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郭雉妮  杨洁 《大观周刊》2011,(13):56-57
电影对白是一种口头功能语篇,具有日常交际口头语的特征,而人际隐喻虽是英文正式语体的主要特点,但为了使日常口语交际新颖,在交流中适当得使用人际隐喻修辞手法,能够使口语交际更加成功。人际隐喻在口语交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角色对白为例,浅析了人际隐喻在电影对白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舒骅 《新闻窗》2011,(6):76-77
现代汉语的句子,根据全句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由于消息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基本职责是叙述和展现事实,所以消息文本中陈述句占绝对优势,出现比率绝对高于其他三种句类,陈述句成为消息文本中的主导句类。相对于陈述句的大量使用,消息文本中很少使用感情色彩比较浓重的祈使句和感叹句,疑问句的出现频率也明显趋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新闻话语的交际意义进行了阐释。语用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对话语意义推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二者都暗示了交际者在意义推理中的理性行为,即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是符合逻辑规则的。话语意义的理解可以看做是在新闻语言交际语境中对交际者说话意向的还原。新闻话语意义的推理可以看做新闻交际者对信念协调性的自我辩护。基于此,作者提出如下假设:在正常新闻交际语境中,我们倾向于相信一个陈述,而不是拒绝它。即使这个陈述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证明一个陈述是错误的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我们只有在确定这个陈述是错误的时候才拒绝它。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将从认知语言学转隐和隐喻的角度,对其戍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并在日常交际中巧妙运用,通过委婉,幽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瑞金 《大观周刊》2011,(35):24-25
隐喻是一种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认知手段,人类以自身结构去认识世界的人体隐喻也是隐喻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而人体中首、尾也是经常被用来指代时间、空间等概念。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head(苔/头)和tail(尾)隐喻的不同,揭示了其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雯 《大观周刊》2011,(31):126-126,150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广告中的隐喻进行尝试性的探讨,认为广告中的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广告标题是广告内容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本文对主要翻译理论进行了回顾,提出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选择最具隐喻语言特色的广告来探讨隐喻翻译,尝试对隐喻翻译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往往要对某个对象的性质、状态等进行多方面的陈述或说明;这种陈述或说明一定要符合对象本身的具体实际,符合逻辑。如果不符合,或是相矛盾,那就会造成语义相悖。而在陈述说明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以主宾关系相关联相对待的两个对象或两种状况等,它们的主宾关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不能颠倒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采访中的语言顺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卫卫 《新闻知识》2012,(7):94-95,111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探讨新闻采访中的采/受双方如何顺应特定交际语境,选择得体的语言形式,使言语表达更恰当,使新闻采访顺利、成功。全文旨在证明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这两个主观语境因素,对新闻采访交际语境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顺应现象具有很强的阐释力。记者和采访对象在新闻采访中要实现成功交际,语言选择必须做到与双方的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顺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并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关媒体关于十八大报道主题、报道基调和报道文本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正面陈述与责难叙述、典型话语立场与冲突话语立场、描述话语与隐喻话语上搭建了中美媒体的新闻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转移:申奥陈述片的视觉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视觉文化传播有关的理论框架下 ,从分析申奥陈述片的制作过程和文本入手 ,试图从文化转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全球文化在中国的本地化 ,以及这一过程对弘扬中国东方文化的意义。研究认为 ,北京申奥陈述片是一次成功的展示中国文化的案例。陈述片的制作和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 ,具有文化转移的特征。陈述片大量使用了视觉符号、视觉形象 ,充分彰显了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转移过程中的独特性 ,这使跨文化传播非常有效和容易。  相似文献   

11.
张敬敏 《大观周刊》2011,(29):102-103
在我们日常交际生活中,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一些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现象。模糊语言是我们人类自然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语言交际是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砝码。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的分析.给学生一些语言交际技巧方面和如何适当使用模糊语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航 《大观周刊》2012,(29):49-51
当事人陈述作为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其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当然的作用。主要原因是我国民诉法没有对当事人陈述做更进一步的划分,使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当事人所作的对已有利的陈述和对舂不利的陈述被混为一谈.导致当事人陈述制度的瘫痪。结合大陆法国家的经验戳及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将当事人陈述区分为当事人听取、当事人询问和自认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一实践问题,同时完善相应配套措施,提高当事人陈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兴的陈述性疑问标题在报纸上大有越来越多之势。所谓陈述性新闻疑问标题,是指那些本是明确告知语气标题被加上了问号,成了疑问语气的疑问句标题,如《天外发现生命之水?》等。这种疑问标题不同于那些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及其他疑问语气明显的标题,这些标题中既没有“为什么”、“谁”和“吗”之类的疑问代词和语气词,也不像《越来越优还是越来越油?》二者必选其一的疑问性很明显的标题,是去了问号就是陈述句的标题。 从笔者查证的此类标题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是因为新闻信息来源不可靠,或者有几种不同…  相似文献   

14.
刘旭阳  蔡昌卓 《传媒》2023,(1):70-72+74
本文通过Coronavirus Corpus检索并提取了西方媒体中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战争、水、地震、竞争、杂草、流感等多种隐喻,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批判隐喻分析的方法,分析讨论了众多隐喻所激活的深层框架,即隐喻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指出隐喻激活的深层框架中多数有利于抗疫,少数不利于抗疫。  相似文献   

15.
郭英 《新闻知识》2012,(7):35-36
新闻报道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通常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功能。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提高新闻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本文探讨了模糊语在新闻中几大语用功能,同时还以关联理论的推理交际模式分析了新闻模糊语言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黄祎 《大观周刊》2012,(51):352-352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流能力。相对准确的理解和交流依赖于交际参与者对自然、社会、文化知识的认知。而对这些重要背景知识在会话中的有效处理,即语用推理,对成功的语言交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语用推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尝试分析语用推理锁依赖的主要线索,探讨在交际教学法的教与学中提高学生语用推理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这四个方面构筑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解说语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解说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提升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春苗 《大观周刊》2011,(13):22-23
空间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空间能够传达空间语意。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空闻语系统。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的个人空间语言差异,指出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是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帮助达到人们增进相互了解,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语境是人们正确运用和理解语言的先决条件,在交际活动中脱离语境人们很难把握话语或语篇的意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英语习语在话语或语篇中具有显著的语境意义或作用。英语习语在交际中能给交际双方提供各种语境信息,使交际双方准确地掌握话语的意义,并使交际获得成功。因此,本文认为,探讨英语习语特有的语境意义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小超 《大观周刊》2012,(40):197-198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场景中逐渐提高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它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