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逝去的哲师     
2013年7月29日下午四时许,接朱天俊先生高婿的电话,通报朱先生已于当日下午四时去世.这让我十分惊愕与悲痛.随后,我与系党委书记王继民、副书记张久珍两位老师联系,于当晚七时,前往朱府悼念,并与其女儿朱彤女士协商追悼会等相关事宜.随后,系副主任王子舟、周庆山两位老师又往朱府悼念,并与朱彤女士协商安排朱先生追悼会的一些具体工作.8月4日上午,朱先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当日,《光明日报》刊发系友徐雁教授《朱天俊:一位远去的书海导航师》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14日下午5时,突然接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弟陈建云副教授急匆匆的电话,我们敬爱的恩师丁淦林老师永远离开了,我心里咯瞪了一下,久久说不出-句话,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我怎么也不相信丁老师就这样走了.  相似文献   

3.
"范爷爷走了……"11月13日下午看到短信.我站在电梯里,愣住了.5秒钟后,慌慌张张地拨通一位师姐的电话,但那头已经传来了悲伤的哭声…… 从那一刻起,范老师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中回响.  相似文献   

4.
6月30日下午,我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开会,听到宋原放同志于当天凌晨去世的消息,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因为4月份,我还给他打过电话,为准备写学林史话向他求证学林成立之初的情况,同时约请他作为韬奋出版奖的得主为纪念韬奋诞生110周年写一篇文章.当时问起他的健康情况,他和他的老伴沈老师都说还不错.我在电话中说,等您写好了,我来看您,并拿稿子.谁知道,病魔竟突然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忽然收到徐雁学长的短信,惊悉朱天俊老师不幸因病仙逝,顿感怅然若失,心痛不已.回想起种种往事,朱老师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不时涌上心头.8月3日下午,我陪同徐学长及其在京实习的两位研究生弟子张思瑶、朱琳前往老师府上吊唁,在遗像前深深地鞠躬致哀.  相似文献   

6.
5月23日下午一点钟左右,南京城里已是一片灼热。我和海燕师妹应徐雁老师邀约,到城南朝天宫南侧的仓巷淘书。  相似文献   

7.
9月13日中秋小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我意外地听说丁淦林老师突发脑溢血,正在上海新华医院抢救.拦车直奔医院,楼上楼下反复几趟终于找到重症病房,却错过了探视时间.第二天课后准备再去医院,不料老师已于下午3时35分驾鹤西去.再也见不到可敬可亲的老师了,人天永隔,痛悔曷极!  相似文献   

8.
"大门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在这座大门前,遇到了毛主席,主席还亲切地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了."10月31日下午,复原后的西柏坡新华社旧址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对身边的人讲述当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李瑞环同志在谈到新闻的真实性时曾这样说: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离开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懂得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是一回事,而在实践中使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做到客观公正、真实无误,却并不那么容易.四年前我所亲历的关于一桩冰窟中救人事件的报道,使我对把握新闻真实性之难,至今仍难以忘怀.那是1990年2月3日下午,编辑部接到一篇送来的稿件,写的是2日下午3时40分,市人民公园人工湖上解放军战士跳进冰窟抢救四位落水游客的事件.送稿的不是作者本人,稿件中对事情的经过交待不清,送稿人又不知其详,我决定趁  相似文献   

10.
时间:2007年11月20日上午和12月3日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 访谈人:赵月枝邓理峰 题记:2007年11月19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赵月枝博士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的第六讲.课间赵老师提到一个问题:批评美国,会存在什么样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风险? 她把问题摆出来,教室里一片沉寂.我想可能在场的大多数人尚不能理解她的问题所指是什么,更不理解现在中国百业无不以美国为师,何来批评美国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三月卅一日,下午先后为研究生和大一新生讲授近代印刷出版业之发达,晚间却忽然收到宁文兄短信,告知来新夏先生刚刚在这个下午过世,年九十一岁,并准备于《山东图书馆学刊》下期组织纪念,问我可否写点什么。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第4届全国法制好新闻评选揭晓,我与庞新智同志共同采写的通讯《黄河大桥的警告》(见1989年元月14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荣获二等奖。望着全国法制记协颁发的获奖证书,我心中这样想:从中应悟出些什么呢? 1988年12月31日下午,我赴延津县采访,汽车通过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时,发现大桥新添了不少用红布条圈成的危险标志,数一数就有九处之多。职业的习惯使我脑海中迸发出这样一个想法:在黄河公路大桥上为什么一下子出了这么多事故?可能有  相似文献   

