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2.
YACHE 《出版广角》2006,(9):54-55
“一半人根本不知道另外一半人在做什么”,这话实际上说的是“旧”媒体的人不了解新媒体,而相反,新媒体正在汲取“旧”媒体的内容、人力以及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3.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4.
看了这个题目,或许会有读者说-现在正培养新闻发言人,怎么你又弄出个新闻真言人来?难道还有新闻假言人么? 我说,怎么没有?“大跃进”中,“亩产十万斤”的报道上了大报,不就是新闻假言人的杰作么?“文革”中,“形势一片大好”的广播震天响,不就是新闻谎言人的“贾雨村言”么?远的不再说了,就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 :“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 ;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 ;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比尔·盖茨说 :“在 2 1世纪 ,不会在网络上办事的人将成为文盲”。为区别于传统的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作“现代文盲”。毫无疑问 ,我们档案队伍不存在“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 ,但“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 ,在我们档案工作人员中却大有人在 ,尤其在基层档案部门 ,更加突出。有些档…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模糊语言?所谓模糊语言,就是由概念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如“大”、“小”、“长”,“短”、“好”、“坏”、“善”、“恶”等)构成的语言。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早就说过:“人类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使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人的性格和感情都县有模糊性,表现和描写人类生活、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北极村遥远但不古老,淳朴而不落后。靠“北”发财,借“光”生辉,北极人广纳八方来客。这里山青水秀,“神州北极”与“南天一柱”齐名;此地厚德载物,“北极人家”和“道德之家”一家。  相似文献   

9.
分不清     
不知道是听谁说的,“综合是当前世界的大趋势”!又不知道是在哪里看到的,“模糊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想想也有道理,现在许多事情确实“综合”得让人分不清,比如,男人留长发,女人剪短发,男男女女让人分不清。又比如,老子求儿子,儿子训老子,老子儿子让人分不  相似文献   

10.
胡光明 《大观周刊》2011,(44):180-180
教育是发现、挖掘、呵护、培植、壮大、弘扬人性中天然的“善”和“自由”的过程,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行修养,以“同化”、“影响”的方式“激发”、“点燃”、“导引”他人自身固有的品性和资质的过程。教育不应该是把人“塑造”、“锻造”成某一模式,而应该是以“润无无声”的方式让人“自然”地成为一个自由、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一、电视新闻存在不存在美学? 美学,顾名思议是研究美的本质和揭示美的规律的科学。美学与新闻似乎是“不搭界”的,但是,电视新闻摄影摄象及蒙太奇组接与艺术“搭界”,那么电视新闻究竟存在不存在美学?有的人认为,电视新闻不是艺术片,不存在美学。而又有一些人片面地强调电视新闻的美,给它加上“及时美”,“接近美”、“重要美”等等名称,不伦不类。研究电视新闻存在不存在美学,先得考  相似文献   

12.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王充《论衡》中有好几篇涉及到夸张,其中《艺增篇》说:“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  相似文献   

13.
李:侯老,荣宝斋素有“天下第一斋”和“民间故宫”之称.作为京城老字号的书画名店.它无疑已成为中国雅文化的象征。记得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赵浩生曾经说过:“不知道荣宝斋的人.是没有文化的人。”这个评语是恰如其分,还是说过了头,我估计赞同前一种看法的人会占大多数。但如果说“不知道侯恺便不知道荣宝斋”,大约是没有异议的。  相似文献   

14.
媒体用语本应科学准确,但某些报刊、电台、电视台却出现一些含义不清、用词不当的情况,有些还习以为常,屡屡出现。这里试举几例: 一、说“某人是法人”。一家颇具权威的媒体主持人与一学者对话,双方都这样述说。其实“法人”,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民法通则》上有明确的界定,与“自然人”相对而言。“法人”一词中虽有“人”字,但并不是指具体的人,只能是某法人的代表,称为“法人代表”或“法定代表人”。在日常生活中,确有不少人把“法人代表”说成是“法人”,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也这样说,就太不应该了。 二、称地方党政…  相似文献   

15.
去中国大陆采访,与人交谈中,早就习惯了一些时髦用语: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别人请吃饭不叫请吃饭,叫“饭局”;追女孩子不叫追女孩子,叫“泡M M”;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如今不识流行用语,交谈时往往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不入流则被视作老土。最近去北京和上海采访,又学会了一些时髦用语: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光当”;不满不叫不满,叫“靠”;吃不叫吃,叫“蹭”;丑女不叫丑女,叫“没女”……什么是“没女”?据说,这是从韩国传来的说法。今日中国人将没漂亮脸蛋、没苗条身材的女子称作“没女”。说“没女…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7.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18.
谈到舆论监督,有些人总认为舆论工具的批评是“批小不批大,批下不批上”,“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真可谓石破天惊,对许多在一般人看来碰不得的问题,大胆地进行了曝光,确实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乃至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被许多群众誉为“焦青天”。 舆论监督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方面虽然胆识过人,但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20.
新闻周刊:有人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的权利,你是否认同? 孙东东:我并不认为“自杀”是一种权利。人的本能是求生而不是求死,人是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而不是相反。“自杀”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不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不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追求。人的寿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