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明 《图书馆》2023,(4):104-110
眉批本是馆藏文献资料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具有多重价值。文章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茅盾眉批本为例,运用文献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呈现了将眉批本作为读本、版本、祖本、珍本的研究视角,通过其“由文入史”的故事讲述、“勾连人事”的图景拼接、“文本比证”的实证探寻、“破题立论”的理论构建价值,提出了原貌展现、内容呈现、知识传播、理论衍生的开发路径,以期为各馆馆藏眉批本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茅盾一生经历了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对20世纪中国文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茅盾研究,还有很多空间需要深化,如关于茅盾早期脱颖而出的环境研究、茅盾与中共组织的关系问题研究、茅盾创作黄金时期的总体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茅盾研究、共和国以后茅盾的复杂性研究、茅盾年谱的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因为研究茅盾的关系,与茅盾相关作家出版的书也有搜购的喜好,一本新中国成立前永祥印书馆刊印的小说集《昨日》就进了我的书柜。这部署名司徒宗的《昨日》,是茅盾内弟孔令杰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4.
姚明 《中国档案》2023,(4):66-68
<正>“批注本”简单地说,就是留有批注的出版物,即无论评点式文字所在的位置,都将其统称为“批注”,不细致区分眉批、题头批、夹批、旁批、文末批而分别命名,批注本是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学批评方法的实践产物,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张竹坡点评《金瓶梅》、脂砚斋点评《红楼梦》,都是标志这种批评方法迈向极盛时期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5.
丁尔纲、李庶长两位先生所著《茅盾人格》,2004年由河南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了。这本书厚重实在,是研究茅盾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新疆的一年多时间内为新疆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考察茅盾新疆之行的原因,其中杜重远之邀作为茅盾新疆之行的肇始之因,茅盾离疆后仍多次谈及此事,颇有总结经验教训之意。  相似文献   

7.
2007年年初,我在赴京向茅盾的儿子韦韬先生征集茅盾档案时,向韦老问起了茅盾印章的相关事情。据我了解,伴随茅盾一生自用的印章约有三四十方,这些印章如能同时随茅盾档案完整地征集进馆,将为后人研究茅盾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韦老说:“父亲的印章前几年我已分别捐赠给了两个纪念馆和有关单位,现在自己只留着父亲最喜欢用、直到辞世前也不离身旁的那一方了,这也是父亲留给我最值得纪念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述了茅盾的书刊广告艺术 ,认为茅盾留下来的书刊广告辞虽不多 ,但可说是篇篇精彩、字字珠玑 ,是今日编辑学习的样板  相似文献   

9.
茅盾从比较神话学角度,认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民族的神话。《楚辞》中某些篇章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在文学类型上就是神话,与屈原的人生情感经历无关。在中西神话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楚辞》中具体神话的阐释,茅盾简单勾勒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神话世界。茅盾对《楚辞》做出神话学的阐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在阐释《楚辞》主旨的时候,过于强调神话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性改造,但总体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终于问世了.我一拿到样书,就急忙拨通北京的电话,把这喜讯告诉茅盾先生的儿子韦韬同志,我们不约而同都说了一句:"可了却一个心愿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档案》2008,(2):25-25
2007年11月8日,由浙江省桐乡市政府主办,桐乡市档案局(馆)承办的茅盾、丰子恺档案捐赠仪式暨《茅盾、丰子恺珍贵档案展》开幕式在桐乡市档案馆隆重举行。茅盾之子韦韬、丰子恺之女丰一吟以及国家档案局馆室司副司长朱煜、浙江省档案局局长王立忠等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代表200多人参加了仪式。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近现代中国文坛一位难得的"多面手",他在开始文学创作之前,就翻译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启示。茅盾的多年翻译实践成果丰硕,在遵循"信达雅"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文学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茅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他通过自己的翻译向中国读者传达了新文艺的宗旨与价值,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频 《编辑之友》1995,(4):27-28
要加强编辑学范畴史的研究李频[郑州]近年来,笔者在撰写《编辑学家茅盾评传》的过程中,通读了茅盾的有关著作,惊异地发现茅盾不仅是中国现代杰出编辑家,而且是编辑学研究的先行者,颇有建树的编辑学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即预言:“将来要是有人能够把所有的杂志按其...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2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接收了由叶子铭夫人汤淑敏捐赠的16封茅盾写给叶子铭的亲笔信,这批书信是茅盾在1977年至1979年与时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子铭的通信,信的内容大部分是答复和解决叶子铭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茅盾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年初在北京韦韬先生的家中,我们就与老人相约回家乡参加市里组织的纪念茅盾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暨<茅盾墨迹>首发仪式的活动.为了能让纪念活动既隆重又庄严,我们想了许多办法,制定了几套方案,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市政协的重视下出版了<茅盾墨迹>,从作品的选择与拍摄、释文的编校与排版、书稿的调色与装祯,我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还利用馆藏的茅盾档案资料与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介绍茅盾生平的专题片.并制作了流动图片展板,给纪念活动营造了庄重、热烈的氛围.活动的当天,会场座无虚席.自始至终没有人提前退场.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18.
《小说月报》的三位编辑茅盾、郑振铎、叶圣陶虽然都倡导“为人生”的主张,但在内容、栏目设置、编辑形式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编辑风格.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蚀》由三个相互关联不大的中篇构成,但是相似之处在于写出了大革命中实际生活的图景,以及一些年轻人的迷惘彷徨,由空虚寂寞却又不甘于自我沉沦,希望能够追求事业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对一些女性人物的描画尤为出色,显示出茅盾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小说所传达出的时代面影对于考察民国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茅盾将文学想象结合在实存生活之中,也表达出了个人理想和对时代变化的惶惑心理。  相似文献   

20.
李琳 《编辑之友》1997,(5):58-61
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茅盾出任主编,自此直至1953年6月,共主编《人民文学》44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是茅盾众多重要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人民文学》是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大型文学期刊,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立、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考察其第一任主编的办刊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人民文学》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找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