍初征》、《资治新书》、《千古奇闻》等十四五种书以及他设计印制文化用品韵事笺八种、织锦笺十种等.这种“芥子园名笺”曾流行天下,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1.
元代类书《群书通要》不著撰人,阮元依据卷首元大德三年王渊济序,认为编者为"蒙翁"、"嘿斋",但"未详其人".本文通过与《精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诸序的比较分析,论证传世本《群书通要》王渊济序实属伪造,其中所谓"蒙翁"、"嘿斋"即宋末元初人蔡正孙、于济,其人与《群书通要》并无关联.《群书通要》的编者、时代及流传刊刻情况亦需重新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古籍版本,有一个"书贵初刻"问题.但有人往往将"古本"等同于"初刻".一部书有两个版本时,孰优孰劣是要具体分析的,不能以何者为先就是好. 王绍曾教授整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中,在他的<整理缘起>中混淆了古本与初刻的关系.因而将一个确有毛病的建本说成了一个好本子.  相似文献   

13.
一、撕书--图书馆面临的难题   当今社会上有一部分视书如命的人,可又无钱买书,故而窃书,而更令人头疼的是那些偷书不成便要撕书的人.特别是少儿读物和大学图书馆内的图书,常常被撕得遍体鳞伤,让图书管理者苦不堪言.撕书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不乏研究生、老师教授和社会名流.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每天都要面对图书被撕而不能及时发现的烦恼.……  相似文献   

14.
日前,有书友从广东东莞召开的第十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返回,捎来在会上首发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雁签题的一册新著《纸老,书未黄》(海天出版社2013年1月版)。他在扉页上题词道:"门对千箇竹,家藏万卷书。明祥宗兄惠览,雁斋主人于莞城,壬辰冬日。"  相似文献   

15.
老北京有"富人买鞋去内联升,穷人买鞋进天成斋"之说,但是现在知道内联升的大有人在,可天成斋却已经被大家所遗忘.为了把这个老字号重新恢复,同时申报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宣武鞋业有限公司的黄先生来到北京市档案馆查阅有关天成斋的资料.根据黄先生的介绍,天成斋开业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1956年天成斋参加了公私合营,当时包括内联升在内的几十户鞋店,都合并到了天成斋里,统一生产,联合经营.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天成斋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6.
徐雁 《出版科学》2006,(3):71-75
在雁斋的中华书文化文献特藏中,有一册扉页盖着阴文方章的<书评散论>,这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秘书处的赠书,大抵是1990年春,我出席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图书评论研讨会"期间获得的会议赠品.  相似文献   

17.
阿我 《出版经济》2004,(1):23-23
去年是图文书的一个高烧年,今年,这场烧退了不少.快船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海湾.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书也是近年来出版的热潮,但什么是图文书却没有一个明晰的说法,绘画、摄影加上文字都可以叫图文书.图文书不拘一格,许多"文配图"、"图配文"也都加入到图文书的行列.出版者给书配图似乎商业的目的多于图书品质的考虑,一些不伦不类的图文书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近两年对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刻书的研究,发现知不足斋所刻书籍和各大图书馆所保存的鲍氏知不足斋抄本中记载了不少刻工姓名,但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尽己之所见,在辑录知不足斋所刻诸书和刻书底本中保存的刻工信息的基础上,对鲍廷博刻书的具体状况重加认识,以此彰显刻工在知不足斋刻书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推进对清代刻书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书缘·人缘     
与董宁文初面是在"开有益斋",由蔡玉洗先生介绍。那时《开卷》创刊不久。第一印象,这是位质朴笃诚的青年。陆续读了多期《开卷》,又知道是他执行主编,署名子聪的《开有益斋闲话》是他的大作,不由得产生敬佩之意。甲申春,先后收到宁文馈赠的两本大作。一是《开卷闲话》,一是《人缘与书缘》。两书都出在2003年。一年出书两本,可谓丰收。《开卷闲话》是月刊《开卷》中专栏《开有益斋闲话》精选的结集。读后曾致宁文一函,谈及对此书的感受:读着每篇闲话,似重见旧友,各人的言谈举止如在眼前。尤为宝贵的是这些篇章,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的重要史料。窃以为,文史园地既需要有独创性见解的文章,也同样需要有搜集史料、穿针引线的引人入胜的文章。这一浅见已进入宁  相似文献   

20.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收到曹之先生寄赠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披阅之中,我被作者卓然自立的学术境界深深吸引,第一次产生“非如此不可”的感觉。 如何更好地总结传统文化遗产,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科建设,是当前中国古籍版本学界共同的努力方向。1989年—1990年,几部中国古籍版本学著作相继问世,在当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