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种职业,叫“记者”,狂风暴雪里,向前,向前,采集寒风的讯息,体味雪花的温度,出现在行路艰辛的回乡游子面前,报告着最新的消息。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也称新闻灵感。一个缺乏灵感的记者在新闻业上难有作为。 敏感,字面的意思就是指一种“敏锐的感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对所从事专业或专业方向知识的敏锐感知。记者的职业敏感还包含着多种心理活动的有效配合。 职业敏感的养成,首先是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给予注意的结果。所谓注意,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的  相似文献   

3.
“记者座谈”这一名称,正如其名所示,并不是一种刊物的名称。事实是:先有了座谈的组织形式,然后办起刊物来的。记得在1933年的一个夏夜,上海淮海路(当时叫霞飞路)上一家名为“文艺复兴”的小餐室里,偶然地聚着几个职业记者。从闲谈之中,大家发觉都有生活忙碌而缺乏进修机会的共同苦闷,加以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闻从业员当前应做的工作和应采取的态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急待解决而尚未解决的大问题。于是相约每星期天晚上聚餐一  相似文献   

4.
陈力丹 《新闻记者》2000,(11):10-11
从今年起,我国的新闻记者有 了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国,为某一职业的人群设立节日,目前除了教师节,便是记者节。如果记者不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职业,恐怕不会有这份荣光。那么,我们谈点什么来庆贺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呢?我想,还是从记者职业和专业谈起。 记者,在我国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就如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一样。直到现在,关于记者是不是一种专业尚有争论,但是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看来争议不大。1998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调查表明,我国记者有很强的职业…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一些年轻人当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叫“体现自我”。作为一种时尚,这种意识不会对新闻界的编辑、记者没有影响。“体现自我”的积极意义在于向前、向上,值得提倡,但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善于把握。笔者认为,作为喉舌行业的新闻界,这种“把握”更不能松懈,至少有几个关键的准则必须遵守。 体现自我不能背离党性原则 众所周知,新闻事业是以报道新闻为主要手段的舆论事业。任何政党、集团或政治代表人物创办一种新闻媒体,都是为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一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分工,形成了千百种职业。而每种职业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要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规范、职业特长、职业道德和职业心态。然而,千差万别的不同职业,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职业规律,有两句俗话,一句叫“条条蛇咬人”,一句叫“行行出状元”。前者说的是没有一种职业会不挑选和挑剔自己的从业者,那些缺乏必要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8.
如今,在太原市法院正涌动着一股热潮,置身于其中,你会感觉到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你向前走,这只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法院文化之手。我们亲身经历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多了,规模大了,档次和品位也高了。而除了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外,物质奖励也十分诱人。这一系列举措,恰巧暗合着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叫“活力管理”。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碗饭”。每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叫作“吃这碗饭”。 一碗饭有一碗饭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吃法。 当了几年的记者,常有好友带有几分羡慕和几分真诚的玩笑送我:老杨,行啊,混上了记者这碗饭!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贵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美中不足者,乃“似曾相识”的重稿有些多。就以第五期为例吧!“记者生涯”中的“南沙永远记住他们”一文,《新闻与成才》杂志第4期上刊登过,只不过题目叫“南沙踏浪抒豪情”。“业务研究”中的“从‘小行星撞击地球’看记者的职业修养”一文,也已在《新闻战线》第4期刊登。  相似文献   

11.
当年刚作记者,便有前辈谆谆告诫:“记者这一行是个苦差事,要有吃苦的准备。”记得已故的新闻署老领导,非常善于总结新闻工作经验体会的胡乔木同志也说过:“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我是先下乡,尔后在县、地当通讯干事,再后才成为职业报人的。这种经历,没少遇到吃苦受累的“活儿”。那是70年代,有一次奉派下乡去采访一位叫杨长青的优秀共  相似文献   

12.
当年刚作记者,便有前辈谆谆告诫:“记者这一行是个苦差事,要有吃苦的准备。”记得已故的新闻署老领导,非常善于总结新闻工作经验体会的胡乔木同志也说过:“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我是先下乡,尔后在县、地当通讯干事,再后才成为职业报人的。这种经历,没少遇到吃苦受累的“活儿”。那是70年代,有一次奉派下乡去采访一位叫杨长青的优秀共  相似文献   

13.
金玲 《记者摇篮》2009,(4):62-63
时下有个时髦的词语,叫“职业人”,它是指一种处于一定职业中的身份,更是指处于这种身份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对于很多职业来说,“职业人”以及由此衍生的近乎程序化的“职业态度”不仅是一种职业趋于成熟化的标志,更是能否有效发挥职业功用的必须。作为一种职业,新闻记者本来也应该遵守这样的准则——最真实地呈现时间的原生态,但是在操作中,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看样子,他的个头足有一米八几,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很斯文。在宝应县汜水镇,人们不呼他的大名许道海,而亲热地叫他“大个子记者”。说他是记者,他确实是《中国乡镇企业报》、  相似文献   

15.
记者这个职业注定要塑造出一群不太一样的女人那当了妈妈的女记者们到底是叫妈妈记者,还是记者妈妈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记者职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特征,数字技术和公众参与挑战了记者既有的身份认知和实践操作。文章引入哲学路径的“职业”界定标准,将记者职业视作协商的、不断修订的、对话的结果。在这种视野下,新形态的职业实践也在不断更新记者职业的内涵。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两种职业实践新形态,一是记者作为策展者,二是数字记者兴起。在第一种实践中,记者与公众、技术平台、专家等多元主体展开协作,协商共创生产新闻内容。第二种实践中,公众被放置于实践和认知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职业实践的变动也要求新闻教育作出相应的变革,文章总结认为记者职业没有消亡,它正在经历重新领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小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着无限神往,总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今,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基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后,才深切体会到自己肩上的一种社会责任。翻开我国的新闻史,在新闻战线上,曾涌现过无数风云人物,远些的有范长江、邵飘萍,近些的有穆青、范敬宜等,尽管他们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他们都忠实地践行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誓言,客观、公正、及时地把新闻事件传递给人民群众。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个别记者玷污“记者”这个光荣的职业,以稿谋私,敲诈勒索,歪曲事实,招致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相似文献   

19.
在军中流传着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那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许是由于这句名言意愿表述的精到、思想传达的深刻,其外延被大大地扩展了,以至于为不同岗位的人们所改用,比如:“不想当总裁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想当老板的店长不是好店长”等等,不一而足。记者职业也是一个岗位,如果将这句话改为“不想当名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而用之,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记者这个职业很怪,虽然也属于舞文弄墨一族,但它却和其他以写字为职业的岗位有很大不同,文学界可以有文学家、作家、评论家,教育界可以有教育家,社科界可以有理论家,出版…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要严加禁止了,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举措。作为新闻记者出身的我,对于记者写新闻拿红包、编辑收受版面费的现象早就困惑不解。新闻记者有个古老的名字叫“无冕之王”。这称号既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闻记者这职业的自由独立性质,与其它职业不同。它向社会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影响和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并作为一种有力的舆论监督载体,受人尊敬。我国正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