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还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受众对新闻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始终居于首位.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能力和影响力如何,是媒体品牌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新闻采编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环节,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在新闻敏感性、采访前的准备、报道的表现形式和新媒体展现等方面还需加强完善.  相似文献   

2.
杨建波 《东南传播》2018,(4):152-15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传统纸媒开始走进融媒体时代,报纸、网站、微信、微博以及APP进行相互融合,在新媒体融合的构架下,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十堰晚报》全媒体就进行了一些探索,以近期推出的《早安·十堰》为例,不仅通过传统媒体刊发,而且通过微博、微信以及APP这些新媒体进行二次元传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系列报道不仅体现了媒体的民生情怀,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新闻与经营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4.
刘文浩 《青年记者》2016,(26):107-108
版权对于纸媒生存发展的意义 版权之于纸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纸媒的采编成果是一种具有专属性的新闻产品,纸媒享有其新闻产品的版权.多数网络媒体、新媒体平台不具备新闻采编的资格,只能通过网络编辑收集纸媒的新闻,最终呈现给用户.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编辑形式、采集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纸媒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内容编辑方式、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模式方面的挑战,很多记者在采编工作中积极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是采编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记者思想落后、新闻内容质量低、不注重融媒体建设等,这些都影响了纸媒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应转变工作思维,做好角色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时效、打造高质量新闻、提升新闻编辑水平等,为走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之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纷繁复杂的信息涌入各类资讯平台已然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在这种依托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媒体时代,有必要提升新闻稿件质量,改进和创新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方式,保证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质量.新闻行业应对融媒体时代,必须要创新工作模式,抓好新闻采访和写作这一基础起点.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基于融媒体的时代特征,探究纸媒记者采写方式的...  相似文献   

7.
李遥  孟瑞君 《传媒》2015,(16):32-34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从2013年底起开始探索“融媒体”联动报道新模式,即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二者互相策应、互为支撑.这种模式不仅融合了报纸、网站,还汇聚起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手机报等不同媒体平台,通过创新采编流程和新闻生产方式,打造出一个形态多样、手段先进、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新型主流媒体,为新时期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引导力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2014年,微信延续火爆,微博不甘落后,新闻客户端层出不穷,纸媒、传统网站争相改版,传媒依然处在新旧媒体碰撞、融合的骚动中。与此同时,新技术、新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新闻采编中,改变着新闻生产流程,也对传统记者、编辑提出了更多挑战。众声喧哗中,业内对于新闻业的未来、新闻盈利模式的创新探讨甚多,却容易让年轻记者忽略对采访本身的关注,疏于锤炼采访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纸媒转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正对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与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传统企业和新型行业皆以拥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新媒体为营销推广平台.尤其是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主的微博、微信营销渠道为主导力量,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网络营销推广的利器.这些网络平台对纸媒的冲击近两年来迅雷不及掩耳,逼迫纸媒转型更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0.
张磊 《传媒》2016,(1):47-48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路径、受众接受各类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前很多传统媒体已纷纷建立了诸如新媒体部、融媒体部等新闻信息的传播机构,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信息的编辑、加工、发布.  相似文献   

11.
葛明  邵旭根 《传媒观察》2013,(11):56-58
微博时代、微信时代,很多事件中的旁观者、当事人都成为记录者,各种视角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传播出来。媒体人使用微博、微信,建立广泛的职业社交网络、更为快捷有效的信息源,得以有效拓展报道自由度。双“微”时代,正在改变纸质媒体的新闻流程,甚至其操作理念也在酝酿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试图从新闻实践层面,探寻“微”生态下纸媒突围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压力很大,要善于以变应变.新媒体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传播介质,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闻传播的介质可以发生变化.但是,新闻内容的生产和社会需求是永恒的.纸媒的专业新闻生产的功能,是不会衰亡的,因为社会需要它.现在很多纸媒都主动融入了新媒体,在普遍运用电子报、二维码、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基于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这种融入需要一个过程,融入的方式、方法在不断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在时效性、新鲜性、互动性、便携性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纸媒,做好文字组合报道这类思想性强、化整为零的深度报道,再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扩大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彰显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融媒体时代纸媒如何做好文字组合报道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多篇文字组合报道采编和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和研究,旨在为纸媒做好文字组合报道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融媒时代,传统纸媒摄影记者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迅捷的数码处理技术和网络空间的巨大容量,为新闻组照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当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中的论坛、微博、微信和客户端,都十分需要优秀的图片,而新闻组照则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全方位需求.本文就新闻组照如何通过增强叙事功能、注重排列逻辑,以取得蒙太奇效果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点,没有受众的新闻传播根本无从生存和发展。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地运用,体育新闻传播也日益走进微传播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继续保持舆论制高点,必须积极使用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高度依赖受众而存在的传播媒介。因此,微传播时代更要加强受众需求研究,让体育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方立明 《传媒》2019,(10):31-33
温报集团按照"移动优先、网络随行、纸媒精读、中控集成"的传播模式,以融媒体中心为枢纽,构建了党报、都市、财经三大融媒体传播方阵,拥有报刊、网站、网络视频、客户端、微博、微信、阅报屏、手机报等十多种媒体形态和181个媒体端口,打造温州新闻、掌上温州等20多个50W+新媒体平台,集聚用户1762万。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大众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既能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同时也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一直以来,纸媒是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进入新时代之后,信息化技术更新换代,那么新闻传播方式也开始变得多元化。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一些新媒体的传播工具已经和纸媒开始竞争传播市场。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时事新闻的发展现状以及困境,并针对当前的时代发展元素,提出时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对策,促进时事新闻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微信已经成为继网站、微博之后的又一新媒体传播平台。报纸媒体借力微信可以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将微信平台作为服务转型的突破口,培育黏性用户群落。本文以河北省纸媒微信平台的编辑实践探索为例,管窥我国报纸媒体借力微信平台实现突破的新媒体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京报评论微博、微信官方平台相继开通,依靠新京报评论版高质量的内容及新媒体平台自身的创新,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范例。然而,其微博、微信平台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内容上主要依靠报纸评论版块内容,只是纸媒评论的推送平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新较少,新媒体的互动性不足,带有传统媒体单向式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郑艳华 《今传媒》2013,(5):93-94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清晰——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转入数字新闻阅读,新闻移动化和多终端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媒体纷纷转向网络。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运用新技术、新渠道在报道观念、采编模式、稿件内容、传播形态等方面创新突破,发布及时、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时政报道跃上新高度,传统媒体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