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理论”,在当今中国重新焕发意义,这可以从霍加特“文化是普通平凡的”以及霍尔“普通人并不是文化的白痴”两句经典话语琢磨出一些味道。粉丝文化、微博段子、恶搞娱乐以及网络文学的全方位覆盖,均以青少年这一庞大受众作为载体,而分析影响力颇大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现象,急需合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基座以支撑。  相似文献   

2.
凌艺婷 《今传媒》2013,(5):51-54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在西方社会较多,在中国还属于前沿研究领域。为加深对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关系的宏观研究,选取兼具流行性与复杂性的《全美超模大赛》电视选秀节目进行分析,向受众展示符号及其背后的亚文化现象。目的在于借助青年人中火热的《全美超模大赛》模特电视选秀节目,从传播学视角,以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选秀流行热潮下,青年受众群被亚文化影响的传播过程,提出考虑地域性差异与受众反馈的跨国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3.
粉丝亚文化再现与媒介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丝所特有的重复而持续的消费行为,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在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中对粉丝群体表现出培植和利用的商业意图.大众传播媒介所主导的娱乐文化常常以娱乐的方式、狂欢的姿态再现粉丝亚文化,而粉丝现象唯有满足大众传媒所规定的“新闻价值”标准才能获得广泛的传播,媒介对粉丝现象的再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再现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娟 《报刊之友》2011,(1):141-142
随着电视选秀节日的风起云涌,粉丝作为一类特殊的大众传媒受众频频进入人们视野,也成为媒体与文化研究者们追踪的目标。本文以粉丝疯狂追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粉丝追星这一大众文化现象新动向背后的传媒伦理责任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5.
陈娟 《今传媒》2011,19(1):141-142
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风起云涌,粉丝作为一类特殊的大众传媒受众频频进入人们视野,也成为媒体与文化研究者们追踪的目标。本文以粉丝疯狂追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粉丝追星这一大众文化现象新动向背后的传媒伦理责任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的研究范式看。粉丝文化研究可以视为受众研究的典型样本。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粉丝文化实践的研究,使一种积极的受众观占据了文化研究的视野:受众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文化实践的。并体现出强烈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
粉丝型受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丝型受众来源于偶像崇拜,以新传播技术为依托,最终形成了一种以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与一般受众相比,粉丝具有狂热性与消费性。而在走向组织化的进程中,他们亦无可避免地成为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消费主义和意识形态在消解其主体性的同时,还建构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类型化幻象。事实上,粉丝虽然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制约中,但同时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构成了不同的分析路径——杜尔凯姆传统与韦伯传统,而这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于粉丝型受众,我们必须作出反本质主义的解读。同时,大众媒介也应该以更为客观、理性、全面的视角来再现其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9.
电视节目低俗化与“污名化”: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译文  郑欣 《新闻界》2012,(10):24-30
电视媒体低俗化屡禁不止,并引发广泛关注,在学界曾经持续掀起一股批判热潮。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诸多争议,重审"低俗"之义、之过、之治,并重新发掘电视传播场域中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性。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低俗化是信息全球化、传媒市场化、文化后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歧途及大众娱乐过度解放的误区。对于低俗化的审视需要"当事人"视角的解读,尤其是要考虑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抵抗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2.
明星身体作为商品已经成为泛娱乐时代下的文化奇观。《青春有你2》的身体消费、快感消费与形象消费奇观研究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成功给予阐释,同时也引起对青少年亚文化"消费"的关注与反思,同时基于斯图尔特·霍尔的"制码编码"理论将文本与受众结合,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受众分析,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模式化与创新性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JK制服文化,作为ACG亚文化在中国发展出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中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与融合,展现出了有别于日本高中制服文化的新型文化符号,并且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这种亚文化群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分别分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抖音这三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对JK制服文化的传播与营销,力求通过质化研究探寻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营销中JK制服文化的引进和发展之路,研究消费主义文化对其通俗化的影响,最终反思这一亚文化潮流趋势下亟待解决的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俊  董小玉 《今传媒》2015,(2):49-5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亚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由于自媒体拥有极大的传播自由,加之社会精神文化大气候的影响,在自媒体空间,形成了四种青少年亚文化及思潮,分别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屌丝"文化及颓废主义,窥私、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四种青少年亚文化成为研究自媒体空间文化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国正式有了微电影广告,从此,这种新型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互联网上走红。微电影广告书写着青年亚文化,本文从书写主题、书写缘由、书写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这个主题,从而让受众更加了解微电影广告和青年亚文化,从而达到主流文化对亚文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宋高祥 《大观周刊》2012,(28):66-67
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而犯罪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影响性和倾斜性。导致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对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对青少年犯罪予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静宇 《新闻世界》2012,(10):139-140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着重于书写青年亚文化。本文从青年狂欢、权成形象的颠覆、“同志”文化的书写这三个维度展现出了当今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此类影片对于青年亚文化的书写,让受众更加了解这种亚文化,并且使主流文化能够更加包容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介对人的影响日渐显著.青少年粉丝作为一群特殊受众,现阶段的他们缺乏应有的媒介辨别能力.再加上当前一些媒介对眼球经济的片面追求,致使他们暴露于不良媒介环境当中,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社会化.文章通过制订调查表对青少年新媒介使用习惯进行分析,解析新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粉丝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早期大众传媒是以报纸,书籍等传统载体进行传播信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方式也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然而电视的出现可以说是大众传媒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所具有的的现场性、参与性、选择性,使得其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颇受喜爱。而在电视传媒的庞大的受众人群中,青少年则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重,由其在其特定年龄段的好奇心,求异心,等心理的影响,青少年也就成为了电视传媒的最主要受众。主要阐述了当今社会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促进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积极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