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2.
侯外庐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代表着中国当代史学、哲学史研究方向的。他在《韧的追求》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我半生所为,着力严肃评判古人,深知史学的美,只有‘朴’、‘实’二字。”这“朴”、“实”二字看似平淡,可其中的深刻蕴含是发人深思的。所谓“朴”、“实”者,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4.
华南师范学院李育中教授过去在《试积鲁迅之书》说:“有朋友颇羡慕我那本一九二六年线装印蓝色字的《痴华鬘》,但我却羡慕另一朋友那本金陵刻经处所印的《百喻经》,因为那才是鲁迅亲自‘施洋银六十元敬刻’的最早印本。”(《羊城晚报》,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笔者旧藏鲁迅先生著译初版书中适有此二书,《百喻经》是初印本,而《痴华鬘》一书是鲁迅手书制签本。分别介绍于下。《百喻经》分上下两卷,收譬喻故事九十八则,是宣讲佛教大乘法的寓言性质的经  相似文献   

5.
若谷先生曾为罗元贞、孙玄常先生的诗集、文集无法出版遗憾离世而唏嘘不已。为此,他专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抒发万端感慨,他说:“罗、孙二先生诗文的文化价值,退稿的编辑未必不知道”,“但我明明看到许多毫无文化价值可言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里,我不禁生出疑问:出版社出书究竟为了什么?”“看来原因不在‘眼力’上,而在于‘钱力’。……时下,‘眼力’与‘钱力’较量,‘眼力’多半要败下阵来。如今出版社出书的目的,是不言自明的。”若谷先生的感慨,让人深感力透纸背的愤懑与无奈。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  相似文献   

6.
近日购得一书——《范曾散文三十三篇》,其中《鸿鹄悲天》一文,追思我国著名画家、杰出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论及悲鸿作画时,范曾以“力追‘大和’之境”进行评价。关于“大和”之境,文中四次提及,并详加阐述: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一般动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都比较明确,比如“张三打李四一巴掌”,“李四给张三10元钱”、“张三喝李四一顿酒”,这些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借”这个词很怪,单说“张三借李四10元钱”,听的人不知道是张三欠李四,还是李四欠张三,弄不明白。非得说“张三借给李四10元钱”,“李四从张三那儿借了10元钱”才能明白。其实,除了吕叔湘先生说的“借”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几个这类词,比如“租”“赊”。“张三租李四房  相似文献   

8.
近阅《中华读书报》,有幸看到了《黎澍先生的两篇批评文章发表以后》的载文,颇有感悟,发人深省。黎澍先生于1951年在《学习》杂志上刊发了两篇得罪人的批评文章,一篇是批评吴泽的《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书中的草率和内容肤浅,例举了“三个显然由于草率而造成错误”,严正指出全书“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粗疏到极点”,对“两千年来的历史人物下了很多很轻率的论断。”另一篇则是对侯外庐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论文《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中的瑕疵直言指误。黎澍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侯在文章中用了一些他自己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读书拾零     
钱钟书先生在评介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时,对明朝的张大复重重地提了一笔,认为他是“文学上的流星”中的一座小星,甚至说“他的《梅花草堂集》,我认为可与张宗子的《梦忆》平分‘集公安意陵二派大成’之荣誉”.钱先生眼光独具,他的意见绝非泛泛,于是急忙找《梅花草堂集》来读.  相似文献   

10.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11.
《娃娃歌谣》,分《动物篇》、《植物篇》、《物品篇》、《自然篇》,共四册。当我把这四本印制精美的书带到家里的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就立即念起来,念得喜上眉梢,有时还手舞足蹈,并连连喊我:“爷爷,爷爷!我该给您听!”显然,她是喜爱这《娃娃歌谣》的。 晚上,  相似文献   

12.
论荀赋     
荀卿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赋"命名其作品的文学家。奠定荀子在赋史中地位的是他的两篇作品——《赋》及《成相》。《赋》今存其书中,刘向《叙录》本编在最后一篇,即第三十二篇,杨惊《注》本列在第二十六篇;《成相》亦存书中,刘本在第八篇,杨本在第二十五篇。杨于《成相》篇题下注目:"《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杨认为《成相》亦赋作,所以,荀赋存世者有此二篇。二篇赋作存在的问题相当多,本文摘要讨论之。  相似文献   

13.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5):F0002-F0002
《海东名笔帖》萃集了古代朝鲜四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首幅作品疑为安平大君李瑢(1418—1453)所书,末钤有“明”、“道人”二阳文印。李珞字清之,号匪懈堂、琅王干居士、梅竹轩,朝鲜世宗大王第三子。所书内容为:“《山海经》曰:‘东海有山名索度,有大桃实,屈蟠三千里,名日蟠桃。’《酉阳杂俎》日:‘洛阳华林园有冬桃,十月始熟,形如括蒌,食之解劳闲,名西王母桃。’天下多无名之鸟,正如海中多无名之鱼,不可名言。此幅所画之鸟,谓之鹪鹩则差大,谓之望帝则无斑,当俟识者。”  相似文献   

14.
张琪玉先生《情报语言漫笔》系列之十一,收录“教师数据库”、“两种同义词词典的结构和功能”、“关于书次号的标准化”、“文献去重”、“我的藏书的排架号”等5篇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15.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16.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7.
对《反思郭沫若》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英时先生在1994年12月出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收进了长文《〈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作者在对二书进行仔细互校之后,得出结论:郭沫若所著《十批判书》有大量抄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的现象。我第一次读到有人说郭沫若抄袭他人著作,大吃一惊,心想“大学者还做这种事情,那还了得”。但仔细一想,也不一定确有此事,自己也有心想把两本书拿来互校一番。《十批判书》我是读过的,但《先秦诸子系年》却无缘得见。看来这个问题是有疑问的,可我则只能存疑了。没想到今年却见到两本书都收入了有关这个事件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孙艳  海燕 《图书与情报》2006,(6):143-145
关于“书衣”,历来是有些不同说法的。 在孙犁先生那里,书衣是包书皮的代称。孙犁先生不仅给书包上书皮,还在书衣上写文章。上世纪70年代初期,孙先生利用废旧纸张来包发还的旧书,在书衣上标注书名、作者、卷数,并写些小文,以“消磨时日,排遣积郁”。在日本,“书衣”亦是指包书纸。书店店员会征求顾客意见,是否需要包上书衣。而在欧美及台湾,书衣却是指代封面上的活动书皮。钟芳玲女士在《书天堂》中说:“欧美书业的出版习惯,一般都是先出精装本(hardcover),再出平装本(paperback)。而精装本的硬壳封面外,往往还要加上一件活动的防尘纸封套,英文名之为‘dust jacket’或‘dust wrapper’,台湾出版业俗称为‘书衣’。这件书衣,其实可视为‘封面的封面’。”  相似文献   

19.
程焕 《图书馆》1989,(1):22-25,37
《图书馆》1987年第5期发表了查启森先生的大作《“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细细拜读,收益匪浅,感慨颇多。查先生在文中经过详细论证,否定了解放后目录学界关于“目录”定义的“定论”,即“‘目’的含义是指篇目而言,即一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指的叙录,即将一书的内容,作者的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的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将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即书目”。继姚名达先生之后再一次提出了“录”“应当作‘次第’讲,所谓‘目录’者,篇目之次第也。”这一较正确的论断。其论证翔实严谨,说服力颇强。笔者曾与查先生讨论过关于“目录”定义的问题,基本上赞同查先生的观点,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个问题,特作下列补辨,祈望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0.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