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把记者当成“无冕之王”的恐怕不多了。可社会上对记者的工作还有不少误解。我们常听到有的青年朋友这样说,“当记者太惬意了。走南闯北,多神气!”每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感慨满怀。记者这职业真是很惬意吗? 记者这职业象一切工作一样,有自己的辛苦,烦恼,这自不待说,单说这“走南闯北”吧,也绝非是旅游者那充满诗意的游山玩水。在战争年代,枪声就是命令,记者迎着枪声炮火往上闯;在和平环境里,哪里最有风险,哪里便有记者,惊心动魂的种种突发事件,险象环生的天灾人祸现场,记者都要抢先冲上  相似文献   

2.
记者之节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的节日,中国上千万记者期望已久的节日——记者节。从此,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的诞生,无疑标志着新闻战线上的同仁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记者神圣的职业更加神圣,可喜可贺。但节中思节,却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相似文献   

3.
稍一留心,手头就剪辑了几则假记者的报道:假记者雷嗣建在郴州市落网,冒牌记者史明高在盐城市被抓获,假记者卫晓午在伊川落入法网……这些假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被揭露前曾瞒过不少人的眼睛,都捞到过不少好处:或饱餐酒肉大宴,或获取大量财物,或骗得巨额现金,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假记者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他们的骗局为何经常得逞? 现在,记者是个热门职业,虽说不上是什么“无冕之王”,但也处处受人尊敬。有的人崇拜记者并非都因为记者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报道新人新事,  相似文献   

4.
编辑做久了,心里会大概给身边的记者定个等级.有时单单看到名字,就对稿件的质量有了心理预期.有的记者写起稿来如文豪附体、汪洋恣肆.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但若把意气放错了位、情怀用过了量,反倒本末倒置,失掉了新闻的本真.有的记者倒是行文流畅、几无瑕疵,可稿件索然无味.硬着头皮把千字甚至几千字的文章读下来,记住的似乎只有零星的事实和不痛不痒的观点.有的稿件—读就知道出自年轻记者,虽说遣词造句上努力向成熟靠拢,却总会在细微之处露出马脚,知识、逻辑、观点上都有待打磨.有的稿件读起来东—榔头西—棒子,八成是记者偷懒,七拼八凑出一篇“四不像”文章.这些“攒”出来的报道,或许骗得了编辑、骗得了读者,总归骗不了自己的职业良心.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头自研克隆的小牛“委委”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国内众多媒体都作了报道。但绝大多数受众可能无法知道,在这条新闻背后还隐藏着一条令媒体同仁赧颜的“新闻”——一些记者在采访中的“指手划脚”,以及现场发生的“打起来了”的骚乱,着实令在场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反感。虽说事后有关负责人声明,小牛“委委”的死与此无关,“才让记者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我想,若作为一个具有真正职业精神和道德的记者,理应扪心自问:愧也不愧?而不应有开脱干系、事不关己的那番轻松。  相似文献   

6.
周冲 《青年记者》2017,(19):77-78
目前在法律层面,关于如何解决媒体为秘密消息源保密的职业道德与公民作证的新闻隐匿问题,一项重要建议就是在中国引入“记者拒证权”(也有的说成“记者隐匿权”),即在诉讼中,出于为秘密消息源保密与保障舆论监督的理由,司法机关不得强迫记者透露相关消息来源.笔者认为,“记者拒证权”的一些技术思路可以借鉴,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记者拒证权”的争议还很大.在我国除了律师法规定“律师不得就其代理案件作证”以外,并没有授予某一职业拒证特权的先例,反倒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均明确规定公民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没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8.
大家谈“新闻”与“辛苦”张志锋记者常被一些人称为“无冕之王”,不信吗?报纸上有名,广播中有声,电视上有影,似乎出尽了风头。实际上,这都是一些局外人被一些“光环”给迷住了双眼,每位吃新闻饭的人都会感叹:记者是“生如蝼蚁,催人早逝”的职业,新闻姓“辛”(新),记者姓“苦”。 关国一家权威机构曾作过一项关于劳动量大小的调查。排第一位的从业者是矿工和码头工人,记者和警察则位居榜眼。调查会有偶然性,但记者工作脑力和体力消耗之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体育记者和摄像(影)记者,采访时消耗的体力,非常人所思。从…  相似文献   

