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造墨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制墨技术愈来愈精,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印章压印技术和代之而起的纸墨摹印以及大规模地雕刻石经又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了直接的启迪作用.拓摹刻石和后来出现的佛像雕刻方法的结合更是直接促成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就是唐咸通九年( 868年)王?为其父母"敬造普施"的佛经<金刚经>.  相似文献   

2.
古代广东地处南疆僻壤,远离中原,但其历史文化与中原密不可分.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两种,它们是中国古代图书产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文章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广东先民记载事物及其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雕刻印刷意识行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揭示史前广东雕刻印刷的历史文物、广东地区雕版印刷历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中原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承接汉代佣书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佣书业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受其影响,公私藏书量明显增加,文化典籍得到保护,图书收藏与整理机制走向成熟,图书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图书流通受到重视,图书阅读热情空前高涨,书法艺术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4.
一、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任何一种技术的发明与行用,都是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于印书,也是需要具备与之相配套的物质条件的。其中除了要有用来雕版的木材外,还必须具备用来印刷的纸、墨和楷体字。纸是印刷术发明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纸,无以发明和行用印刷术,或者说印刷术若离了纸便失去了自身的载体。我们不可想象印刷技术的刷印裁体是甲骨、是石料玉片、是竹简木  相似文献   

5.
结合汉代佣书业兴盛的原因,探讨了汉代佣书业呈现的特征,指出佣书业催生了图书市场的形成,对普及文化知识、图书发行事业以及典籍的流传保存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锐  夏京星 《今传媒》2010,(12):94-95
印刷术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使更多的图书得以刊行,从而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图书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初的雕版印刷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佛教经典的制作和传播极大地推进了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发展和成熟,是印刷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人类文化交往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的佣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初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销售完全靠人工抄写复制.替他人抄写复制书籍而获取一定佣金的活动,称"佣书".我国古籍最早记载的佣书活动,出现于战国时期.据<太平御览·王子年拾遗记>载:"张仪、苏秦二人同志,遂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  相似文献   

8.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印刷技术发明与应用的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我国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开始可能是用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9.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巨大贡献。木刻书业,或称雕版印书业,从公元九世纪算起,到清末延续了一千年。所印之书,上至经史子集,医农小算,下至字韵历书,尺牍唱本,卷帙之繁,浩若烟海。不仅整个封建文化赖以积累和传播,而且人民文化生  相似文献   

10.
电子图书与出版发行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星 《电子出版》2003,(3):23-26
随着网络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出版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正在日益走近我们的生活。图书作为一种积累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载体,在图书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有人将纸张的出现称为书业的第一次革命,将印刷术的发明称为书业的第二次革命,那么,以“比特”传播为特征数字化的电子图书出现,则被称作是书业的第  相似文献   

11.
本文沿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线索,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阐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以及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咒语,指出图文并茂的佛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之作,中国佛教徒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从而正本清源,理清了印刷术产生发展的源与流。全文共五部分,本期发表前两部分,后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研究古籍,就不能不讲到版本。我国的印刷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而古籍的版本不少,一种书往往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几十种不同的版本。在雕版印书发明以前,书籍都是手写的。我国雕版印书起于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到了近代,西方的印刷技术才逐渐传入我国。因此,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形成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多种形式(活字、石印、影印等)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1,(1):52-53
序一我国是一个出版事业飞黄发达的大国,又是印刷术最早发明的大国,是雕版印刷术起源的国家,又是活字版印刷的创源地。但有一点是奇怪的,就是记载这些创造和记述出版事业蓬勃踊跃情况的材料并不活跃,显得很不相称。我国在唐代初年即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可是没有文字记载。20世纪6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4.
雕版印刷术的问世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我们沿着时间的足迹追溯到它的历史源头时,就会惊奇地发现: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印刷术过去开拓新境地的每一步都有佛教的扩张作为动机。从印刷术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悠久历史中,其最初的步骤几乎无不和佛教有关。佛教传播的确对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印刷术起源于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但究竟发明于何时至今仍众说纷云,尚未形成一个十分令人信服的结论。概括起来有七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持“唐代发明说”  相似文献   

15.
手抄本又称写本,是以手工抄写而成的图书或文稿,包括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在版本学上与刻本或印本相对。自有文字著述以来,用手工抄写的方式来保存和传递知识的活动就始终存在。抄写既是求知自学、积累知识的基本手段,又是书籍制作和文献整理的基本工作,也是书籍传播和流通的必要方式。具体到我国的出版历史,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基本上都是写本,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全靠人工抄写。这一时期的出版历史属于手抄本时代。隋唐以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书籍的制作和流通逐渐摆脱了手工抄写的限制。从此以后,印本书便逐渐登…  相似文献   

16.
古籍版本浅谈(上)孙安邦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中国古籍全系靠手写传抄的写本。自从发明了造纸和印章,拓印技术的流行,雕版印刷出现之后,始有“版本”之说。谈版本,须先回顾一番印书之始u印刷术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般都认为最早建议雕版印刷的是五代时的冯道...  相似文献   

17.
台港澳之窗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兴才教授,最近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上,就雕版印刷发明的源头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世所公认。但雕版印刷术究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术的发明有很深的渊源,并且有一个不断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逐渐完善的长期过程,其间很难划分出鲜明的分界时限。根据古代文献,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实物发现综合考证,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至初唐之际的结论。公元7世纪前期的佛像雕印是雕版印刷术的最初形式;8世纪大量出现的经咒印本标志着雕版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9世纪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金刚经》印本说明雕版印刷术已臻成熟。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印刷史上,金属活字是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活字以铜活字为主,时至近代,金属活字是世界印刷发展的起点,因此应该重视对金属活字印刷史的研究。中国在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发明了活字印刷,同时也发明了铜版印刷和铜活字印刷。朝鲜在毕鼻活字的基础上继续研制铜活字,并利用铜活字印刷图书,取得了成果。中、朝两国在不同时期对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林子雄 《图书馆论坛》2011,31(6):165-170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且发明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但历史上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属凤毛麟角,且未见有唐代广东出版物留存于世,故以往著述少有提及.文章从唐代以前的广东文献、唐代广东造纸业、唐代广东社会对雕版印刷业需求等方面,初步表述和探究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事业相关的各种迹象,并引证唐僧义净为“唐代刊书之先导”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