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秦时明月》是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其制作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进行了有机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建筑和传统艺术形式等诸多中国文化融合到动画作品中去,实现了现代数字技术与古代文化的艺术融合.而数字技术这一新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也使动画的审美体系发生了变革,数字动画带来的一系列审美创新也促使了中国动画创作风格逐渐由新世纪早期的借鉴国外回归民族化.  相似文献   

2.
刘立红  连水仙 《新闻世界》2008,(12):154-155
本文试图以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为现实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其传播特色,本文以为,《功夫熊猫》作为跨丈化传播的现实文本,其传播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元素,暗合了中国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心理;二是秉承好莱坞一贯的喜剧风格,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义丈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回归是动画电影业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长安三万里》上映后,立即引发了“破圈”效应,不但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还开创了历史文化人物在国漫领域的历史叙事新模式,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案例。本论文试图把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放在中国动画电影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再次回归的主要原因、改编特征,剖析近年来动画大电影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营销传播逻辑,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策略的角度,解读《长安三万里》如何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协同,寻找到政治、市场与艺术的平衡关系,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规律和脉络。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如何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武新宏在《电视纪录片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探析》一文中指出,电视纪录片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思考。一、拓展题材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已经在民间有广泛的认  相似文献   

5.
借助电视平台传播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中国电视也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来建构自己民族性的文化身份。本世纪以来,以《百家讲坛》为开端,电视屏幕涌现出很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2015年底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栏目以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带出非遗项目,这种独特的传播角度以及多重展现视角、多元表现手段,成为综艺类传统文化节目的标志性栏目,代表了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以汉字和成语等为载体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却异军突起,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播浪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拓展了空间和思路。本文以《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为例,对当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热播的经验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奕博 《今传媒》2020,28(5):104-106
当今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倒逼传统文化传播策略转型,《上新了·故宫》作为精品文化类节目,开拓了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细分路径,在传统文化与商业价值的结合方面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同时也为博物馆主体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方向。本文就其故事化叙事、全媒体合作、社群经济三个层面探究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并提出其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强 《东南传播》2022,(11):118-120
电视戏曲节目将我国传统优秀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有机融合,形成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文本,其文本为众多戏迷票友设立了进行艺术展演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的决心。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托,阐释了集体记忆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价值维度、艺术维度和认同维度,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文本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出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10月18日,"微时代·微动漫·微传播——2014数字动漫艺术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动漫游戏产业联盟联合主办,《艺术评论》杂志社协办,《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电影》、《商业时代》、《中国电视·动画》、《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提供学术支持,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承办。来自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韩国、印度、加拿大等国的嘉宾,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  相似文献   

10.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央视《读书时间》及其他省市电视台的读书类节目纷纷停播。而诞生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栏目以电视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题进行讲解与探讨,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如何发扬电视的媒介特性,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让电视节目既受观众喜欢又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叫好又叫座。探讨《百家讲坛》对电视特质的把握及其传播环节的定位.对于当前各类节目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欢欢  薛婷 《新闻世界》2013,(6):332-333
伴随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好莱坞梦工厂和迪斯尼挺进中国市场,将会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本文以梦工厂动画为例,探讨在全球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下,本土文化传播的发展前景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趋势,并提出构建长远的文化传播意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罗新宇 《新闻世界》2009,(10):76-77
本文通过对《梨园春》《中国红歌会》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利用传统文化,可以打造电视名牌栏目,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并能达到较高收视率和理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唐崖土司文化反映出的土司制度,秉承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多民族管理智慧,但其在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传播中存在不足,鉴于此本论文从开发数字产品、搭建互动平台和借助虚拟技术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唐崖土司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使其与现代传播技术相融合,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5.
赵民 《新闻记者》2007,(6):81-82
英国学者古德温与惠内尔编著的《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被编者自称为“第一本介绍有关电视机构、文本和观众全貌的电视入门教材”,也是欧美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指定教材。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问题.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上了电视荧幕,但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何使受众在这样一个“娱乐”的时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文将以湖南卫视推出的《百科全说》为例对娱乐元素在传统文化节目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芳 《出版广角》2022,(6):77-80
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具有“亲数字”媒体特征的电子音像出版以多元的内容形式、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成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传承、传播与发展的有效媒介。我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电子音像出版物在出版形式、产品形态、传播途径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就布依族地区的发展现状而言,电子音像出版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有...  相似文献   

18.
学者因为亮相《百家讲坛》节目而名满天下,学者所诠释的文化经典也成了社会话题,这背后的理论信息是,电视有其独特的叙事法则。《百家讲坛》的实践表明,历史上的经典文本要服务于当下和未来,故事形式有其正当性。本文认为,电视讲座类节目不同于一般个体的学术活动,集体性的运作过程已把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传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它未必导致传统文化的虚无化,相反,文化精英借助电视媒体,可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电视借助文化精英,可实现栏目的品牌化运作,完成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将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精彩,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必然更广泛地作用于国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深受广大电视受众和互联网受众的喜爱,它以传统文化为主体,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是一档有文化深度、温度、情怀的节目,内容具备个性化特征,对传统媒体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