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图"与"浅阅读" "读图",即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编排形象化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人不再陷入抽象的文字解读中.在视觉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字传播优势衰落,图像开始唱主角,"读图时代"已然来临.  相似文献   

2.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传播渠道,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力度和十分广泛的影响.作为大众媒体的节目编排人员,要时刻注意把握好节目编排中"度"的问题. 舆论引导上的"度" 编排人员从报道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与党委、政府当前的工作重点相配合来作相应的宣传,又要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和反映群众的呼声;尽量选择那些既与当前形势需要相吻合,又能从某个方面或不同角度反映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稿件.看问题时要客观、全面、准确、深入、公平,看待问题不能"过",不能对问题作夸大宣传;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不能当说不说,"不及"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对公众话题也应给予必要的报道力度,及时正确地反映社会各领域和群众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4.
刘洋  王楠 《声屏世界》2017,(3):53-54
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给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带来全新的启示.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要成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就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关注社会热点传播价值信息,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电视编排是电视传播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电视传播的效果.电视编排既包括频道内栏目与栏目之间的编排,也包括电视台内部频道与频道之间的编排,同时,也涉及到不同电视台之间出于竞争的需要而进行的频道编排.如今电视频道的激增,电视内容的丰富,使得电视媒体争夺电视观众的"战争",在弥漫的硝烟中呈日趋激烈之势.  相似文献   

6.
"简单"化,是福建海峡电视台的节目编排理念.电视节目编排是指将播出的电视节目提前编排组合成一次次、一天天的节目流程.它是对节目播出架构的综合规划.在以频道为单位的竞争格局中,要突出电视频道的自身特色、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除了应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外,节目编排策略的科学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媒体"是近年来中国传媒业界十分关注并在传媒实践中积极应用的核心概念.但是,对于这一整合媒介形态和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新传播实践活动,相较于传媒业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的突破,传播理论则显得有些滞后.对全媒体传播的理论探索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从全媒体发展的实践应用出发,试图对全媒体概念及内涵进行辨析,分析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引起传播学界对全媒体研究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到"频道"时代,中国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电视节目水平越来越接近的格局下,"编排出效益"成了对抗的又一对策.自2003年起,国内各卫星频道频繁改版、调整以应对电视和收视市场的变局.进入狗年,一些卫星频道再次推出编排新概念--按"季"编排以应对变局.  相似文献   

9.
在创造电视军事节目品牌中,加强节目编排,进行电视播出季运作,是吸引约会更多受众,培养受众收视习惯,达到有效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播出季的"季",并非传统意义上自然的"季节",而是指播出"季节",是电视播出  相似文献   

10.
今人理解的"目录",是指对图书或篇章进行著录,而后依次加以编排,便人查检的书目.这是"目录"演化到今天给人们留下的概念.初始的所谓"目录","目"与"录"则各有所指.所谓"目",系指篇目;所谓"录",系指叙录.两者相叠当合称为"篇目叙录",但古人也单称为"录",因此"录"可以涵盖"目".<汉书·艺文志·总序>谓:"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11.
就报纸等平面媒体而言,新闻"表情"也就是新闻编排形式的集合,它是新闻事实借助版面语言的"呈现"方式. "表情"组合强化阅读"自发、自主、自省" 新闻"表情"既包含着文字细节、线索梳理等情节要素,也以强弱、轻重的结构组合直观展现着编者的新闻价值取向."表情"在以版面编排手段包装新闻的同时,也潜在传达出编者的新闻情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审美场".  相似文献   

13.
王永亮 《传媒》2018,(12):73-74
西方国家"黑天鹅"事件频发反映了民众的时代焦虑,而事件背后则是文化冲突的结果.文章从"黑天鹅"现象出发,分析其诱发原因,探讨西方文化的内在矛盾,认为需要抓住机遇传播中国"和谐"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博尔塔拉报》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三贴近"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宣传报道中,以"创新版面编排、创新报道视角、创新副刊"为突破口,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增强了党报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受到了多方好评。创新版面编排丰富党报新闻宣传手段版面是报纸的感性外观。新闻稿件以版面为刊发形式,版面则以新闻稿件为其内容。版面作为报纸的外部形态,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有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版面令读者生厌,读者就不愿去接受它所传播的信息;反之,读者就会乐于接受它传播的信息。在信息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受众希望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报纸的编排设计尽可能为受众提供方  相似文献   

16.
我国档案界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和传播较为热衷,而对于"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则颇为冷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档案生命周期理论"是分属于两个相邻学科的理论,但两者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从生命周期的长短来看,"档案生命周期"要远远超过"文件生命周期";从"生命周期理论"的本意出发,研究只能前移而无法后伸.  相似文献   

17.
陈燕  王艳 《现代传播》2005,(2):114-116
本文所说的“接力式传播” ,是特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 ,某一媒介以其他媒介业已传播过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通过重新筛选、制作和编排等把关手段 ,将信息再度传播出去的过程 ,而此次传播的素材也可能构成其他媒介下一轮“接力式传播”的内容起点。至于“初始化的信息环境”在这里则是指刚刚形成的信息环境。由于人类传播活动的不间断性 ,任何初始化的信息环境都面临着经由后继媒体通过“接力式传播”被即时整合和改造的命运———从而形成新的制约社会成员行为方式的符号空间。但一般来说 ,人们在消费“文摘型”信息产品的时候 ,往往是将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应重视"总目次"和"索引"的规范编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德培 《编辑学报》2002,14(1):45-46
鉴于部分学报编辑对"总目次"和"索引"编排规范执行得不够严格,作者查阅了全国50种学报,并对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就各项内容做了量化统计分析,发现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建议学报编辑重视并认真做好末期学报"总目次"和"索引"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美"是人类文明的主体,知"美"不易,得到"美"更难.如何应带学生尊重生活,关注深入生活,积极发现、创造,传播"美"则贯穿整个美术课教学过程.教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既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又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同时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恰恰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美术课教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2060碳中和"引发了环境议题下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推特中这一议题的传播图景和路径进行考察.在传播图景方面,本文总结出相关议题下的三种话语:在碳中和议题连锁效应的影响下,更具建设性色彩的科普和合作框架成为推特的主流框架,形成"长尾效应";以环境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批判性话语则带来了海外网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与反思;更具负面色彩的对抗性框架则受国家间经济及政治议题影响较大.在传播路径方面,网络结构位置更加重要的"跨界式KOL"多为持正面立场的环保领域专业人士,显示出较大的"破圈"潜力;相比之下,政治人物及媒体虽然获得了较多关注,但其仅在小圈层内进行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基于此,气候议题下的国际传播应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世界主义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