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宁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利用光影生成与物像反映的原理,以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各类人像物体,表现故事。中国的皮影戏被中外影戏学者一致公认为近代电影艺术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它是把特制干牛皮制成的人、物雕像,系在竹签上,通过签手在亮幕内操作,以灯光将其投影于亮幕而造形("灯影戏"名由此而得),配乐弦板腔演唱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3.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6,(3):98-103
中国话剧始称新剧,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把新剧的创始到衰落分成三个阶段:1907~1911年为创始时期;1912~1917年为发展兴盛时期;1917~1924年为日趋衰落时期。①第一阶段时连演出广告都极少,报刊评论也不多,更不要说专门的新剧刊物了。当新剧进入第二时期后,随着演出的繁荣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在新剧的发祥地上海,一些文艺期刊纷纷刊登有关新剧的文章和照片。接着又涌现出一批专门期刊,《新剧杂志》一马当先成为中国话剧第一刊。创办宗旨与阵容1913年,在上海的两个美国人依什尔和萨弗以亚细亚影戏公司名义请经营三、张石川、郑…  相似文献   

4.
影戏折子戏的概念存在着学术界和民间使用不一致的情况。影戏折子戏是影戏经典化的体现,在发展较为充分的足本影卷中产生,且以足本形态存在;发展不够充分的提纲本、无本形态影戏,很难从自身产生折子戏。影戏折子戏的来源有三:别种艺术(大戏、民间曲艺)引进、自身折选、艺人专门创作。处于重故事阶段的影戏无法从自身产生折子戏,研究影戏中的折子戏可展现出影戏故事性元素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汉代陶瓷艺术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中国陶瓷艺术在彩陶兴盛以来又一个兴盛的时期。汉代陶瓷艺术有着质朴、浪漫的特点,其不但是两汉文化的反映,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杰 《档案天地》2014,(1):60-63
正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  相似文献   

7.
华阴老腔的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衡 《兰台世界》2012,(7):52-53
华阴老腔源远流长,其是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华阴老腔原是皮影戏的一种,滥觞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1]9。虽然华阴老腔曾有辉煌的历史,但20世纪末以来,华阴老腔也像其他民间文艺一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甚至濒临灭亡。为挽救危机重重的老腔,2003年,时任华阴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党安华开始与老腔艺人们一起探索老腔复兴的道路。起初,他们通过排演《古韵乡趣》对老腔的演出方式进行了尝试性  相似文献   

8.
唐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随着唐朝经济、政治起伏发展,其娱乐文化发展也呈现出起伏的发展状态。本文中针对唐朝时期岁时节日活动中女性的休闲娱乐活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反封建与封建思想的较量,是思想的对抗,其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作为思想传媒,其“传播性”思想得以萌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里,近代图书馆事业从启蒙走向兴盛,为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潮州木偶戏俗称“皮猴戏”,又称纸影戏,因为它是由台面蒙上白纸的皮影戏演变面来,潮州木偶戏的偶像木质身,泥塑头,潮绣服装,身上安铁枝,这些“演员”又称“皮猴人仔”,体高为8市寸至一市尺半。最大的增至1.8市尺。  相似文献   

11.
刘苏华 《出版科学》2012,20(2):98-10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业前后经历了兴盛与调整发展两个阶段。在兴盛阶段,图书出版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图书出版集中度较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图书的出版是其重点。同时,也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类和社会科学、政治类图书的出版。进入调整发展阶段以后,图书出版类型发生了变化,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图书以及科学知识普及类读物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佛教信仰极为兴盛的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南、北两大都城洛阳、建康城(今南京)内外,都分布了许多佛寺。从东晋仓皇在南方立国,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整个民间社会的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的梁朝,佛教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使本时期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一位法国游客进行了一场电影放映,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也成就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繁盛时期,上海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周瘦鹃作为中国早期电影评论家,他善于把握最新的都市动态,及时抓取上海市民文化的精髓,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想积极实践到创作之中。他通过"影戏话"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了很多西方影片;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投入"影戏小说"和电影剧本的创作,深入体会电影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闻天地》2010,(8):34-40
本期讲述有"中国第一文化家族"之名的湘潭黎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黎氏八骏"的人生传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兴起的过程,也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国子监刻书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宋代兴盛。作为中央政府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宋代开封国子监在官方刻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北宋开封国子监刻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清代大环境为宏观背景,探讨福建书院及其藏书事业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来具体微观探究,分析其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嬗变之历史脉络,并列举鳌峰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等清代福建书院及其藏书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清代福建书院藏书事业的兴盛还体现在对书院藏书楼建筑和设计的严格要求,本文亦从该视角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佛教信仰极为兴盛的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南、北两大都城洛阳、建康城(今南京)内外,都分布了许多佛寺.从东晋仓皇在南方立国,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整个民间社会的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的梁朝,佛教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使本时期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罗山皮影戏     
明朝嘉靖年间,皮影戏传入罗山,清代中叶开始兴盛,罗山皮影戏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农民的欢迎。罗山皮影属豫南东路调,初起时以丝弦拉唱,称“丝弦戏”,以胡琴锣鼓伴奏,唢呐或人接唱,由演员操纵着三根竹棍支撑的牛皮影子,利用灯光照射显示在帐上进行表演的剧种。其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道白多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传说,以它独特的技巧,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很受群众欢迎。皮影制作,将牛皮浸泡于水中七日左右,毛可拔掉时捞起用刀刮毛削脂后撑起晾干,经过裁块、绘形、雕刻、…  相似文献   

19.
书院源于唐,兴盛于两宋时期,两宋书院以人为本,传播学术思想为辅,讲究自学研修之道,依山傍水,开山立院,讲学论经。本文重点论述了两宋书院的特点以及办学之道,结合两宋书院的建筑特点,从侧面反映了两宋书院的兴盛。  相似文献   

20.
纵观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是:远古乐舞时期、钟鼓之乐时期、歌舞伎乐与文人音乐时期和市民音乐勃兴时期。从公元前6000年至夏朝为远古乐舞时期,该时期以音乐节奏为主,歌舞乐三位一体。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前后为钟鼓之乐时期,出现了专业的乐师和音乐教育。公元前475年前后至公元960年前后即秦汉到隋唐五代为歌舞伎乐与文士音乐时期,这期间,乐府"兴盛于秦,鼎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