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档案数字化及其意义   1.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把各种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联,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从而及时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
一、档案数字化及其意义1.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含义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把各种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联,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从而及时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即实施手工管理保证点到点的传播,即便是经过编研等初步加工,编辑印发档案…  相似文献   

3.
正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实质是在维护信息内容原貌的前提下对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进行转换。具体而言,就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声像档案等载体上的内容进行转换,以数字形式记录,成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字信息。它包含三层含义:首先,馆藏档案数字化过程。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转换能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并建立完备的档案数据库;其次,实现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  相似文献   

4.
<正>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藏形式以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以电子文件、光盘、多媒体等载体的数字档案为主和馆藏工作自动化,档案管理业务以手工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为主,以及馆藏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化。一、档案数字化的技术要求1.档案的显著特征是惟一性和凭证性,因此,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必须做到不可变更,或者叫做"永久化"。如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通常采用图片扫描的方式,并做到对页面内容的不可修改。照片档案在扫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14,(Z1):78-79
<正>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馆藏形式以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以电子文件、光盘、多媒体等载体的数字档案为主和馆藏工作自动化,档案管理业务以手工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为主,以及馆藏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化。库藏由"架阁库"转变为电子、光子等数字信号形式的信息储存。  相似文献   

6.
<正>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将不同载体、不同形态、不同记录形式的馆藏档案通过计算机录入、电子扫描、数码拍摄等形式,把档案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并形成可供保管利用、结构有序的数字档案信息库。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包括两项任务:一是将传统载体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二是将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风险是指影响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某种不确定性,它是关于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和其它载体档案的模拟信息将被传换成数字信息,以数字方式来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必然。档案实现全文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我认为,目前进行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工作。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解决馆藏原始档案的数字化问题。就目前技术能力而言,档案数字化,其手段就是对档案实现全文存储,它包括两个方面:1.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以纸质作为载体的档案材料(这里也包括照片档案)要转换成以光盘作为载体的档案,首先要进行数字化,用键盘输入是数字化方式之一,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比…  相似文献   

8.
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将不同载体形态、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电子扫描、数据库格式转化、电子数据的整理等形式,把档案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人们保管、利用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并且能够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链接,从而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给现有的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章对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提出馆藏档案数字化不仅仅是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内容的数字化才是档案数字化的方向;并提出以利用率因素、价值性因素、抢救性因素和独特性因素考虑当前馆藏档案数字化的范围;章还对不同载体的馆藏档案内容数字化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难以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  相似文献   

11.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它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首先必须找到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有效途径,即本馆独立开展,其二是整体外包,第三是兄弟档案馆共同合作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柴瑜 《兰台内外》2012,(4):57-57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数据归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通过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形式的存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谢洋 《山东档案》2013,(6):21-22
纸质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予以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从而快速提高查询速度及利用效率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相似文献   

15.
传统档案在馆藏中占据较大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优势,实现这部分档案的信息管理现代化,有待档案管理人员认真探讨。 一、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 数字化处理就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并存储的电子文件形式的过程。它是实现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使用键盘录入是数字化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房产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房产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一、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原则 1、全程管理是擞字化产权档案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能够接收和保管各保管各进馆单位归档的电子档案,对馆藏传统载体档案全部数字化、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馆藏开放档案的互联网利用以及馆藏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存和长期可利用;县直机关以上档案室传统载体档案基本数  相似文献   

18.
正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档案数字化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档案管理工  相似文献   

19.
档案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扫描等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诸如信息网络安全、档案数字化权归属、电子档案文件证据效力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档案数字化可以开辟全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克服地域限制实现大范围的服务,并且实现了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把信息更及时、方便地提供给需求者.才能为社会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档案数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建设以及馆藏重要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现有以及将来的档案以电子文件形式汇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