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网络舆论暴力是伴随着网络普及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网络舆论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力求从众多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可变性中寻找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模式,探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规律,并尝试构建出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螺旋"模式,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无疑是当下网络最炙手可热的名词。目前,由人肉搜索代言的"公共批评"与"网络暴力"争论不休。本文试图分析其"公共批评"的成效及"网络暴力"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引导"人肉搜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2006年以来出现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网络话语暴力产生的原因,即从内因(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性)去具体分析如何导致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产生;而外因--一是历时性因素,"五四"以来话语暴力路线的延续;二是共时性因素,网络话语暴力是由当前社会语境所造成,诸如话语体系的低俗化,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焦虑心态,以及后现代主义某些特征在网络上的反应等.文章最后从积极意义上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倾向于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爆吧"行动行使言论自由权,这种虚拟社区的集合行为使网络民意表达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变得模糊,网民在网络匿名状态与群体感染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很难进行理性的表达,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从"爆吧"现象着手,分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暴力的本质、特征、成因等,以期找到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法,为网络民意的理性表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网络暴力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网络用户的言论、行为欠文明,甚至带有暴力色彩,部分网络服务和游戏也充斥着暴力内容。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妥善解决网络暴力现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网络"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网民对道德的捍卫、对真相的追求。但目前在互联网上它更多的演变为一种非理性"惩恶"式的网络暴力,引发全社会的忧虑和争议。如何规避网络"人肉搜索"向网络暴力的演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更重要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自我净化功能,同时用权变思维发挥"人肉搜索"商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暴力游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的"网络成癃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广州市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玩网络暴力游戏的状况.研究发现,网络游戏中的某些暴力倾向影响着青少年的现实观,导致了青少年一定的暴力倾向;青少年沉迷网络暴力游戏的程度越深,崇尚暴力的倾向越大.  相似文献   

10.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暴力的大致发展过程是:首先通过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而引发网络"义举",继而多种媒介参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最后,网络暴力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网络舆论监督既为广大网民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的重灾区。本文以近期发生的"丁锦昊事件"为例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戏本身使玩游戏者产生一种暴力倾向,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无论在网络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模仿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网龄越长,青少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小.  相似文献   

14.
王颖  齐超 《东南传播》2012,(1):99-101
网络媒体自诞生以来,已经深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以其匿名性、开放性、无权威性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看似民主的空间。近年来"网络民主暴力"事件呈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最初所标榜的"民主"已经沦为"多数人的暴政"。基于此,本文将在探讨"网络民主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在传播伦理的视域下探讨网络民主暴力的性质、成因及其与传播伦理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6.
"网络暴力"一词在人们看来并不陌生,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也很多,比如"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等。《人民日报》总结了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①在2012年7月6日上映的电影《搜索》中,女主角叶蓝秋因为"公交车上不让座"事件遭受网民的"人肉搜索"与集体讨伐,最终在巨大压力与绝症的折磨中选择了自杀。叶蓝秋的遭遇十分符合网络暴力的特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迅速被全国知晓并且让人们对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不依不饶呢?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当下的一大"奇观"。女性作为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尽管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她们往往在自由、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网络空间更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女性遭受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这不仅给更多的女性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并且也恶化了网络空间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固发展。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公民意识低下、网络技术难以把控及社会性别意识主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人肉搜索之风盛行的今天,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质疑声不断加大.在笔者看来,这种质疑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的角度,善于利用"网络暴力"的价值,将其作为社会监督、思想教化以及舆论引导的社会公器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成为了互联网的负面产物,这种没有"口诛"只有"笔伐"的方式似乎已成为网民们的一种狂欢。本文从网民自身、网络媒体等方面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探讨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海量传播,"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到来,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这既使网络舆论发挥了采集民意、汇集民智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网络社会的严重问题——以非理性"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信息碎片化等多重原因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但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新媒体时代下多方媒介素养的缺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政务部门、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源头解决网络暴力,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