9.
这个世界繁 忙而有序。繁忙自 不必说,“有序” 二字则是让我们 在自己职业的位 置上恪尽已责。带 着这份最直白、最 朴素的“操守”,有人必须清早起来去当清洁工,有人一辈子要站在讲台不求投桃报李只求烛光燃尽,有人拿起手术刀伴着汗水和血腥将他人的痛苦割断……而我也是带着这份“操守”当上了记者。 当上记者是幸运,以致于我竟想出了这样的算式;记者的幸福≥工作—辛苦。这职业给我太多的机遇。有时我想,  相似文献   

10.
陈力丹 《新闻记者》2000,(11):10-11
从今年起,我国的新闻记者有 了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国,为某一职业的人群设立节日,目前除了教师节,便是记者节。如果记者不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职业,恐怕不会有这份荣光。那么,我们谈点什么来庆贺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呢?我想,还是从记者职业和专业谈起。 记者,在我国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就如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一样。直到现在,关于记者是不是一种专业尚有争论,但是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看来争议不大。1998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调查表明,我国记者有很强的职业…  相似文献   

11.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2.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3.
李松晓 《今传媒》2016,(6):35-36
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引起社会关于记者新闻道德的大讨论,而其背后所反映的记者的职业责任和记者作为“社会人”的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也在各种新闻事件中屡见不鲜。对待这种由于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带来的伦理困境,有必要寻求一个两者平衡的“度”。而自媒体发展后出现的“全民记者”现象也使得这种新闻专业领域的矛盾开始随之出现普遍化和“去专业化”趋势,新形势下,处理“拍照还是救援”的矛盾的方法,在拍摄技术日新月异、拍摄过程日益便捷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业发展需要“高调”过节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职业吸引力调查:记者——失落的无冕之王》一文,本次调查显示,5%的公众将自己不选择做记者的原因归结为“记者门槛太低,良莠不齐”。18%的公众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记者职业。文章称,记者行业内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暗,在职业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记者若不恪守行业的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离社会公众的尊重会越来越远。另外,台湾“1111人力银行”9月31日也发布了一项针对560多位记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有高达63.74%的台湾记者想要转业。这就是今天的现实,记者这一职  相似文献   

15.
吴玲 《青年记者》2010,(7):64-64
山西现“记者村”,无业青年争当假记者敲诈煤矿。“当记者”,在山西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敲诈煤矿等单位的钱财。谈到“采访业务”,“记者”王贵元摇头慨叹:“现在的少数记者不自重,到了矿上三百也收,五百也收,坏了行情。”(3月22日《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16.
岳婷婷  保战 《新闻窗》2009,(2):52-5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记者加入到新闻队伍中。青年记者思想活跃、热情高、行动快、冲劲足,为新闻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一些青年记者因缺乏工作经验而不慎误闯“职业法律雷区”,不仅自己吃了官司,也给供职的媒体增添了麻烦,特别是这种情况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当前记者所面临的“职业法律雷区”究竟在哪里?作为青年记者,如何免踏“职业法律雷区”,避免新闻侵权,做好新闻工作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青年记者新闻侵权的案例做了认真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做一个好记者要脑勤、腿勤、笔勤,再加上一点:嘴勤。所谓嘴勤就是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 记者提问的场合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独家采访时提问、闲聊交谈时提问,以及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采访对象时提问。 嘴巴被“封”的苦恼 新闻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人无我有,出奇制胜;人有我早,先发制人;人早我好,妙笔生花;人好我转,另辟蹊径……新闻战场龙争虎斗,异彩纷呈,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是记者招待会。有人将其称为“记者擂台赛”,是考验记者“嘴上功夫”的最佳场合,这对常  相似文献   

18.
记者工作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职业之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不畏艰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在某种情况下,新闻不仅是用“汗”写,也得用“血”写.记者并不故意去寻求冒险,但时代的风雨却常常逼着你非冒险不可.这当中包括自然界的风险;打击迫害的政治风险;枪林弹雨的战争风险等.记者的成功,莫不与艰难困苦相伴随.做一个有出息的记者,注定要一辈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20.
在军中流传着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那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许是由于这句名言意愿表述的精到、思想传达的深刻,其外延被大大地扩展了,以至于为不同岗位的人们所改用,比如:“不想当总裁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想当老板的店长不是好店长”等等,不一而足。记者职业也是一个岗位,如果将这句话改为“不想当名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而用之,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记者这个职业很怪,虽然也属于舞文弄墨一族,但它却和其他以写字为职业的岗位有很大不同,文学界可以有文学家、作家、评论家,教育界可以有教育家,社科界可以有理论家,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