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喜儒 《传媒》2002,(6):57-58
藤山纯一先生邀我去喝酒,我虽然滴酒不入,但还是答应了。 藤山先生是经营日本和中国书画的老板,与我本来相隔如山,是野间宏先生介绍我们认识的。 野间宏先生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真空地带》、《阴暗的图画》、《脸上的红月亮》都有中文译本。野间先生对中国友好,远在中日建交之前的1960年,就率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当年是这个团中最年轻  相似文献   

2.
孙建中 《兰台世界》2013,(19):102-103
<正>鲁迅先生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就系统接触了诸如十三经等中国封建文化典籍。18岁时,他不顾他人的奚落到南京求学。接触了小仲马、柯南道尔、赫胥黎等西方作家的作品,也通过维新派报刊接触了卢梭和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1902年至1909年,他又远赴日本留学。这段留学经历对其文学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近代文艺思潮、日本近代文学中对于西方文学的介绍都影响了他的文学思  相似文献   

3.
新闻榜     
李秀英:名誉官司 告倒东瀛 83岁的李秀英还是应该感到欣慰:5月10日,她状告日本作家名誉侵权案胜诉,获赔150万日元,合人民币近10万元。这是中国人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官司中第一次胜诉。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秀英要求日本政府向中国受害者致歉、认罪和赔偿。但日本作家松村俊夫却在其作品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报刊上看到一篇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我们的文学需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颇受启发。但也有些看后感到糊涂的地方,提出来希望得到贾平凹先生和更多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5.
曾经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日前抵京访问。他相继在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和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做了报告和演讲,也没有忘记去游览他所热爱的北京胡同。大江处处表露了时中国和中国文学的深情,以及他对于日本侵华历史的真诚反思,他的这一态度使他无疑成为近些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人。而一向反日情绪比较强烈的中国青年学生,也对他表示了前所未有的好感。  相似文献   

6.
今天能够参加(新加坡)《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出版座谈会,我感到很荣幸。我跟卓南生先生相识将近20年,主要是在中国新闻史研究这个领域进行交流和切磋。卓先生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报刊政论作者。作为一个学者,他有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中国新闻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的影响和知名度,不下于他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学者的影响和知名度。报史领域填补空白作为一个中国新闻史学者,他有一本专著叫做《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是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化报纸开始诞生那个阶段,也就是十九世纪一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这一段新闻事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8.
塑造书籍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造书籍之美[日]菊地信义著吕敬人译编者按:菊地信义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家,也是中国出版界、装帧界熟悉的老朋友。他的作品以典雅而多样化的特征,受到日本国内及国际的赞誉。他的书籍装帧专集分别在日本和中国出版,明年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专集。同时他...  相似文献   

9.
正10月11日晚,我去一位朋友家取一本王世襄先生的书,未能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十多年前去了日本、久未联系的作家黑孩,突然从东京打来电话。她说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而是中国的莫言:"莫言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0.
真不敢相信,安井正幸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安井走了,他对申国的情谊,对我的友爱,继续留在人间。安井先生是中国出版业忠诚的朋友,他是杰出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之一。他主持的书店,从1952年创业开始就是中国的图书和杂志在日本的一个窗口。他说:“我创立书店的宗旨虽说是进口杜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各国进步努力的出版物,但是,从日申之间的历史关系来看,重点放在中国也是必访的。”果然,他的一生不辞辛劳,一直在把中国人民的声音和友情输送给日本人民,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发展和睦友好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日本出版业的访华…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遇难五十周年,在回顾作家坎坷悲壮的人生历程之际,我们发现,他与灿若群星的“五四”新文学社团的许多作家一样,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辑.郁达夫先生将他丰富而颇具特色的编辑实践凝结成了近30篇如“编辑余谈”、“编辑者言”、“发刊词”、“编者按”、“编余杂谈”等文章,是中国现代编辑史上弥为珍贵的资料,对当今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亦不无启迪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野静三先生是日本广播协会解说委员、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教授。1987年8月起来中国任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客员研究员。借此机会,我们请大野先生给学生们讲了一课。他生动地介绍了当记者的经历和体会,并就日本新闻界的状况,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是课堂记录,内有删节。  相似文献   

13.
读《周同宾散文》(四卷),首先使我感悟到:要读懂中国,必须首先读懂中国农民。周同宾先生以文学去读中国农民这部大书,并且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这是我读后的第一印象。周同宾先生的《皇天后土》以九十九个现代农民的生活写实,向我们展示了南阳农民的真实画面,他的《远村风景》则以另一种风格展示南阳民风民俗。真可说是三百六十行,都走进了周同宾先生的散文里。正如作家在第一卷的内容提要里所说,他们“对人生和命运的各不相同的思考和体验,不加雕饰地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村生活的原生的美”。这九十九个农民自己述说的故事,作家…  相似文献   

14.
难忘徐迟     
陆潜 《编辑学刊》2001,(6):78-79
1996年冬日,一颗璀璨的巨星在我国文坛瞬间消失--他便是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诗人徐迟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徐迟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作的诗、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和译著,扩大而言,还有他的人品和他的死,都将会久远地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闻代表团访日期间,按照日本新闻协会的安排,我们访问了九州《熊本日日新闻》。去之前,日本新闻协会的木原正博先生就向我们介绍说,在日本,《熊本日日新闻》以颇具地方特色而受到报业同仁的称许。百闻不如一见。实地访问使我们感到,确有值得称许之处。“突出熊本意识”报社负责编务的常务董事森茂先生告诉我们,他们的报纸所以能办出地方特色,是因为宗旨明确,报纸要“为发展本地的经济、文化事业,使本地人在经  相似文献   

16.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充满矛盾而又不容忽视的作家。他著作等身,在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名气,在海外文坛上有广泛的影响。大学者梁启超给他的评价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题赠林语堂的对联);西方一些汉学家一直把他的作品当成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本。但由于鲁迅先生晚年对他有过尖锐的批评,由于他后期确有过政治观上的迷误。因而长期来评论界便予以简单化的全盘否定,出版界不再出版他的著作,致使我国中、青年读者“徒闻其名,不见其书”,遗憾之至。 1986年夏天,我出于反复的思考,提议出版林语堂1939年在美国问世的、曾经被日本等国文学界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奖作  相似文献   

17.
何标 《新闻世界》2005,(11):53-54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刻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出版余光中先生第一本书算起,我与余先生的合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南京作家冯亦同先生的电话,他向我转递了一个信息,余光中先生有意在江苏文艺社出版一本散文集。余先生是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在大陆一向不乏出版者,他选择江苏文艺社出版作品,理由十分简单,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古都南京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样,仅仅因  相似文献   

19.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20世纪的20年代,由我的外公夏丐尊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外公夏丐尊先生,生于1886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这本《爱的教育》是他在1923年翻译的,那一年他三十八岁,到如今已经整整八十五年了。  相似文献   

20.
怀念黄纯元先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继章 《图书馆》1999,(6):52-53
10月25日,范并思从上海打来电话,言及黄纯元病重,已住院许久。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前段时间纯元先生文章颇丰,大概劳累过度而染疾吧。并没有将并思传递的这一信息看得过重。然而两天后并思又来电话,报道了纯元先生因患肝病逝世的消息。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万没想到如此坚强而年青的学者会这样快为病魔所吞噬。纯元先生,一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这样匆匆离去了,不禁感到茫然。与纯元先生交往颇早,第一次晤面在1986年湖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80年代末他东渡日本研修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回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