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书是传播我们党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近些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书出版更加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注重与时代主题结合、注重增强精神认同,也更加注重出版主题系列丛书。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应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书出版核心内容的引导、表达方式的创新、时代内涵的阐释等。要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书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传统选题视角、提供多种形式出版形态、加强出版内容的把关、增强出版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汤亚非 《图书馆论坛》2005,25(6):331-333
对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内涵、性质和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只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融合,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志敏 《传媒》2023,(19):39-41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红旗渠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中,诞生了纪录片《红旗渠》、电影《天河之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等近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和传承。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热播,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以满满的时代质感促成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也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化书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五年,国内媒介融合研究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媒介融合规制、媒介融合的动因、路径以及媒介融合的社会效应等多个方面展开。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对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多于对本质的分析和探索;学界普遍对媒介融合的边界进行了大范围地扩张和延伸,媒介融合研究整体呈现"业务化、表象化和现象化"的特征。因此,对媒介融合的探索应重新回归到媒介融合本质的思索上,跳出"产业形态"或"新闻传播形态"的研究,从社会形态变革的角度重新审视媒介融合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着眼于精神激励机制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精神激励机制的内涵,探讨了实施精神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原则,提出了落实精神激励机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图书馆精神既拖着感性的尾巴,又烙着知性的印迹,知性没有跨越对立的能力,要使图书馆精神由知性对立过渡到理性统一,就必须依赖中介。这中介就是图书馆软实力。然而,我国图书馆学界至今没有明确图书馆软实力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因此,就什么是图书馆软实力,文章作了逻辑自治性的哲学陈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内涵、实践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实现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传承创新、精神涵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时代精神、启迪后人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迁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爱党报国的历史写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念。西迁精神系列图书记录了交通大学西迁建功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西迁精神为例,分析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意蕴及现实机遇挑战,探寻新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如何践行文化使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风险的媒介化治理是在媒介化社会与风险社会的交织中产生的命题。本研究将媒介化理论纳入风险治理视野,将媒介视为治理体系内的核心构成,阐释了媒介作为治理主体、治理载体以及治理对象所承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又立足于媒介化、风险与治理的关系,从政治逻辑、风险逻辑、媒介逻辑的内涵及相互作用关系入手,探讨了风险媒介化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三种逻辑的互动作用结果决定了风险治理中的价值导向、现实规限、资源配置与建构机制。风险的媒介化治理实质上为其内蕴逻辑间的博弈提供了调适空间,任何科学有效的风险治理,都要求在三种逻辑之间寻找交汇点,形成适应媒介化社会的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何松 《图书馆》2012,(2):60-63
文章以我国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基础,从图书馆精神价值追求、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发展、图书馆学科精神、图书馆管理文化及服务价值等方面,归纳和梳理了目前我国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研究的主要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为展示新时代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文章通过知识图谱、文本分析、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从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涵、意义、基本逻辑、理论借鉴、研究切入点、融合策略等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提出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民族民俗文化与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信息技术在融合中的应用、评价反馈与激励模式的塑造、管理方式及制度的提炼。  相似文献   

12.
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思考--从"善待每一位读者"谈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从行业精神、服务精神、科研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对图书馆职业精神进行了论述,并从图书馆网点、人力资源、公众形象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图书馆职业精神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7):15-24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阐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源头的三个深刻内涵。红船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弥补了建党精神的空白。"马新观"中国化历程是与中国革命同频共振的,因此,红船精神的提出使"马新观"中国化源头的研究能超越实践层面,置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进行理论观照与思想升华。用红船精神厚植"马新观":可以厘清"马新观"中国化实践的初心;明晰"马新观"中国化的创新动力;为新时代"马新观"注入"源头活水";从"马新观"当代实践而言,"红船"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具有丰富阐释性的传播新意象。  相似文献   

14.
过去半年对党的精神谱系的报道评论,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既是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经历了一次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在开展业务交流时,有同行表示,部分精神的历史背景之前自己并不熟悉,通过参加报道,深入学习推动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弥补了自己对相应历史的认知短板. 新闻媒体有宣传历史上形成的伟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新使命、新征程要求建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通过发挥学术“想象力”的学科使命、解围多重困境的时代需求、百年学科史的演进逻辑,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不断从学术隐喻走向显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脉络,学科体系的内在意涵从哲学逻辑、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三个维度不断转向、延伸,并衍生出“深化在地研究范式”“构建‘跨文化’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三个理论路向,不断取得学科体系建设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去年三网融合的正式推进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思考,国内新闻传播学主要期刊均策划、刊登了相关主题的文章或特别栏目。笔者立足于广播电视系统,在梳理2010年新闻传播学主要期刊的基础上,对我国三网融合研究的重要议题及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勾勒,这些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与网络发展、内容生产、产业运营、规制与监管等。笔者认为,就研究框架的系统性和理论谱系的完整清晰而言,目前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并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立足于战略层面,需要进行更为系统、全面分析与梳理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指引中国人民奋发前行的精神灯塔,也是红色专藏建设的主要线索。文章以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基础,深入挖掘安徽地区的红色精神图谱,并以此为安徽红色专藏建设的主题主线,构建了安徽红色专藏“1+1+5+N”协同建设模型,提出安徽红色专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1):84-94
随着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媒介技术广泛运用到人文学科,开启了人文研究的"计算转向",为传统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甚至引发了人文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数字人文是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数字人文使人文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引导着人文学科的转型与变革。当前,数字人文已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了诸多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形成学术共同体。然而,从宏观上对数字人文本体论、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还稍显欠缺,亟需厘清数字人文的内涵、本质等,方能推动数字人文长远发展。本研究将数字人文置于媒介变革和媒介化背景下,对数字人文的脉络谱系、理论内涵、研究范式及数字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力图搭建出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范式,为其提供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开创人文研究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高坚 《科技与出版》2023,(6):126-135
“融合”伴随中国出版改革进程,是理解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口。学界围绕出版融合发展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涉及资本、技术、内容、政策等方面,研究方法从“描述”向“解释”转向,理论维度包括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调节论、治理论等,核心议题主要围绕融合出版的本质意涵、融合出版与高质量发展、融合出版与社会治理、融合出版与社会形态变革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系统化趋向。这为从宏观上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出版融合发展的关系以及出版融合行为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亦为把握出版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基础。未来融合出版研究应坚持“方法自觉、理论追求”,积极推进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构建,整合既有理论基础、探索系统性阐释框架,结合中国情景、解决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价值共创为切入点,研究档案馆文旅融合,有利于提升档案馆社会影响力,实现其社会价值最大化;剖析了价值共创视角下档案馆文旅融合的理论内涵,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本逻辑、以资源为核心的叙事逻辑和以服务为重心的价值逻辑是其内在逻辑,并指出档案馆文旅融合可建立资源主导型、文化创意型、场景体验型等发展模式。当然档案馆文旅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指引机制、科学的人才保障机制以及高效的多元协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各价值主体的能量,实现价值共创,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