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出版社自办发行管理的思路王兴怀,张惕,方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发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版社自办发行也伴随着整个发行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规模不断扩大,机构不断健全,人员不断增加,自办发行量不断上升,在促进出版繁荣方面...  相似文献   

2.
推行代理制需要建立新的运行环境刘兴太推行图书发行代理制,既是深化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又是我国图书发行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转折。图书发行代理制的实质是解决出版与发行的风险问题,即图书销售的风险由出版社和销售代理机构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3.
周奇 《编辑之友》1991,(6):21-27
第三章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是出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出版社是文化事业,长时期以来都是生产型,即根据社会需求(包括党和政府的文化、教育要求)安排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是为生产服务的。图书发行工作,长期依靠新华书店包销,出版社在销售方面无所作为,所以,发行部门成为薄弱部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但在体制上重生产轻经营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比较根本的变化。经营管理是我国出版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无疑是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出版社是文化企业,赢利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能不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出版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工作”,“按照多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认识和使用人才”。这对于做好新时期出版人才工作,积极推进出版业的改革,增强出版社的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出版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的是知识和信息产品,其从业者大都是有专门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因此研究出版人才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对于做好出版社的人才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提高出版社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出版人才的特点分析1.具有强烈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出版人才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一己之利,互相争夺、互相挖墙角,进而在出版界引发硝烟弥漫的人才战争,会给出版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出版人才预测是兼顾出版生产系统和发行营销系统的人才预测研究课题二以上两个系统的性质、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是出版人才布局、聚集的主要领域,我  相似文献   

6.
有的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界取得不小的成就,目前的情况是“三多一少”(出版社多,报刊社多、定点印刷厂多、发展太快,相对地说,合格的人才少)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哪家出版社办得好,靠的是人才,现在要实现阶段性转移,促进出版繁荣,更需要靠人才。除了编辑人才外,还需要众多的管理人才。可以这样说,出版传世之作靠人才,搞活流通渠道靠人才,把握出版导向,发挥出版社优势,无一不是靠人才。人才就是出版社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7.
出版人才的立体素质的要求是当前的历史条件和人出版的性质所决定的。出版社作为一个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并逐步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在这种转变中,出版人才要是那种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出版物凝聚着大量的智力成果,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和途径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编辑、印刷、发行三环节息息相关且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这就要求出版人才要能编辑、懂印刷、会发行,以适  相似文献   

8.
拓开农村图书市场五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立分布合理的发行网点 几位出版业内人士在与笔者谈到图书发行时说,尽管出版社也有自办发行,但必须倚重新华书店系统,因为我国“出版社大多仅在所在的城市设有销售机构,宣传推销活动也往往仅限于城市,能派出推销人员到农村去宣传征订的情况很少。出版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出版人才素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活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管理方式由生产管理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由单纯的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多学科复合型变化,由此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需求开始浮出水面.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几项素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存在,就有价值规律在那里起作用。这是商品经济中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出版社出版和书店出售的图书仍然是商品;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是文教事业,同时又是经济活动。因此,价值规律必然在图书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起作用,也就是在出版、印刷、发行工作中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工作中起作用,好不好呢?  相似文献   

11.
《出版经济》2005,(1):28
20年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十个寻梦人谱写出了梦的辉煌.他们靠的是什么?除了大家都享有的好的政策外,关键是一帮高素质的人才.没有这一批从社长到编辑到发行的精诚团结、心系出版、努力拼搏的人才,没有吃苦在前、身先士卒的领导班子的以身作则,其他客观条件再好,也难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来自于出版界内部和外部的出版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内容除了资源和选题以外,人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出版社需要多种人才。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当然需要属于“内容”方面的高级人才,比如像我们这样的综合性工具书出版社,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语言、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士、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都要择优录用;随着图书的设计概念的突出,属于“形式”方面的装帧设计、出版监制等方面的人才也愈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出版效率,为了形成多种介质的出版,属于“手段”方面的电脑软件硬件等人才也很需要。编辑、校对、设计、出版、宣传、发行、财务等出版社的诸环节需要互动,“内容”、“形式”、“手段”等诸方面的人才需要整合。有整体策划能力的,有协调管理能力的,能从市场和需求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即将来临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 ,出版业或早或晚将成为全球出版业的一部分。一场真正的竞争已经悄然展开。一些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出版社都在着力开发可能的出版资源 ,扩大经营规模 ,增强竞争实力 ,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跨国出版机构更是虎视眈眈 ,等待机会抢占我国图书市场。可以预见 ,出版市场的开放式竞争格局将成为现实。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且关键是管理人才的竞争。这里所说的管理人才与传统的单位领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 ,一切听由国家计划安…  相似文献   