13.
题记:我含泪仰望蓝天,那里有一座闪光的墓碑. 那天下午,像往常一样,杨奇老师摆好装订的报刊和工具,下班时,向大家道声"明天见",随即点头一笑,便匆匆离去.谁也不会想到,他这临去的一笑,竟是诀别.  相似文献   

14.
9月12日下午,我因事正在北京,听说首都新闻学会举办“安岗同志新闻工作经验座谈会”,便报名参加。我是安老的学生,二十多年没见着老师了,心里非常想念他。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一个大教室里举行。我赶到时,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教室已经座无虚席。放眼望去,有满头白发的新闻界前辈,也有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他们兴致勃勃,交头接耳,热烈地谈论着。安老师在哪里?嗖,他正和客人握手哩。他的鬓角添了几絲白发,可精神不减当年,说话时打着有力的手势。穿着仍是那么随便,上身是一件普通衬衣。我赶去和他见面,他愉快地握着我的手,微微笑着和我寒喧,是那样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5.
"我不念书了,我走了……" 这封遗书出自一名天资聪颖、年仅9岁的孩子之手.他的名字叫涛涛(化名),就读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石门小学三年级.2007年9月1日下午家长让涛涛在家做作业时,年幼的他喝了农药"3911"而离开了这个世界,用鲜嫩的生命为代价,表明了对如今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沉重质颖.  相似文献   

16.
2月13日.早上7时.我照例打开电子邮箱,一则来自北京的泣告让我呆住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老师的儿女给我的邮件称:“母亲刘衡1月1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送朝阳医院抢救,昏迷27天,终因心、肺、肾衰竭,于2月7日下午4时逝世。母亲生前得到您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对此我们惟有深躬到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根据母亲生前遗愿.丧事从简.遗体捐献,2月11日我们送别了母亲。母亲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北京长青园,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生命之光’的纪念碑上。未悔人生虽九死,独留史笔待千秋!母亲毕生追寻真理,她光明磊落、坚贞不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精神永存,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我们将永远承传。”  相似文献   

17.
程必杰 《军事记者》2014,(10):27-27
我当记者以来,一直战斗在灾害频发的成都战区,抢险救灾已是家常便饭。要说这次鲁甸救灾报道,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军事记者要随时准备战斗!一、战备之弦须紧绷8月3日下午,是个闲适的周末,春城昆明的大街上,满眼慵懒的节奏。大概17时许,一条消息让我马上紧绷神经——鲁甸发生6.  相似文献   

18.
点歌的故事     
9月20日晚,泌阳县电视台“点歌”节目一开始,荧光屏幕上就打出这样一行字:“感谢我的老师——《新闻爱好者》栽培之恩”,落款是“学生张成春”,接着是韦唯唱的《爱的奉献》.  相似文献   

19.
我院新闻系77级编采专业的同学于6月23日、24日两天下午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学学术研究汇报会,向院系领导同志、老师和同学汇报入学两年多来的学习成果。六位同学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并进行了答辩。该班班主任曹焕荣宣读了题为《关于典型报道的若干问题试析》的论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涉及到新闻理论、新闻教育、新闻业务、新闻改革等方面。发言者着重探讨了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一新的历史时时期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与赵老师的文字相遇,是《双手合十》.2013年的初夏,朱寒冬社长将《双手合十》的选题表和稿子交给我,对我说:“这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赵德发先生的作品,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展示当代汉传佛教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非常独特,你要认真做.”从此,开始了安徽文艺出版社和我与赵老师的殊胜之缘. 拿到稿子后的第一时间,我拨通了赵老师的电话.第一次通话,却仿佛并不陌生,赵老师言语中透出的温和敦厚让人感到亲切.他谈到自己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去研读佛家经典,走进全国各地的寺庙和居士林,了解佛教徒的宗教生活,这让我十分感慨和敬佩,能够用这样的执着和投入去创作一部小说的作家竟然被我遇到了,这是多么大的幸运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