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在美国,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说话很克林顿”时,可别以为自己谈吐有元首风范而高兴得太早,对方的意思很可能是:“你说话很虚伪,没诚意”。去年轰动全球、险些把克林顿赶下总统宝座的“拉链门”性丑闻事件,已经衍生出一批新词汇,被美国人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向杨 《视听界》2010,(4):109-109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副语言 1.目光语 人的目光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交流喜怒哀乐。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运用“眼语”来说话。凡是主持人与嘉宾或观众交谈时,都要善用目光语向对方传递各种信息,让对方感受到主持人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另外,主持人是对着摄像机说话,应把镜头当作观众的眼睛,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真诚地为观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4.
“舆论”无处不在,却又触摸不着.有了新闻,人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知道,知道了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说话,要发表意见.在一般人看来,“舆论”的存在几乎是理所当然,不怎么去理会.所以很少有人研究“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李普曼站了出来,他的《公众舆论》,以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舆论现象.该书1922年出版至今,依旧是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范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通常,人们喜欢按照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或规律说话,也就是顺向思维,按常理出牌。但有时候,一些人说话会一反常规.利用反向思维,以追求“出奇制胜”的效果,这种说话的方式,谓之“反弹琵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满头白发、下颏丰满、说话略带密苏里州乡音的克朗凯特,给美国电视观众留下了和蔼可亲、稳重可靠的“沃尔特大叔”的形象.他那平凡朴实的言谈举止别有一番风度,无数观众倾倒在他的魅力之下.据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调查结果,克朗凯特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比总统还高,以致有人说:“如果他站在总统旁边,也许会有人问:跟克朗凯特站在一起的是谁?”  相似文献   

7.
暑邪耗气伤津,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三伏”进补不慎适得其反“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  相似文献   

8.
开口说话,司空见惯。但是否善于说话,“说什么、怎么说”则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化底蕴和个性魅力。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是主干,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语言表现尤为重要。在看电视节目时,观众“听其言、观其行”也了解、评价着节目主持人。如果主持人口不择言、表现不佳,不仅令观众扫兴,也会使大家对节目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9.
凡做新闻工作的同志,只要一提起新闻的写作,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它有五个“W”。有人把这五个“W”比作人的五官一样,缺少了一样就会不成为新闻。长期以来,它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所遵循的一条原则。因而,人们在撰写新闻稿件的时候,往往在导语中交代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交代人物、叙述事情,结尾中阐明为什么。久而久之,使  相似文献   

10.
报纸不该宣传“灵魂能说话”9月30日江苏《服务导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灵魂’真能说话?》的文章。文中说:“近几年来,‘灵魂会说话’的夸张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接着文章列举了灵魂会说话的种种事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工程师最早发现了灵魂...  相似文献   

11.
“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是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打动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记者企图表达的观点。对此,国内新闻界不会有人持有异议。问题只是怎样在新闻报道中安排事实,使之产生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换言之,新闻报道为什么要让事实说话的问题已经解决,现在需要深入研究的是怎样让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2.
有人担心“读图时代”会使“词语钝化”,会使人“放弃思考”,获得的知识会“不系统、不完整”,这是对“读图时代”的误解与过虑。提出编辑出版进入“读图时代”,只是指出图文书编辑制作的一种新趋势,并不是要冲淡文字书的编辑出版,更不是说要把一切书都编成图文书。图文书只是一种图书形式,不是唯一的、主要的形式,只是图书百花中的一朵。  相似文献   

13.
叶毅 《兰台内外》2006,(2):68-68
新的一年开始了。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法。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20岁的人,失去了童年;30岁的人,失去了浪漫;40岁的人,失去了青春;  相似文献   

14.
先读一段有趣的文字: 一个秋天的傍晚,爱因斯坦教授来到柏林哈顿街,给工人讲解科学知识。有人问他:“爱因斯坦教授,听说您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人能懂,真的吗?”“真的。”科学学回答说,不过,您是十几个人中间的一个。”“别开玩笑了,教授!”“我没有开玩笑。假如您同一个漂亮的姑娘在一起,您会觉得时间跑得太慢;可是,如果让您光屁股坐在火炉上,只一秒钟,您就会埋怨时间太长。这个道理懂吗?”“当然懂。”“瞧,这就是相对论。”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为大科学家的幽默哑然失笑,也被作者行文的机智和笔下所流露的轻松  相似文献   

15.
也许,确如某些人预言的,我们目前使用的“出版”一词最终会被淘汰,原因是它实在不足以表达未来出版的概念。我们不难由正在兴起的网络热顺理成章地推断:未来的出版几乎就等于现在的上网,说得绝对一点,就等于现在的“说话”。而“说话”又算得了什么?把神圣的出版变成谁也不经意的说话似乎太令人不可思议。关于“说话”,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霍尔曾表达过如下观点:人类重大的、有意义的发明,往往看起来不像什么大发明。最重要的发明不是懂得用火,不是印刷术,不是电力出现,不是认识了DNA结构,而是——“说话”。  相似文献   

16.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  相似文献   

17.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18.
丁国蓉 《新闻界》2006,(6):124-124,56
2006年初,流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案件》短片使得“恶搞”成为一个流行语汇和行为,再加上网络上的诸如“芙蓉姐姐”“、猥琐男”等现象,这一切令众多的“老一辈”迷惑不解。有人捧腹大笑,有人担忧,有人愤怒。其实,这意味着一个“恶搞”时代的到来。如何看待“恶搞”文化,如何在这个“恶搞”时代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一“恶搞”文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征:无厘头、戏仿、ACG、网络。①其一,无厘头。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  相似文献   

19.
人人都长了一个脑袋,人人都有一张嘴巴。有头脑就会思考,有嘴巴就要说话。可是,在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就不允许你思考,也不允许你随便说话。即便是文武大臣,跟皇帝说话也是提心吊胆,稍一不慎就要掉脑袋,小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明朝一度时期,官员每日上朝前都要跟家人洒泪告别,不知道出了门还能不能回来。朝堂上说话要谨小慎微,背地里也得当心,万一有人举报上去,同样会遭到灭顶之灾。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就出现了两种人。  相似文献   

20.
有的学者从心理上探讨新闻的起源时,认为“由欲知道的欲望才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才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才生新闻广告。”有人说:“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所谓新闻欲,乃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及‘欲被人知道’三个心理作用而发生了新闻欲。”还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