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哲杨 《传媒》2023,(24):91-93
随着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风景,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媒体持续聚焦的对象。对城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既是透射城市社会运转的应有之义,亦是记录普通人生活意蕴的社会责任。本文从“都市戏剧”的理论意涵出发,认为“原真性”与“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呈现的两个关键镜头,并立足二者的组合互动,以“传媒—文化—治理”为核心线索,提出城市文化呈现的理论进路与实践议程。  相似文献   

2.
李春霞 《新闻界》2005,(1):88-89
“电视和乡村生活”中有三对关系——“现代社会/前现代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城市/乡村”;“全球/本地”,这构成了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语境,对中国来说,对这些关系的认知是更好地理解“传媒文化”,“全球/本土”,“城市/乡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唐英 《当代传播》2006,(6):66-68
马克思不曾系统论述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消费,因为那个时代美的生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社会化。随着文化成为社会商品和消费品,社会精神财富生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而美和美的生产根本上属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性和文化性领域。在这个消费时代,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组成部分的美的生产已空前的专业化了,与之相应,我们的生活也空前的“审美化”起来。和其他任何社会化生产一样,美的生产也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生产是创造,消费是对已有成果的占有和享用。由此,我们可以把美的生产二分为消费式和生产式两种。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聚落形态。今天的“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集聚中心,也是现代文化的辐射源头”。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肯定文化的异质性,认为“文化可以全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同时认为“不同城市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差别很大……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铮  熊澄宇 《新闻知识》2007,21(5):23-25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聚落形态。今天的“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集聚中心,也是现代文化的辐射源头”。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肯定文化的异质性,认为“文化可以全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同时认为“不同城市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差别很大……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重要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袁瑾 《网络传播》2004,(8):62-62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但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网络那样,真正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崭新的人类环境,并如此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第一部分描述了现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景观。第二部分从中概括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离散-整合总规律。现代社会看上去是“同时变大又变小”,“自相矛盾”,混沌一片,其实是发展太快使人眼花缭乱所致。现代世界发展走着一条先分后合的道路。第三部分首先回顾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离散-整合的道路,所谓“亚洲价值”论是对历史的倒退。以往的历史都是片面发展的历史,后现代社会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历史空前伟大的转折。本文再次提出了新现代化道路的概念,处在这个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一条尽量全面发展的道路。现代化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西化;但是现代化又总是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制度特色,从这些方面上讲,目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将是一个高度离散又高度整合的社会,它将造就一种崭新的文化:全息文化。到那个时代所谓“亚洲价值”论更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全球的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可能使共产主义基本原则得以实现,西方文化长于分析,中国文化长于整合,两者各具利弊,具有互补价值。本文分析了美、韩、日三国文化心态,认为各民族都应以大度、开放和相互提携的文化品格创造辉煌的21世纪。  相似文献   

8.
张铮  刘晨旭  邓旸 《传媒观察》2023,(12):97-104
“小镇”是一个近年来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复杂概念。它并不只是一个封闭的地理指称,还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多主体共构、多社会背景、多话语基础、居于城乡之间的文化概念。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二元区隔观和去中心化的双向流动观这两种城乡观念之下,不同主体在社交媒体中对“小镇”的话语建构也存在着差异。个体话语创造了想象空间并影响着“小镇”的社会现实建构,同时促进了乡村资源在城市中的再生产;新闻媒体受社交平台上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更关注“小镇”个体、群体的需求和声音,促进“小镇”成为百姓的“小镇”;政府和商业机构通常将“小镇”建构为以田园景观、民族风情等文化意象为突出特征的场域,以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本研究为借助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小镇”形象、深刻理解“小镇”的内涵及其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美的主要特征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间的美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具有各式各样的形态,如精心设计的服装所创造的是一种服装美,文明的行为举止、姿态风度所创造的是一种行为美。编辑工作也会创造出编辑美。以下先谈谈编辑美的特征。 (一)编辑美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宏观上看,编辑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它的客体对象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编辑通过审美活动,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着种种发现、筛选、组合和改造,从而提出了新的选题,发现了新人新作,编发各种书籍、丛书和套书。在这些创造性劳动中,凝结着编辑自身的知、  相似文献   

