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历史散文描写的人物大都流于片断,人物形象是既单薄又不完整的。而《史记》则以文学手法塑造了许多完整、生动、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而集中地刻划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历史。因此,《史记》在人物描写艺术上比先秦历史散文有着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金昱杉 《青年记者》2016,(32):45-46
在2奖01颁5年12月28日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30届飞天奖盛典"上,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荣获"优秀电视剧"称号,占据获奖作品四分之一席位.其中《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均为孔笙导演的作品,《伪装者》与《琅琊榜》更创造了网络点击率的新高.  相似文献   

3.
江琦珍 《声屏世界》2017,(10):41-42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的平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又要戏剧性地铺展开,达到高潮乃至落幕.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网络大电影离不开传奇故事的揭秘,离不开有深度的人格魅力和有情感寄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场景环境的烘托.本文以热播网络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为例,从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场景烘托来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自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隐蔽战线的斗争为党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月北平的和平解放,正是党领导全国军民奋战与隐蔽战线工作共同配合的历史功绩.这项历史功绩使北平免受战火摧残,为新中国定都北平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一些反映隐蔽战线斗争的影视作品如《潜伏》《北平无战事》《叛逆者》等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与观众好评,揭开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神秘面纱.在影视作品中,地下工作者伪装身份、潜入敌营的举动,设立接头地点、电台交通站的地下联络方式,以及发展可靠人员入党、策反敌营人员的隐蔽工作等内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我们不禁要问,在历史长河中真实的地下工作到底是什么样?是否真如影视作品般跌宕起伏?探寻北平地下党的工作细节往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党地下工作的真实情况,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隐蔽战线斗争的复杂与艰巨性.  相似文献   

5.
长篇历史小说《诸王传》描写了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蒙兀儿斯坦的兴衰和叶尔羌汗国建立的真实历史。该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描写当时中亚的历史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下《诸王传》塑造了可汗和米尔扎阶层、勇士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三个层次的不同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居多、虚构人物较少与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娟的代表作,作者以第一人称同故事叙述方式来呈现人和事,在故事的可信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独具艺术魅力。本文用西方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探讨其叙述模式、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浅谈广播剧     
(一) 广播剧是电台专门录制的供广播用的戏剧形式。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煤矿之中》到现在,广播剧刚刚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新型的、大有发展前景的戏剧艺术。广播剧属戏剧范畴。必须有“戏”,有动感,有立体感,有时间的推移,讲究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一切从“听”出发。广播剧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听觉艺术”,或者说是“声音艺术”。它借助于无线电波的翅膀,通过语  相似文献   

8.
在一部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最为重要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可以激起观众强烈的“陶冶型自由情感”,①从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艺术就叫做“低碳艺术”.②反之,虚假的人物形象则苍白乏力,这样的人物称为高碳人物形象.笔者认为,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白骨精》”)之中的人物就属于高碳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水浒传》接受史上石秀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演变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水浒传》石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有"留白"效果,为后人的阐释提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空间。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水浒传》人物塑造多用外部白描法,多通过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少心理描写;二是受说话艺术的影响,人物描写的韵文部分与人物性格产生矛盾,形成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10.
商冬雁 《大观周刊》2012,(4):165-165
《孔雀东南飞》在艺术描写方面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是通过外貌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魏千月 《新闻世界》2013,(11):185-186
声音是人们享受电影这一综合艺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电影《悲惨世界》通过人声、音乐和音响的有序结合,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电影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在推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表达了对著作《悲惨世界》中描绘的时代情景与各色人物的思考,具有浓厚的醒世意味。  相似文献   

12.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南昌市委宣传部联合录制的三集广播连续剧《马克思的一天》是一部富于艺术穿透力的精品。它通过描写马克思一天的生活,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国际共产主义先驱者光辉灿烂的一生,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铸造了共产主义理想与追求的精神之魂,为中国的广播剧艺术乃至世界广播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实际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构成和发展延续中都曾出现令人担忧的局势。在电视剧市场红海中,以少数民族为底色的传奇故事,民俗风情,文化符号找到了与商业嫁接的可能性,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发展意义非凡。在电视剧面临市场艺术双重考验的前提下,对于少数民族历史传奇电视剧的讨论显得愈有其价值和意义。随着国家政治环境不断宽松,新的剧作人物观念悄然形成。影视作品中正面形象去神化的塑造趋势使传统"高大全"的扁平人物形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样,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呈现出对"人"的价值判断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对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的反面人物塑造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代艺术家精神投入的创造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忱欢迎与潮流追捧,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共情力,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议与文化批评,其中《大秦帝国》《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是代表作品。优秀历史电视剧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创作价值,这些创作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追求艺术高质量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发扬优秀历史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并发挥其重要的艺术感化与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欲望如烟>对"堕民"形象的塑造入手,初步探讨了沈贻炜先生新作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文章指出,作为一部反映清末社会动荡的历史小说,它将历史透镜的聚光点投射到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堕民"身上,对"宏大叙事"模式的突破,成为其个性化叙事得以充分展示的前提,显示出作家在处理历史题材创作时的独到之处;在表现手法上,作家将历史的真实与自我人生的经验与顿悟结合,塑造出一批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达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高度统一.在贱民问题正逐渐被中国人驱逐到历史记忆深处的今天,这部小说的文化含义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武瑾 《报刊之友》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电视历史剧如何在表现历史题材时做到尊重历史并重新解释历史,还原人物并重新塑造人物.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境界,是当今电视历史剧创作中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小说《谁主沉浮》改编的电视历史剧《长河东流》为例,通过其改编过程中整合中国传统文本的叙事方式及传递主题的范式,探讨电视历史剧改编中对传统文本的传承与整合、继承与创新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青年导演宁浩通过《疯狂的石头》以及《疯狂的赛车》在电影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宁浩导演的疯狂系列电影不仅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就,同时赢得了较高的票房,这也引来了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他的作品。宁浩导演疯狂系类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剧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转化成小人物的塑造,改变了以往英雄主义人物的塑造模式,这也是他的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也为电影界开创了另一个新的领域。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宁浩导演疯狂系列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具有的小人物情结。  相似文献   

20.
武瑾 《今传媒》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