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承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节目《党史里的科学家》,结合科技馆资源优势及现实需求,从节目形式、内容叙事与传播路径等全维度实现创新突破。这次探索为当代科学家题材电视节目创作、科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媒介融合时代建构实体场馆与媒介的全新关系,通过科普影视作品将科普场馆、媒介、科技工作者与大众有机联系起来,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科普传播存在着媒介歧视、效率低、边缘化等诸多问题,"三网"融合为构建跨媒体科普传播模式提供了可能。本文以三网融合及其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和科普传播现状为背景,从体系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浅析了科普传播在"三网融合"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抗疫媒体科普的全程观察和深度访谈,客观分析了媒体在抗击疫情科普中的整体表现特征,涵盖了科学传播的亮点与突破、问题与不足,从提升应急科普能力角度提出促进媒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郭少丹 《东南传播》2011,(9):122-124
互联网为科普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平台,网络平台上的科普作品创作要在保证作品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创作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和易于理解的网络科普作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界面设计。本文从交互模式、美术风格设定和页面布局元素三个方面,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科普设计对网络科普的交互界面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科学家科普短视频传播现状,以媒介叙事理论为切入口,总结相关科普视频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接受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优化科学家科普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的研究发现,新技术为现代图书出版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儿童科普图书也在技术赋能下实现了多媒介的文本建构并创设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在空间向度上变得立体多维。AR、VR等交互功能的应用改变了儿童科普图书的阅读模式。多感官设计也被运用于儿童科普图书中,依托实物媒介延伸了感官体验,完成了由具身体验到具身认知的转化,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输。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以受众为中心的SICAS营销模式对科普期刊全媒体运营的启发与借鉴,科普期刊在品牌策略、内容生产、平台化建设、盈利模式和口碑营销等方面可以吸收借鉴其他领域的成熟模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受众消费模式的媒介融合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桂莉  裴世兰 《新闻窗》2007,(2):59-60
随着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建立科教频道,我国的电视科普节目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且以其生动、形象、传播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文以科普节目形式为切入点,对我国的电视科普节目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为科普节目制作提供多元化的创作思路,增强其竞争力,做到用多种形式吸引人,感染人和启发人。  相似文献   

10.
正科普传播是所有科普基地的根本职能,传媒型科普基地在媒介渠道、科普资源和受众人群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的科普基地大致分为四类:科教文场馆类、社会公共场所类、科研院所类和其他类。其中,其他类中包括中小学型、主题科普教育型、研发和创作型、传媒型等。以重庆市为例,课堂内外杂志社、重庆科普网、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都属于传媒型科普基地。课堂内外杂志社是重庆市科普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从基地类型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在线科普展览得到发展,本文基于数字互动服务“2-3-6”模型对在线科普展览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由2条路径、3个阶段、6大模块共同组成。2条路径为“内容链”和“网络设施链”,综合考虑2条路径和3个阶段而形成的6大模块为:在线科普展品内容创作、内容包装及IP转化、公共传播、传输、云服务以及智能终端设备。在线科普展览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科普展览的时空界限,实现线上和线下结合,将无法用物理手段在线下展示的展品进行数字化,丰富了科普展品的展示形式,提升科技馆的教育属性。在线科普展览未来的方向是内容为王、媒介的跨界融合,并被纳入多元的科技馆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对电视科普节目愈来愈多的需求。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电视科普栏目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媒介之一,更是进行科技知识普及的基础。就这几年我国的科普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教频道科普栏目设置量少,栏目分众不明确,制作能力有限,收视率低。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公众对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的获取,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明确受众分化提高制作能力提供政策保障并加大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期刊的媒介属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传媒环境变化3方面分析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的必要性,提出学术期刊从社会热点、读者需求和报道方式创意的角度切入传播科普内容的方法,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有扩大自身影响、培养潜在读者和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理性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普已经从科学普及走向科学传播.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文化媒介,科普童书承担着对未来社会公民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科学传播过程双向互动性、受众重要作用、走向素养和文化的传播目标、科学传播中对知识认识的变化4个基本特征,在对国际科普童书发展趋势进行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追求方面,国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愈发浓厚。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纸质媒介和视听媒介下科普知识的传播,对三网融合新形势下的知识传播进行了探析,总结了不同时期、各个阶段媒介的传播特点,试图探索新形势下科普传播的有效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社会文化传播和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在海量多媒介阅读文本的冲击和碰撞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并且人也开始成为媒介,我们正式进入沉浸体验时代.沉浸体验时代的到来使得童书出版也开始跨越图书界限,借助微信、抖音、各大电商平台等,并利用音频、触感、VR、AR等给用户带来沉浸体验感,这在科普童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媒体技术革新、媒体形态的变化自然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方式产生影响.本文试从一些典型的科普童书的营销案例出发,展示沉浸体验时代科普童书的营销现状,进而探析营销困境并寻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新闻开始频繁进入受众的视野。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但是,地震科普的公益性和媒介市场竞争的功利性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这就导致了地震新闻并不  相似文献   

18.
季慧 《编辑学报》2017,29(6):586-589
互联网时代传统期刊的生存发展面临极大挑战,青少年科普期刊应该立足出版本位,通过定、拓、融、通的提升策略:找准媒介定位,追求价值传播;增强内容结构的紧致性、连通性;打破边界,盘活资源;促通达,增服务——为读者提供全媒体科普阅读体验,提升期刊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增强现实技术为儿童科普读物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能够在读者心理、科普传播等多方面符合科普读物的需求。文章讨论了增强现实儿童科普读物的各类设备与技术的优缺点,及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适用情况,提出了增强现实儿童科普读物的设计要素——媒介选择、互动途径、书籍与虚拟演示,并据此分析了设计中应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吴红雨  江美仪 《新闻大学》2020,(1):86-100,128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背景下,本文聚焦医疗纪录片,分析其在医生、患者群体的形象构建与医患关系认知引导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文本分析可知,医疗纪录片构建了医者职业身份之外立体饱满的个人化形象,也呈现了带有家庭、个人属性的多元化的患者媒介形象。通过对医护群体与普通受访者的深度访谈,研究主要得出三方面的结论:对于医者媒介形象,医疗纪录片拓展了人们对医者形象的认知,但并未对其原有的负面认知产生根本性改变;对于患者媒介形象,医护群体认可其呈现的多元丰富性,且普通受访者表示可通过旁观患者行为获得启示;在医疗过程认知的影响上,受访医者肯定医疗纪录片科普医学与医疗过程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