14.
书刊是“特殊商品”,但毕竟是商品。现在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并不是为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也不是为了赠送亲朋好友,自我扬名。除了赠送作者和有关单位的一小部分样书外,绝大部分都是作为商品出售的。既然是商品生产,就应当重视流通环节。孙冶方同志说:“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与流通互为媒介,互为前提,相互制约。没有生产固然没有流通;而交换或流通又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要素,没有它,社会再生产也无法进行。流通顺当,货畅其流,可以使生产迅速发展,流通阻滞,生产就寸步难行。”(中国展望出版社:《孙冶方社会主义流通理论》250页。)对我们出版社来讲,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要通过发行这个最后环节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发行业肇始于19世纪初期,当时西方传教士马礼逊及中国人梁发等以马六甲为中心向东南亚及广东等地发行了不少宗教书籍。此外,香港、澳门等地也有一些西方书籍发行到大陆。1842年以后,西方出版机构陆续移入大陆,并以广州、宁波、上海等城市为基地,将图书发行逐渐渗入内地。 19世纪80年代,随着石印术的广泛应用,大批近代商业出版发行机构纷纷出现,它们几乎全都以上海为发行中心,通过对古代旧发行系统的不断发展改造,把发行触角深入到全国各地,以致当时人发出了“洋板书充塞海内”的感叹。 随着图书发行数量的迅速增长,我国原有的图书发行体系也经历了一场剧变。在剧变过程中,旧的发行体系逐渐衰退;新的发行体系则在旧发行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大约到20世纪20年代,新的图书发行体系已完全取代旧的图书发行体系而得以确立。 (一) 西方传教士和近代商业出版发行机构在出版上都是以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为基础,它与中国传统的出版技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西方传教士和近代商业出版发行机构在图书发行上不可能像印刷那样独行其是,因为在西方出版技术下的图书发行只靠一处或数处发行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依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出版为何难以受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它主要有在线阅读、电子图书(e-book)、按需印刷(POD)等形式。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热的是数字出版物的制造商、销售商及数字图书馆的经营等,出于对产业前景的信心,为了培育市场而乐此不疲。冷的是作、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仍存在诸多疑虑,不愿意授权给数字出版商,造成数字出版内容的缺失。因此,分析出版社对数字出版不感兴趣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做好出版     
张以文 《出版经济》2004,(11):26-27
众所周知,出版社因其出版的书而知名。没有出版很好的产品,发行工作是很难做的。所以,出版社要做好发行工作,首先要做好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 人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来临在即,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展望未来,每一个科技出版工作者都在思考:科技出版业如何更好地肩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如何迎接国际、国内图书市场的竞争以及知识经济的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发展已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出版业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等,其中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是关键。技术创新,营建高科技出版环境信息技术将对出版业带来巨大影响和挑战,预计到2005年前后,我国的出版业将经历一系列技术更新,出版方式也将发生一些重大…  相似文献   

19.
皮胜 《出版视野》2004,(5):13-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各高校招生规模迅猛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催生着一个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教材从出版到发行、流通,目前已成为出版社、经销商灸手可热的一块大蛋糕。尤其,在教材分销市场更是引发了空前的激烈竞争。全国80多家高校出版社图书代办站,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长期以来为高校教学科研作  相似文献   

20.
在我看来,中国出版业在进入下一个世纪时,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即使是身处高等学府的大学出版社,也会因人才荒缺而大感困扰。然而,稍具清醒意识就会体认到: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出版社还未能建立有益于吸纳人才的合理机制,有那么多所谓的“工作室”的存在,且始终游离于正常出版的轨道之外,就是明证。因此一方面,近年来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地需要在结构里注入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一支相当数量的出版的有生力量却在编外,不能或不愿纳入出版业的正常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