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信息特性看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是指公众对于某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组织要素和组织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总体印象.自综合档案馆出现以来,它就以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的面目示人,档案馆作为大众性文化事业机构,其形象具有客观性,应该是文化形象,是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的收藏、咨询、开发中心和文化基地.  相似文献   

2.
档案馆文化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档案馆的形象是指公众对于档案馆的总体评价,是档案馆的组织要素和组织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总体形象。档案馆作为大众性文化事业机构,其形象具有客观性,应该是文化形象,是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的收藏、咨询、开发中心和文化基地,...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馆要想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走出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主动地把自己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档案馆社会化。一、实现档案馆形象的社会化档案馆形象是档案馆以其特定的组织要素和组织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公众对档案馆的感知、看法和综合评价。档案馆形象社会化是确立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档案馆形象的基本前提。档案馆要树立良好  相似文献   

4.
档案馆作为特殊的文化事业单位,从本质上讲,它的形象是档案馆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各种感性行为的整合,同时也包括公众对档案馆的总体评价和综合印象.  相似文献   

5.
档案局、馆分设是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论述了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馆的发展方向,提出档案馆应重塑自己的社会形象,树立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科学研究机构、文化休闲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等角色意识,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研究成果,提升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6.
公民文化权利与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的文化权利需要通过政府创造条件而逐步实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责任体现.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其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档案馆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档案文化需求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档案文化产品与档案文化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坚持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1何为档案馆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 一般来讲.档案馆的形象是指档案馆行为及其活动的成果在社会上和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获得怎样的评价.它是档案馆的实际行为在公众舆论和人们头脑中的投影。按不同的表现形式.应有硬件和软件之分。从硬件方面来看.它是档案馆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应包括档案馆外观设计、规模大小、内部布局、设施配备等;而从软件方面来看,它是档案馆内在深层的形象,是档案馆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管理水准、服务态度,以及对馆藏档案(资料)开发能力等要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是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的良好平台,它能够拓宽档案宣传渠道,提升档案馆形象和公众参与度。本文依据档案机构社交媒体的应用现状,提出档案机构的社交媒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由于档案馆本身的性质和任务 ,决定了它不仅具有贮存、积累文化的功能 ,而且同时也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吴宝康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明确指出 :“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① ,将档案贮存知识的功能与传播功能并列 ,已经成为档案界的共识。但是 ,就档案馆发展现状而言 ,两种功能之间的发挥似乎存在较大的差距 ,传播功能的潜力有待于发掘。因此 ,笔者认为 ,新时期的档案馆更应该注重其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一、塑造档案馆“文化形象” ,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既然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 ,它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 ,必须具有文化气息 ,必…  相似文献   

10.
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是永久保管8党和国家档案资料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馆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要求对档案馆工作进行创新和变革,逐步建立馆藏信息丰富、服务形式多样、现代科技管理、具有公共形象、为全社会服务的现代档案馆,使档案馆具有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信息功能、科技功能、休闲功能等五项新型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把档案馆建设成“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要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保管党和国家档案资料的基地、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基地以及提供利用档案资料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的文化属性是由档案馆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档案法律法规早有规定的。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1987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档案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相似文献   

12.
综合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记忆工程”主体基地,是各行各业利用档案资料的中心。随着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国家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大。在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强劲态势面前,综合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建设问题引起了全国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雷婷 《湖北档案》2011,(11):25-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据此,档案馆应是集中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是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相似文献   

14.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是传承和延续社会记忆,提供档案信息为公众服务的文化事业机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馆要想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走出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主动地融入社会,服务大众,不断拓展档案馆的安全保管、传承历史、社会教育、文档利用和文化休闲功能.  相似文献   

15.
编研工作,是档案开发利用的较高形式,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编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影响到档案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能力。如何有效推动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6.
塑造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导入CI系统入手 ,论述了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建设。第一部分主要结合CI系统视觉识别的规则 ,论述了综合档案馆环境设施的文化建设 ;第二部分主要从视觉识别与理念识别的结合上 ,论述了实现档案文化传播功能对塑造综合档案馆文化形象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行为识别的规则 ,论述了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 ,是塑造综合档案馆文化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档案》2014,(3):14-15
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清楚,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机构,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其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应该如何来设计,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该功能。笔者认为,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应该是开放、安全、舒适、多功能和智能化,充分体现了档案馆的文化气息,彻底改变传统档案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严肃呆板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彭小芹  程结晶 《档案》2011,(2):10-13
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面临着激烈竞争,档案信息供需双方的主导权从档案馆向公众转移。只有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档案馆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为了迎合时代潮流,必须重塑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新形象。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开始意识到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并将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开发思想引入到运营策略之中。目前,信息用户价值创新的管理理念也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档案馆有必要借鉴其理念来有效实现职能的拓展和服务的强化,改变公共档案馆的弱势地位,改善公共档案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章第八条对档案馆的性质和功能表述为:“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2000年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档案馆建成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简称“两个基地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20.
黄二卫 《北京档案》2010,(11):27-2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档案馆已经从单纯保管档案资料的库房变为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基地.这也就对档案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担负起深入研究档案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工并提供档案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重任.档案馆和档案人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笔者认为档案馆应该从建立和完善能本管理机制入手,指导培养员工的能力,积极营造与能本管理相适应的档案馆文化,促进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