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补正     
在我刊2020年第4期发表的赵雪芹、莫长镭、李天娥、罗行的《人文学者的数字人文接受意愿影响因素——以历史学者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图4“外界干预式参与的动机和感知变化”,源自《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年第4期发表的董舞艺、梁兴堃的《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动机的二元结构及行为路径》一文中的图3“外界干预式参与的动机和感知变化”。特此补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探究深受数字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文研究者的数字人文研究行为,促进对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理解,为数字学术服务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对文史领域27名研究生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归纳式编码。[结论/发现]文史研究生数字人文实践存在3类情境要素、7类动机、8个学术原语和34个需求维度。不同情境可能触发类似动机,同一情境下可能存在多个动机,而情境与动机对需求感知的调节存在初级型、任务型和外部型三类。[创新/价值]解构了文史研究生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多维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解数字人文学术过程及其发展动向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提出了数字学术服务优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拓展并深化数字囤积的理论研究,针对人文学者的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情境化探索。[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访谈、关键事件技术法和主题分析法研究人文学者的数字囤积行为。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采集19名人文学者数字囤积的关键事件,然后对访谈语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最终析出数字囤积相关的三大模块和7项子主题。[结果/结论]多维度揭示人文学者在学术信息实践中的数字囤积行为,包括对人文学者数字囤积行为的概念化解析、行为模式的动态演化及囤积者类型的识别、数字囤积的情境因素挖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要素和多情境方向发展的数字囤积行为形成机理模型。最后,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设计科学的理论视角以及量化自我的实践视角出发,为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人文学者在数字化学术环境下的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数字人文大会是国内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加强中国数字人文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展示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成果、探讨数字人文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平台。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以“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为主题在南京大学召开。笔者以此次会议中的专家报告、专题讨论、青年论坛和案例分享内容为综述对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新理念、新成果。总体而言,本届大会聚焦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知识生产范式,充分展现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呈现出了数字人文学科边界不断拓展、交叉融合持续深入、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技术持续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激发数字人文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传统人文学者的参与热情,促进数字人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借鉴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访谈数据进行层层编码分析,深入探究传统人文学者数字人文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出研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学者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数字人文因素和学科因素是影响传统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重要因素。最后从提升传统人文学者认同感和参与感的视角,提出了重视数字人文基础研究、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弹幕评论方式正快速替代传统评论方式的背景下,理解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对数字人文视频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家宝藏》第三季视频弹幕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以CAPS理论为研究视角,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构建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数字人文视频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由认知-情感单元和行为单元组成,分为“认知驱动-情感聚合-行为生成”三个阶段,CAPS理论视角下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总体遵循“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从人文学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文学者如何看待数字人文,他们又如何被数字人文的浪潮所影响。通过对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认知与数字学术需求的考察,为数字人文服务和系统设计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4个领域展开比较研究,并以访谈素材进行饱和度检验,构建起"认知-预判-担忧-需求与应对"的质性主线。[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不同领域人文学者对数字学术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但对其影响的预判也存在共性之处,他们普遍认同数字化对人文的研究素材、研究方法、知识传播和研究问题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文学者的担忧主要包括对数字学术研究深度的担忧、对学科主体地位的担忧和对技术环境下学术伦理问题的担忧;最后,人文学者在自身能力提升、数据、技术、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存在许多需求,其中对"基础设施"和"数字项目"的需求最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的数字人文,而对数字人文自身的理论建设较为漠视;缺乏理论内核的数字人文呈现一种数据库建设多于学科研究、论辩多于创新的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本文呼吁重视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人文"的内涵出发,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多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新领域,其对人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方法的使用,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一种质的变革;辨析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和人文主义等概念,基于麦卡蒂的方法论共同体与卡拉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构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由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具体工作内容与研究领域构成。