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倪敏 《新闻通讯》2012,(11):33-34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媒介市场化的过程中.要谨防媒介公信力的下降。作为公众信息和话语资源的源泉,媒介应该合理分配媒体内容,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和关注公益的立足点,培养公众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媒介素养,了解公共的信息需求和话语权力,并以此维护与增强媒介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在扩展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发布的乱象。伴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自媒体平台中,对事实内容的呈现偏离与误导、媒介本位现象显现、媒介公信力败于影响力等问题日益突显,使媒介公信力下降。媒介公信力的缺失不仅使受众的权益受到损害,从长远来看对媒介自身也是百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4.
公信力一直是当今媒体所关注的热点,在树立媒介公信力的过程中,很多的数学思想渗透其中,这些思想构建着媒介公信力的基础,帮助着媒介公信力的成长,做着媒介公信力坚实的后盾。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众传播学领域,公信力这一概念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例如黄晓芳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郑保卫、唐远清的《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的《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等,以及由喻国明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关于大众媒介公信力的专著系列——《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琼 《东南传播》2010,(7):11-12
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本文在分别考察上述两概念的基础上,再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中国的"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可信度"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前者比后者指涉范围更广,且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加以测量,而后者则同时采用思辨和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英 《新闻世界》2009,(5):84-85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有着宣传威力。媒介自身的地位以及受众对其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公信力。然而,危机公关的出现使得媒介公信力的塑造和提升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危机传播的角度出发,引申探讨新闻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及其缺失原因,进而揭示媒介公信力塑造、甚至重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受众中长期形成的信任感和权威性,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公信力不但决定了一个媒体所影响的受众面,更决定着它影响受众的程度与效度。毫无疑问,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舆论监督是媒体赢得公信力的利器。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它媒体比较,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一直是很高的。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电视舆论监督正面临着公信力危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电视舆论监督公信力的危机?如何重塑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媒介繁荣与公信力低迷并存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笑 《视听界》2009,(3):52-54
现代媒介跨形态,跨区域和跨行业集中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媒介组织与内容产品的繁荣与媒介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和低速同时存在。这一悖论无论是对于中国媒介产业本身还是对于中国社会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本文系统分析了上述悖论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状况及对中国媒介公信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在京890名外国人的调查后发现,中国媒体是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长期在华外国人中,超越了人际传播渠道和本国媒体渠道;在华外国人同中国本土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有较大重合,CCTV1是中国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也是在华外国人接触最多的中国媒体。因此,我们亟需重视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此外,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介绝对公信力的评价总体上呈中性偏积极;相对公信力评测中,在华外国人选择最多的是本国人在华出版的母语报刊。我们尝试建立了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介绝对公信力评价的回归模型,模型中显示对中国政治模式的评价和对中国媒体发展水平、记者业务素质的评价两方面的变量对中国媒介公信力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 ,公信力成为大众媒介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竞争资源 ,是媒介产品的信誉保证。它是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以及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在受众心里形成的对媒介的信任度、忠诚度和影响力。公信力不能简单地用视听率来解释 ,它应该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信誉保证体系。从“凯利事件”可以看出 ,BBC的公信力与“皇家约章”、视听费制度 ,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以及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英国与中国国情不同 ,但BBC作为公共媒介对中国视听媒介公信力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媒介信用或媒介公信力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教学者用媒介公信力取代了媒介可信度的概念,更没有用媒介信用的理论来统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众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本文从概念的语义和理论来源入手,辨析了公众信任与可信度的意义区别,结合西方社会学和传播学关于信任、可信度、信用理论的历史发展,界定了媒介信用的逻辑起点是可信度而不是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信用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式,论证了媒介公信力是一个误用的传播学概念,廓清了理论上的迷误。  相似文献   

14.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一种信任程度,是媒介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如何建设传媒公信力是当前我国传媒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热点。
  首先,需要把握传媒公信力的变化趋势。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长期监测数据来看,媒介公信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陆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最近七年的有关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公信力下降这一趋势。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越来越开放,可供公众选择的媒介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公众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二是公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也在提高;三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型带给公众观念的转变;四是媒介自身功能的转变--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公众对媒介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媒介公信力与视听率,发行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以说,早先就有很多类似于“公信力”的提法,如 “可信度”等,但实际上,公信力的内涵与外延比可信度要大得多:可信度主要是强调媒介刊发新闻的真实性而言,而公信力则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多重特征。“公信力”这一提法的出现,客观上讲,是随着各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尤其是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和完善,媒介集团争相树立自身形象而出现的。从普遍意义上讲,我认为媒介的公信力是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  相似文献   

16.
李立 《新闻世界》2012,(10):153-154
社会转型期,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更得到凸显。本文从媒介的双重属性角度,探讨了媒介公信力对媒介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提升媒介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媒介公信力     
所谓媒介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介在受众中形成威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景仰.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程度。(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公信力是两个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制度约束下产生的,是社会公共活动中,公众与履行社会契约行为的公共机构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媒介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媒介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它首先要有很高的公信力。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被提出并一再得到强调。因此构建  相似文献   

19.
姜苏  徐惠 《新闻大学》2013,(1):149-152
媒介公信力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一种被受众信赖的良好的品质.媒介公信力建设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打造诚信社会和提高媒介的品牌价值.近年来,我国媒介整体公信力得到大幅提高,但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通过对现今我国媒介公信力现状和问题研究,探讨提高我国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媒介形象建构的四个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轶玫 《视听界》2007,(5):18-21
媒介形象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但其上总负载着一些稳定的共有要素,这些要素能够持久地吸引受众。从媒介角度而言,这些共有要素构成了媒介形象建构的核心标准。也是媒介形象建构的基准。本文认为。公信力.亲和力、整合力与传播力共同构成了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