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发现我跟啮齿类动物很有缘分,小时候就喜欢松鼠、花栗鼠,而编辑出版的图书中,更是有《鼹鼠的故事》《鼹鼠姐妹奇遇记》,而这次,我看到的是一群老鼠,而且是14只。这是一套融合自然之美与亲情之爱的世界经典图画书,是日本图画书大师岩村和朗的经典代表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在央视热播的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拿着铲子,可爱善良的小鼹鼠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以小鼹鼠为主角的系列图书在世界各地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于2012年12月份面世的"鼹鼠儿歌认知  相似文献   

3.
海外荐书     
《出版参考》2014,(10):39
正《土地里的小鸟》Der kleine Erdvogel出版社:Beltz Gmbh,Julius出版时间:2013年7月图书类型:图画书作者简介:Oliver Scherz1974年生,曾经就读于莱比锡音乐戏剧学院,学习戏剧。从事编辑、导演、演员和作家等职业。现和家人生活在柏林。Eva Muggenthaler1971年生,曾在汉堡学习插画和图形设计。凭借《白熊与黑熊》获得了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提名。内容简介:小鼹鼠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鼹鼠不能飞的事实。它好希望能飞呀。小鼹鼠询问遇到的所有小动物们,怎样才能飞起来。母牛说:"你为什么总是奢望做不到的事呢?"苍蝇对它说:"你已经有门牙了,怎么还想要翅膀呢?你看不见东西,如果会飞的话一定会撞树。"公鸡对它说:"听着!我已经尝  相似文献   

4.
先摘引几例有关报道: (1)《轻重之别》中说,那些生活极有规律、讲究修身养性的人,一生再健康也难免偶尔患感冒,“但是那癌症的得病率却低于不讲生活规律的人几十倍。”(2000.12.29《杂文报》) (2)《另类公道》中说:“……而我呢,你知道,至今还只有我儿子一个在咱们机关工作,比朱副局长(2个)少了一倍,比马副局长(3个)少了两倍”。(2001.8.24《杂文报》)  相似文献   

5.
漫谈"现行档案"、"档案产业"等档案专业用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了《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5期晋平的《不应否认“现行档案”的存在———兼与吴品才同志商榷》后,觉得我日常使用的一些专业用语,如“现行档案”、“实物档案”、“文书档案”、“档案产业”等,是否合适,是需要斟酌一下的。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建议将“现行档案”改称“现时档案”吴品才在《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2期的文章中说“现行档案”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不应该存在的,而晋平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现行档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档案法》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将档案定位为“…  相似文献   

6.
当我在不经意间读了翁礼华所著《五十而知天命——财税改革随笔》(以下简称《五十而知天命》)一书时。油然而起的一个念头,是想去多买几本,来分赠给我觉得可能会像我一样喜欢这本书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哲理漫画》古代卷己全部出齐,堆起来有一大摞,她的文字作者就是与我对面而坐的王玉北。《西方哲理漫画》是一摞好书,值得一读;王玉北是一个好人,更值得一“读”。一《西方哲理漫画》以文字和漫画相结合的形  相似文献   

8.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前,贾平凹《废都》面世,当时很热闹了一阵子。据作者说,这是他"安顿灵魂"的一部书。媒体称它是中国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我的浅薄感觉则是:此书似是按《金瓶梅》洁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董岩 《今传媒》2006,(7):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刘效礼:也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思绪凝聚在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上。就提出了拍摄《毛泽东》的动议,后因种种原因未批。1993年初,我再次提出拍摄《毛泽东》的具体设想,杨伟光台长拍板定案:“你们是国家队,要拍出国家队的水平。”此时,距12月26日还不到8个月。董岩:中国第一部纪念伟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就这样提…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我受聘为《红旗》杂志“第一读者”,至今已20年了。虽然我的工作、职务都有过变动,而当“第一读者”却一直坚持下来没有变。我觉得,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能作中央党刊的“第一读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神圣庄严的责任。《求是》编辑部为我提供了机遇,让我能长期学习党刊、宣传党刊、推广党刊,对我思想觉悟的提高、工作的促进、学术科研的推动,都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3.
"述而不作"与"斐然有述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述而不作”之说,对中国的文人影响甚深。梁启超先生在《国故学讨论集》中就说过这样的话:“先辈每教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但梁氏接着又说道,青年学子的“斐然有述作之誉”,其实也是鞭策读书和做学问的一种妙用。他举了个例子,同是读《文献通考》中的《钱币考》各史以及《食贸志》中的钱币下各文,泛泛读去,很可能一天所获,但如果是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者的文章,其读后所得则会大不一样,很可能是“加倍受用”。梁氏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16.
偶然在一个旧纸袋里发现两本《蜜蜂》杂志,纸已发黄发脆,一碰就会掉下细细碎碎的纸片.在两本杂志的夹缝中又发现三页纸,原来是父亲丁景唐当时想写回忆《蜜蜂》的两个开头,题目为《采撷百花酿蜜忙——记1938年编辑<蜜蜂>文艺刊物》. 一个开头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孩提时的幼稚,穿开裆裤而脸红的.我也服膺先生此语.初生之犊不怕虎,没有当初的幼稚,何能茁壮长大成人.年青人充满活力和精力.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1938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  相似文献   

17.
《参考消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是快乐的代名词。每每与它亲近 ,我都能获得大量鲜为人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眼界为之大开。 70年代初 ,我还在读初中。一次送语文作业本进办公室 ,第一次见到报架上的《参考消息》,我很惊喜 ,也很纳闷 :《参考消息》“参考”什么呀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那上面不是报道外国的消息 ,就是外电对中国政局、经济形势的评论 ,内容就像刚出炉的烧饼 ,散发出新鲜的麦香 ;它见解独特 ,闻所未闻 ,一看而不能止。时间凝固了 ,不知什么时候校长走到了我身后 :“去去去 !这报纸学生不能看 !…  相似文献   

18.
刘畅 《青年记者》2012,(10):30-32
几年前,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批评了一些媒体关于农民工阿星杀人事件的报道(《忽视平衡意味着忽视社会责任——阿星事件一些媒体报道反思》),随后,我也看到了相关记者所写的采写经过介绍,感觉到有些职业原则、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继续讨论与思考. 其实,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新闻报道“采访手记化”的倾向,突出的表现,是记者的个人情感、评论充当了报道的主要内容,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多有情绪表达和议论,而不再将客观事实不动声色地描述给公众.  相似文献   

19.
1993年,我在上高中时购买了第一本创刊号——由共青团武汉市委主办的《豆蔻年华》,我被创刊词《兼致所有的少男少女》中的一段话深深吸引。那是:在霜降的日子里,为一个严峻而萧索的季节作一次潇洒的舞蹈,然后醉依在一棵树下,让晚风告诉我们:生活是一种历程!生活是一种永恒!我如饥似渴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本创刊号,一个念头在脑中诞生,那就是收藏创刊号。当时能收藏创刊号的渠道很少:一是购买新出版的创刊号;二是在书市地摊上购买。而今在武  相似文献   

20.
《新农论》,曾业松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在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理论界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三农”问题呢?所谓“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最近,我有机会读了曾业松著的《新农论》一书,使我在这方面受到很深的启发。作者潜心探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20多年,深入全国1300余市县调查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