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宪政原则,奠定了中国的宪政基础。在中共要守法的问题上,彭真讲得非常透彻,大体上就是三句话: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  相似文献   

2.
田野 《大观周刊》2011,(15):30-31
宪法和宪政都是现代国家在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概念,两者对于法制、人权等领域的的影响力无人质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历史,更可以获悉宪法和宪政的未来。本文主要谈论宪法和宪政在民主方面的联系。在分别分析宪法与民主的关系、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之后,对两者的联系进行对比和总结,以证明完政是宪法的逻辑结论,宪法和宪政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论解释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共享、消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国传统节日的信仰缺失之因,从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利用传统节日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汪伪宪政实施委员会,是1940年6月27日由汪伪政治委员会第12次会议决议成立的直属汪伪国民政府的以汪精卫为委员长的一个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审议伪宪法草案、伪国民大会组织法及选举法,筹设国民参政会,以为召开伪国民大会、颁布宪法、实施宪政作准备。1945年8月随汪伪政权而垮台。此组史料系汪伪宪政实施委员会秘书处转给该委员会专门委员蔡佑民的一组材料,虽不完整全面,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出该委员会的一些活动爪鳞。特此公布,以供研究汪伪政权之专家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袁方 《大观周刊》2012,(18):22-23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人心中产生了“困惑”,这与人的主观认知。行为追求,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党风存在的问题有关。应从理论认识、党的建设、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入手,使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6.
韩虹  刘焕桂 《图书馆》2007,(6):125-127
《中国国家权力配置考察——百年中国宪法审视》一书以时间为主线,展现出一幅百年中国宪政发展的全景图,并表达了“公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权是宪法的灵魂”的宪法价值理念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沈钧儒,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一生从事宪政运动",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主宪治思想,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旗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声音     
《视听界》2013,(5):1-1
其实。大师在每个行业都有。而大师遍地暴露出社会信仰的缺失。不难理解,精神上空乏无寄托。知识缺失和科学未知之地就变成了大师横空出世的土壤。——据新华社。  相似文献   

9.
正信仰迷雾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信仰的空白与虚无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甚或于一种规律的必然。在这样一个人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人的价值观处于泛滥的多元化,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日益复杂与抵牾。有些年轻人在面临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价值体系时,缺乏信仰,难以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只能停留在原地,在一个阴暗的小圈子里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新闻界对《新闻法》的呼吁从来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中国目前设立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对新闻事业中的各项事务做了较为完整的规定。呼吁一部《新闻法》,从而确立记者的合法权利,规范记者的行为,这看似合理的要求,实质上反映出法律信仰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有的人谈论人权、宪政总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连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把"宪法问题"过于"政治化",忽略了宪政价值的普遍性"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30年前,面对"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这个问题时,主持宪法修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用这三句话来概括。30  相似文献   

12.
李倩 《大观周刊》2012,(14):15-15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城隍神信仰拥有丰富的内涵,其作为众多民间信仰中的一种侧面反应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正>宪法概念的产生与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关,适应了当时社会从封建专制主义向自由主义转变的需要。有了宪法之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了宪政,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宪政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政治形态,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苦大众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时无数进步  相似文献   

14.
杨彬权 《兰台世界》2011,(12):59-60
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君权法定化、公民权利入宪化、本土文化和域外制度相结合以及带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性文件,并对后来我国的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君权法定化、公民权利入宪化、本土文化和域外制度相结合以及带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性文件,并对后来我国的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上,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通过宪法而实现现代国家最理想形式,无民主即无宪政,宪政的本意在于主权在民。正如此,宪政法律秩序必然追求民主,民主是宪政法律秩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戏神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浸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推考出中国古代戏神信仰产生于宋代。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戏神信仰的历史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探讨了清代中叶戏神繁盛的原因是源于戏曲声腔的多元化和地方剧种的大崛起,而明代存在的"二郎神"信仰在清初被"老郎神"取代,则是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改弦易辙所致。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其他法律、包括新闻立法的依据。我国宪法包含着新闻自由的思想,体现着新闻自由的精神,并从多个角度规范了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同时,宪法也对新闻自由的具体实践规定了诸多的限制。在新闻立法呼声日高的今天,对宪法有关新闻自由规范的探讨,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我国宪法对新闻自由原则的保障   1.新闻自由是宪政精神的内在要求。   宪政即宪法政治,指国家的机构运转、职能设置和公民权利的保障都按照宪法来进行。因此,宪政基于运行的宪法也须符合权力制约和权利保…  相似文献   

19.
从戊戌变法以后,宪政就一直是国内外报刊热衷探讨的问题。改良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不仅将西方的立宪制度条分缕析地介绍给国内读者,同时还将宪政文化作为一种国民常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尽管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对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对于以宪法实施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辛亥革命的结束无疑也结束了清政府立宪实践的可能,但改良派人士在宪政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并非毫无"遗产"可言,至少在一些报刊的议政方式上已经将"舆论政治"变成了宪政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这不仅在新闻史上意义深远,也给现代政治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国风报》于1910年2月创刊于上海,作为一份旬刊,它  相似文献   

20.
建立有效、合理的宪法监督机制构建宪政的必由之路,而对宪法监督价值主要内容的把握,则是宪政建设之基。从宪法监督价值之间的关系看,宪法监督价值可分为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分权制衡、秩序、法治等方面,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正义、人权、自由、平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