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如何迎接媒体融合的挑战、把握其带来的新机遇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而内生发展是学术期刊转型与优化的根本途径.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收集资料,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从学术期刊自身的角度全面提出应对策略.本文具体探讨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据此从内生发展的视角分四个方面全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并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柳倩 《出版广角》2015,(17):110-111
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如何迎接媒体融合的挑战、把握由此带来的新机遇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内生发展是学术期刊转型与优化的根本途径。本文具体探讨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内生发展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为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制定自身发展策略。【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当前学术期刊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媒体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论】强化融合理念,增强紧迫意识;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内容优势;深化融合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储备媒体人才,完善机制建设等举措,借助媒体融合之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融合国家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数字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推动引导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大步伐迈进,成效突出.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学术期刊传播路径的变革.基于河北省高校期刊新媒体发展的调查情况,文章从内容生产和传播发行两方面总结河北省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差异化选择、合作化运营、"线上+线下"服务和协同创新人才的融合模式,以期突破河北省内学术期刊传播的困局,为高校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依托于数字化出版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学术期刊迎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机.从相关政策、技术发展、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案例入手,阐明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并分析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期刊产业分布形态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学术期刊出版方与技术提供方分离,出版方分散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困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对策.认为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是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一条新思路.还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成要素、运行特点以及组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探讨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之道迫在眉睫.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类型、特点与作用,指出了其存在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探讨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实现繁荣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8.
“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谢暄  蒋晓  何雨莲  康祝圣  王燕  邓婧  叶芳  田江 《编辑学报》2017,29(3):218-221
“媒体融合”时代已全面来临,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通过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认为学术期刊应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优化采编发流程,深化内容融合程度,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进行多机构协同创新,以增强学术成果传播效果,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如何通过创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争取国际话语权,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经济学人》为例,从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必要性和紧迫性、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面临的问题、破解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障碍的对策等方面,对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论述,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朝平  张海生 《编辑学报》2019,31(3):267-270
分析学术期刊与第三方平台融合发展的动因及现状,指出在学术期刊自身媒体生态建设不成熟的现实情境下,谋求与成熟、集成、有影响力、专业的第三方平台融合发展,是当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可能模式。学术期刊与第三方平台媒体融合发展机制的形成取决于3个主要因素:基础条件是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质量;推进的关键是学术期刊与第三方平台的主动精神;有效传播的前提是签署版权协议。学术期刊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是推进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和实现学术信息广泛传播的有效模式,但成功的关键是建立起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和健康生态链。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场景时代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文社科期刊的转型升级渠道趋于多样化,将场景化思维融入人文社科期刊建设,是探索人文社科期刊的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思路.文章围绕场景化思维的内涵、人文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场景"缺位的问题、"场景"思维下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改进策略以及场景化思维助力人文社科期刊微信公众号改革的局限性四大方面展开研究,为办好我国一流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便已起步,标志性的成果为以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公司为代表的各类期刊数据库的建立和推广.自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被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也开启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然而,从历史经验和当前状况来看,版权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一大瓶颈,显性表现为:融媒时代各种版权侵权情形五花八门;现有的相关版权法律争议不断.如何重构既能使学术期刊版权权利人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又能促进期刊学术论文顺畅传播的新的版权秩序,是当下摆在业界、学界面前的突出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杜昀 《传媒》2022,(3):80-82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重塑媒介生态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融媒时代新的传播生态在转变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丰富信息来源和变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使其理念革新、内容创新、方式转型与制度健全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要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需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互动式教育模式、多元化教学渠道、全媒体宣教格局以及夯实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媒体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4.
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渠道与获取便利性、信息传播时效性、受众范围与传播方式、个性化信息需求、期刊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学术期刊应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借助媒体融合之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找准自身定位,提升学术质量,打造期刊特色;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进自身数字出版进程;积极转变理念,大力挖掘编辑团队内部潜力,有针对性地引进复合型人才;注重掌握技术主动权,推进编辑资源共建共享;坚守社会效益为先原则,提升期刊市场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体和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我国传统出版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这对高校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分析和借鉴国外学术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内高校学术期刊小、散、弱之弊端,积极应对,主动有为,着力探索和实践,以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也被提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传统媒体的发展因此受到强烈的冲击。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必须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之路,从数字化转型入手,迎合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管理不够完善,需要所有期刊人的全面创新、转变思维,实现数字化转型,进而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版社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当下高校出版的新课题.高校出版社亟须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引下,调整发展路径和经营模式,在内容制作、媒体传播、营销渠道与资本运作等方面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突破发展瓶颈,激发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学术期刊抓住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探索纸媒与互联网、纸媒与手机终端、纸媒与微媒体等新媒体融合方式,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一些新模式.然而,当媒体融合进入关键时期,学术期刊又遭遇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媒体融合主导权缺位、政策与规制缺陷、传统传播秩序危机等新问题的缠绕,距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媒介形态的变迁带来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自媒体出版是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深度融合的产物,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自媒体出版需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方式,协调各主体多层面的相互关系,坚持开放与共享,努力营造健康、有序、安全的自媒体出版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钊 《编辑学报》2017,29(6):579-582
在分析我国现有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形态特征基础上,探讨当下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瓶颈,以“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的融媒体理念重构了期刊的平台、内容、媒体形式、评议体系、功能和编辑角色等,以充分提升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环境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