图1。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人文学者为研究对象,划分其数字能力域类别,构建人文学者用于学术研究的数字能力框架,用以探究当前我国人文学者的数字能力现状和存在问题。[方法/过程]按文史哲、语言、法律;艺术、音乐、传媒;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4大学科分类对国内203名相关人文学者开展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结论]为提高人文学者的数字能力,从人文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前期基本信息能力、中期数字技术运用能力、末期交流共享能力三方面提出建议,为今后人文学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术活动、图书馆相应学科服务能力的升级、数字人文平台推动人文研究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其核心理念强调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发展,势必会对档案数字化生存状态、生产方式以及存在价值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路径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方法/过程]借鉴图书、情报和档案领域的相关内容,将档案数字化生存定义为原生数字档案和次生数字档案及其数据化存在的状态及面临的风险,涉及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元数据的著录标引等问题。同时,将数字人文的内涵实质概括为数据思维、人文关怀和创新理念,并基于其内涵实质,将档案数字数字化生产价值表述为阐述性价值和解释性价值,其中阐述性价值指向是什么,而解释性价值指向为什么,前者通过“印证”的方式实现,后者通过“发现”的方式实现。[结果/结论]从数字思维、人文关怀以及创新理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档案数字化的生存路径,包括以论证为指向,树立数据思维;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多元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何少红 《图书馆论坛》2004,24(3):17-18,94
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是导致上世纪许多灾难与困扰的一个重要原因,21世纪将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世纪;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既是当前也是今后长时期的需要和趋势,图书馆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但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可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领域的服务。[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文数据特点及人文学者研究对人文数据的需求,认为图书馆需从人文数据的完整性、可计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发现以及获得性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结果/结论]要克服人文数据碎片化带来的零散、不系统的弊病,必须采用数据复原与重构的方式恢复或重建人文数据所蕴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数据化、数据融合、数据关联及发布等手段,最终实现知识单元的精细粒度化、知识组织的语义化、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3.
众包模式与数字人文研究的结合在促进数字人文研究深化和突破的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作用,营造了大众和数字人文研究机构的双赢局面,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趋势。上海图书馆近年来致力于将众包理念应用于各数字人文项目。文章以上海图书馆各众包项目为例,从建设需求、用户对象、众包形态等方面介绍数字人文众包项目建设理念;基于系统/平台使用现状,为众包在图书馆数字人文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文图书馆的美学意蕴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坚方 《图书馆论坛》2006,26(2):67-68,100
结合广东建设和谐社会,从人文图书馆审美维度阐述,人文图书馆的美学意蕴就是以读者为本,以文明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普遍的幸福感和舒适感不仅仅是由绿色环保和富有岭南特色环境艺术美感的图书馆建筑物化自然构成,而且还要有更高的协调满足下生存方式的人化自然组成。  相似文献   

15.
数字人文对多样化研究内容、语言和学者的包容性,使其在近20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壮大,并逐渐涉及人文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包容的“大帐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数字人文具体学科内容、科研范畴、学者群体和学科历史的理解,也使得学科成长和拓展缺少客观数据和理论的支持,从而无法健康且可持续地发展。文章回顾前人对数字人文所做的学科研究,重点集中在使用计量和统计等方法来揭示数字人文的知识结构、内容演变、合作模式和学者背景等工作上,以期帮助学界从量化的角度认识数字人文的形成、发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胡娟  柯平 《图书馆》2022,(1):16-23
文章聚焦文化遗产主题,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外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项目,归纳提炼了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驱动、项目要素、项目成果和重点环节,分析其运行规律与特性,总结优秀经验并得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的启示。研究认为,我国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时,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商业机构参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深入探索众包发展以及明确LAM机构在项目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期刊图书馆员》2013,64(1-2):123-131
Requests for periodical publications as recorded for scholars in residence at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orth Carolina, are tabulate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 done in other situations. A list of most frequently requested journal titles is given. A comparison with citation data disc discloses some similarities.  相似文献   

18.
刘亚平 《图书馆学刊》2009,31(12):71-72,89
在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方式已经对各种阅读群体带来越来越深的影响.我们耍用人文的眼光审视各种阅读群体,把关心的目光投向青少年,投向最广大的基层民众,投向弱势群体。这对于匡正不良的阅读风气,限制和消弥不良阅读倾向的负面作用,建立社会阅读援助机制,对于阅读文化的提升和阅读伦理的健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体系、馆员作用、知识共享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人文性。指出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实现需要技术和人文的双重支撑,只有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