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航 《出版科学》2006,(1):10-14
在分析审读是编辑通过稿件与作者心理沟通过程的基础上,对编辑审读中的趋望心理、自惑心理、定势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有关审读的其他心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湛 《青年记者》2012,(7):57-58
“从众”一词简单明了地归纳出个体在群体中的个人心理.然而群体并不仅仅是让每个个体都“从众”这样简单.勒庞的《乌合之众》使我们对群体狂热,感性的一面有了深切了解. 群体与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群体,还是由普通甚至平庸者组成的群体,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来自完全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聚集在一起时,也会表现出某种共通性.  相似文献   

3.
杨妍 《新闻世界》2011,(10):119-120
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粘贴新闻的盛行、网络新闻紧密跟随受众的反应倾向都是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这些现象体现出网络新闻编辑具有从众心理。广泛的信息性社会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环境的催化性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该心理会造成的效应有:新闻语言词汇的准确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社会偏见、新闻娱乐化、新闻缺乏深度等。  相似文献   

4.
陈燕侠 《新闻爱好者》2011,(22):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袁珂 《新闻爱好者》2011,(11):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众是人类心理的共性,大学生读者从众不可避免。大学生读者的从众,通过种种现象表现为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等方面。大学生读者从众现象的产生有自身的心理机制,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作为大学图书馆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读者的从众,鼓励积极从众,制止和引导消极从众。本文对大学生读者的从众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消极从众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1,(10):34-35
“五道杠”事件在网络迅速蹿红有着诸多成因。网民广泛关注和海量回复的背后是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分析“五道杠”事件中各网友的反映,以期解释网民从众效应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读心理,树立读意识 编辑必须懂得读心理,如阅读动机和求新、求实、从众心理等等。 其一,读的阅读动机。这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贯穿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中。需要是人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报纸编辑的任务就是要设法使所编的报纸能诱发、维持和强化特定读群的阅读动机。而要诱发阅读动机,必须引起读对报纸的注意。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占优势的指向与集中。  相似文献   

9.
关注现代编辑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处处充满着竞争,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疾病的患者与日俱增,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编辑也毫不例外。编辑工作的艰苦性、隐匿性和社会许多不公平状态的存在,使现代编辑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职业倦怠等问题,只有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调节自身心理,才能以更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编辑T: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心理契约所蕴涵的无形的心理约定和隐合的心理期望虽没有制度契约的规范性、约束性和高效性,但却能够在心理与情感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编辑的行为态度与工作绩效.编辑组织只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心理契约管理机制,形成编辑与编辑组织双方尊重、理解、期望、认同等"心理默契",才能使编辑产生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和专业成就感,在激发他们发挥创造潜能的同时,实现新闻出版业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图书从最初组稿到最后成书,整个过程强烈地体现着编辑个体劳动的特点,尤其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编辑个体劳动的特点对图书的最后走向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品牌图书则是出版社的优质产品。优质产品越多,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在社会认知度也随之增高。然而,由于创立品牌图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变数因素,因而品牌图书的出现存在着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如何使编辑个体特性在创造品牌图书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多地创出品牌图书,如何使编辑创出的品牌图书与全出版社整体形象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使出版社整体形象更加生辉,从而使图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从众传播的现象,从而造成网络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并构建影响模型。这一研究可为减少社交媒体用户的盲目从众行为、确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方向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从众理论为基础,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情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并设计具体的测量量表。基于3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6.0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群体因素对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远高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且群体凝聚力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中,用户卷入度和相关知识经验正向显著影响个体声誉,进而正向显著影响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且用户卷入度的影响作用更大;情境因素中,信息热度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模糊性,进而负向影响用户从众传播行为,影响作用最小,说明社交媒体用户对待不确定信息的理性态度。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加强对认证账号的管理与引导、重点关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加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信...  相似文献   

13.
李刚 《大观周刊》2012,(6):154-154,145
高校大学生从众的例子屡见不鲜,研究者往往只关注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而忽略其积极因素。实际上,从众心理对于学生组织文化建设而言,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与规范作用。因此,应从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积极帮助大学生规划学习生涯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从众心理在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中的积极运用,做好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网络红人掀起了一场"丑角"风暴,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具体的"小月月"事件的呈现,深入探讨网民从众心理的表现、成因,并为规范和引导网络从众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家刊物都希望赢得读者,即都追求博众的效果。但如何去实现博众的效果呢?我们可以这样说,除开那些不足取的以迎合读者的某种低级欣赏趣味来实现的博众效果外,一切健康的积极的博众效果都要依靠编辑的非从众意识去实现。我们知道,思想、理论、真理的传播史一次次地证明了:新颖的思想、理论,刚诞生的真理,开始总是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由于人的思维活动概念守恒性的负效应以及社会习惯势力(一种从众意识)的作用。编辑作为社会文化生产的组织者,只有具有非从众意识,才能积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从众心理是否存在一直是传播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低评分、高票房的影视剧入手,选取网络负面口碑与从众心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类影视剧商业成功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负面口碑下,从众心理在观影决策的制定中并没有得到体现。鉴于影视剧的独特属性、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评价主体的相关性,消费者受大量网络差评的从众心理影响有限。只要有内容、渠道优势,商业影视剧照样可以取得商业成功。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主体彰显与文化自觉——网络时代的编辑与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作为文化角色,其职业定位即文化的选择、传承、重构与创造。编辑读书除了修身养性的个体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凸显出编辑的主体力量与编辑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创造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产品的审美价值。精神产品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编辑工作是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重要环节,显然更需观注自身的审美功能。所以,编辑在遵循编辑工作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需充分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活动;而着重从统一点来考察编辑工作,研究编辑审美活动过程、编辑审美的心理特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编辑审美价值形态等,就构成了图书编辑美学的主要课题。编辑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感受和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编辑审美活动则表现于作为编辑主体的人对编辑客体进行美(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实践性知识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出版工作实际,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分析和探讨了编辑实践性知识的管理过程与策略。指出个体层面的管理主要通过强化、丰富、分化、遗弃等形式重构个体原有经验,组织层面的管理主要通过共同化、外化、内化、结合化的知识转化模式,将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升知识创造能力。加强实践性知识的管理,有助于加快编辑个体职业化进程,并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编辑心理健康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心理健康既与个体自身相关,更会通过其劳动成果——出版物而关涉到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系统分析中国大陆编辑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指出未来发展趋势,提倡采取多学科融合视域,整合多方研究力量与方法,深入展开编辑心理健康研究,做到既关照现实,更着眼未来,科学地帮助编辑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心理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