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林颖 《现代传播》2019,(11):60-64
"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备受瞩目的现象,也是影响中国家庭空间视觉文化构成的重要传播活动之一。作为一种媒介,"新年画"通过政治话语对民间话语的征用,实现了民间艺术的政治化与私人领域的公共化,重塑了中国家庭空间的文化景观和大众的审美习惯;与此同时,新年画入户塑造了家庭空间中的仰视型视觉范式,培育了日常生活的政治仪式感与崇高感。由此,现代意义上的"家"和"国"开始紧密勾连,家庭空间成为了建构政治认同、塑造时代"新人"的宣讲台。  相似文献   

2.
唐彩红 《今传媒》2011,19(3):126
成就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必须面临的政治任务,过去,它通常以一种宏大而空洞的政治话语方式出现,以数字堆积、成绩罗列的枯燥特性,令众多媒体感到"吃力不讨好"。南宁电视台《南宁新闻》"喜拍南宁新变化"系列活动,积极探索成就报道使用大众日常话语方式表达的新途径,为时政新闻栏目如何做好成就报道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4.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着三种主要话语,即代表政治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代表精英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伴随大众文化崛起的民间话语.官方话语以话语的单向强制性意识形态性为表征,精英话语以话语的启蒙性为表征,民间话语视角则体现在以大众消费性为表征.这三种话语及其主导下的电视纪录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整合中共同推动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7.
熊欣  陈余婧 《青年记者》2016,(29):31-32
媒体在对外报道的话语活动中要充分意识到报道的时效性、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客观性,以及话语运用的科学性和话语意图的唯我性,以实现与加深中西方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权力是影响空间构形的“幕后黑手”,无论是空间的物质实体还是机构的“软体空间”,都属于权力表征形式的一种.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方能让受众主动或被动地理解或接纳中国的政治主张、价值理念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数字游戏"的跨界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和时代背景下,基于博物馆和数字游戏的共同需要和优势互补产生的实践,围绕这一实践形成了各种评价话语。文章以博物馆与数字游戏的跨界实践为例,运用话语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跨界的基本背景、进行跨界的实践和话语、跨界后的影响和评价三个维度对"博物馆+数字游戏"展开论述,最后针对跨界实践和与此相关的话语表述进行批判性反思。对"博物馆+数字游戏"跨界实践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博物馆的跨界现象及博物馆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电视"面对面"所营造的大众话语空间,需要"我"和"你"的参与,也需要调动不在现场的"他/她"--公众的参与,这就决定了电视"面对面"的访谈不仅需要展现"我"和"你"的主体意识,也要尊重"他/她"--不在交谈现场的第三方的主体意愿,调动他们参与到电视"面对面"的过程中,共同营造开放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0.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月明 《新闻界》2007,3(4):117-118,116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性话语。广告是广告主通过大众媒体发布关于商品或服务的"言论",这种带有自利倾向的话语,在自由市场体系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客观上具有某些"利他"的价值。因此在西方社会中,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布广告话语,保护广告主的话语权,期望通过广告话语的传播和竞争,使市场信息更透明,防止市场垄断,同时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的广告法规和行业的广告规章对广告话语信息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防止广告话语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对消费者和大众产生的各种误导和伤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面临诸多新挑战,包括教师话语权威下降、学生陷入"算法"陷阱、接受空间被解构等.这些挑战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理念转变、话语体系革新、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空间构建等多个维度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优化路径,从而进一...  相似文献   

13.
政治的中介化是近来媒体与政治关系研究的重点,但运用这个概念的学者多强调大众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技术和手段在政治传播领域中地位的变化,并未深入体察新闻话语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基于对相关概念的辨析,新闻话语形成的历史回顾,和国情咨文讲话媒体报道的个案分析,本文认为新闻话语的形成以及对政治话语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对政治的诠释)才是中介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且至今也是媒体对政治发挥影响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当美国新闻事业走出黑暗的政党报刊时期,进入现代化,传媒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报刊一改宣传、攻讦的面貌,以大众而不是少数政治、文化精英分子为阅读对象,为适应大众口味大量刊登趣味性社会新闻,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呈现出通俗、活泼的面貌.而在中国近、现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的新闻事业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也逐步走向大众化,并伴随着语言文字的改革;当代,晚报、都市报等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也呈现出这种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5.
电视谈话节目:实现大众话语权的节目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之所以能成为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对大众话语权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谓的"大众话语权",就是指平民大众拥有在公共空间中的表达自己意见、观点和思想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梅慧 《当代传播》2012,(1):105-107
信息爆炸、技术高新、文化多元,媒介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模式和理念被打破,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播音员和主持人也以新的表达样式面对受众,为媒介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价值取向偏离常规轨道,过度的"人际化"、"娱乐化"、"三俗化"引发各界热议。在媒体这个文化传播平台上,播音员和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要满足受众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建构播音话语审美空间,引导大众提升情感,促进传媒和谐传播。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将疾病视为一种生物性的肌体紊乱现象,社会建构理论却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认知视为一种社会性和制度性的产物.大众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向公众传递特定时期的主导性疾病观,从而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与想象.本文采取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建国以来关于肺结核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这一慢性传染病在官方话语中的变迁.研究认为,与麻风病、艾滋病等长期蒙受道德污名的疾病相比,肺结棱病在我国的主流话语中长期被视为一种"贫穷的疾病"而与"人民的苦难"相连;在医学政治化的整体建构下,肺结核病这一具有特殊政治意涵的"人民的疾病"显示出与国家政治体系改革密切相连的"进步性"主调.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21):48-51
Web2.0交互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微博时代话语呈现草根话语、民粹话语、知识话语和政治话语四大话语形态。本文主要立足于微博这一媒介平台的内容简短、原创性、交互性强、便捷性、群聚性、开放性等特征,对草根话语形态、民粹主义话语形态、知识话语形态以及政治话语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分析当前微博时代话语形态的变化现状以呈现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中介了政治阶层与市民阶层,媒介需要辅助执政。惩罚作为一种景观需要在大众媒介话语中得到建构并向市民阶层弥撒,从而从精神层面遏制潜在的犯罪动机。本文以一期法治新闻为例,基于符号学、叙事学与话语分析等方法,剖析其中的惩罚符号建构方式与建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审丑行为,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设置议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造就"乌合之众"三方面对审丑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审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