10.
书刊编辑美泛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刊编辑美泛谈●徐树文【太原创造和追求美一直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活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到了文明时代,创造和追求美就成了人类非常自觉、甚至是苦苦追求的目标。书刊编辑是社会文明活动中的主将,从而他们毫无例外地成为创造和追求美...  相似文献   

11.
纪实摄影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在艺术实践中强调了人的感性能力在艺术中的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它与画意摄影有着不同的追求。画意摄影是对心灵视野的折射,追求理性的完美,遵循传统的艺术规则,不断地守美理性到极致,创作出许多的经典作品,为人类的摄影文化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纪实摄影是对直观视野的反射,所追求的是使摄影艺术从传统的理性中摆脱出来,向着感性回归。因为它认为,摄影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类感性存在的一种方式,渴求对真善美的表达。因此,纪实摄影并不注重“人工雕凿”,而主张从现场抓取“决定性的瞬间”。作…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有“实体”和“关系”两种思维方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制度规范、价值取向均发生了重大改变,就文化谈文化的“实体追问”回避了乡村文化建设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结构性矛盾问题,极易导致不切实际的“空洞构建”。“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专题以具体实践过程为主线,将研究对象置于某种历史或现实交汇的“关系场域”中加以分析,反映出乡村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可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从“实体追问”到“关系思维”转向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周景勤 《出版参考》2006,(11):32-33
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无论是李白的“举杯望月”.苏轼的“把酒问天”.还是王维的“西出阳关”.无不显示出浓浓的文化味。所谓酒,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市面上经常见到的有白酒、红酒、黄酒、老酒,还有啤酒等。众多的厂家.面对日益觉醒、日益挑剔的消费者。无一例外地在营造着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文化,在引导着消费。创造着消费……  相似文献   

15.
春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仪式,《2022川渝春节联欢晚会》成功地将观众观看晚会的“行为聚集”深化成了内在的“精神勾连”。用影像化、艺术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用心立意、创造新意、饱含情意,充分诠释了“生活是美的”命题,展现了节庆之美、民俗之美、生活之美,更是传递出巴蜀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承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断言:“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是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现代文明,还是众多的问题和麻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网络社会的预见、认识和行为。有害信息、虚假新闻的传播问题,“网络暴民”群体的谩骂侵扰、恶意攻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城市文化的形象代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聚集,公共图书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典雅的外观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个性与特色。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的公共文化体系中是社会的教育、信息、文化活动中心。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地位等方面来探讨公共图书馆的城市文化形象代言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为助力城市品牌建设,2023年9月1日起,河南商丘日报重磅策划了“殷商之源探源大美商丘寻美”大型融媒体主题报道。“殷商之源探源”采访组以商丘为起点,分赴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新乡、鹤壁等地,探访商朝的历史进程,寻访商朝在中原大地留存的厚重文化,印证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大美商丘寻美”采访组,聚焦商丘近年来的发展,以图片展现商丘城市和各县(市、区)城市美、乡村美、产业美、文旅文创美等。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多元传播,全方位展示出真实、立体、丰富、生动的城市文化、城市风貌、城市品质,让“殷商之源大美商丘”的城市品牌具体可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周根红 《现代传播》2017,(11):91-97
城市想象是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表达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城乡社会文化的变迁。8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表现出乡土文化的坚守;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则表现出对城市物质财富和生活方式的向往;90年代中后期,城市基本上都以一种先进、发达的姿态对乡村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扶贫";新世纪后主要是以城市的方式建构农村,并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互动的叙事模式。然而,新世纪以来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对城市或城乡关系的叙事缺乏对乡村的真正了解,而是以城市的视角对乡村进行主观化的城市改造。  相似文献   

20.
徐雁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0,(4):109-110,117
在苏州寒山寺碑林中,有一通少为人注意的旧碑,那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金石学家邓石如(1743—1805)题写的联语:“处世劳尘事,传家宝旧书”。“旧书”何以可“宝”?除了其传世稀少,“物以稀为贵”的市值因素外,更因为其中蕴含着先贤的知识学识和思想见解,具有立身治家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人文功能。而“旧书文化”,就是一种以古书旧籍为载体的历史文献,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作用和精神效能的总和。它是人文精神发育的起点,更是一切文化创造和科学创新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